鄭霖洲

1942年,八路軍控制下的沁源縣(隸屬于山西省長治市),已經成為侵華日軍的眼中釘、肉中刺。從地理位置看,沁源地處太岳山區,東有太行山屏障,西有呂梁山依托,南北向扼同蒲、白(祁縣白圭鎮)晉(城)鐵路,東西向扼臨(汾)屯(留)公路,東可出河南直指華北平原,西則溝通河西,連接著大后方陜甘寧與延安。從地形地貌看,沁源境內群山縱橫,山高谷深,森林植被覆蓋良好,進可攻退可守,戰略回旋余地大,很適合八路軍的山地游擊戰。日軍對太岳抗日根據地多次“掃蕩”,均以失敗告終。
不甘心失敗的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從1942年10月20日開始,調集重兵進行冬季“大掃蕩”,占領了沁源縣城,并企圖以此為突破口建立“山岳剿共實驗區”,逐漸把太岳抗日根據地北部地區“蠶食”成敵占區。

針對日軍長守沁源的陰謀和敵強我弱的形勢,太岳區黨委和八路軍太岳縱隊兼太岳軍區決定,采取“長期圍困、逼走敵人”的斗爭方針。具體來說,就是把沁源縣城及其他各據點周圍的群眾全部動員轉移出來,實行徹底的空室清野,給入侵日軍留下一座空城,制造一個“無人區”,并對其主要補給線實行徹底性破壞,斷絕其交通運輸,最終迫使敵人退出根據地。
1942年11月18日,沁源對敵圍困斗爭指揮部正式成立。在八路軍部隊及沁源縣游擊大隊和民兵的掩護下,僅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就將23個村莊、3200多戶人家、1.6萬多人,全部疏散轉移完畢。
為了不給日軍留下任何可用物資,在大轉移時,各村的老百姓把能帶的糧食、蔬菜、被褥、衣物、灶具、門板等東西全都帶走了,一時沒法帶走的,就暫時埋到地窖或窯洞里。同時,把能填的水井都用土填上,讓日軍沒有水喝。
偌大的沁源城成為一座空城,1700多名日軍的一切生活和軍需物資,只能通過二沁大道,由長治師團部或沁縣聯隊部供給。然而,抗日軍民不讓日軍有喘息固守的機會。沁源八路軍各部在地方游擊隊、民兵的配合下,在廣大群眾的支持和掩護下,靈活運用地雷戰、狙擊戰、麻雀戰(由民兵組成的戰斗小組忽來忽去、忽聚忽散地打擊敵人)、襲擾戰等各種游擊戰術,打擊駐沁源各據點里的日軍及偽軍。僅在1942年12月上旬一周內,沁源軍民就成功進行了兩次襲敵據點的作戰行動。
以安沁大道和二沁大道為重點作戰地段,伏擊日軍的運輸隊,也是沁源軍民的拿手好戲。在沁源軍民的不斷打擊下,駐沁源各據點的日偽軍損失嚴重。至1943年1月,安沁大道的補給線完全被切斷,各據點日偽軍補給斷頓,就連其自身生存也成了問題。在此情況下,岡村寧次只好決定把第69師團駐沁源的伊藤大隊撤回臨汾,改派自認為更有“剿共”經驗的第36師團第222聯隊齋藤大隊進駐沁源,放棄閻寨、中峪據點,只留下城關和交口鎮兩個據點及二沁大道一條運輸線,妄圖收縮戰線,繼續實施建立“山岳剿共實驗區”的計劃。

日軍齋藤大隊剛剛調防進駐,就接二連三地遭到打擊。日軍運輸隊先是在二沁大道陡坡處,遭遇了沁源軍民灑水結冰的冰坡道,導致數車相撞,車毀人亡。春暖花開后,日軍運輸車隊又在路上遇到了花樣百出的地雷陣。
沁源軍民利用地雷、滾雷、水雷、草雷(在草叢中埋設)、踏拉雷(前踏后響)、空炸雷(在空中爆炸)等多次炸毀日軍的運輸車輛,在1943至1944年中,日偽軍因觸雷傷亡近千人,以致其談“雷”色變。日軍的二沁大道補給線因此經常被阻斷,據點內的日偽軍有時不得不離開據點前去接應其運輸隊。沁源軍民則又抓住這一時機,摸進據點,襲敵巢穴。
秋天,果子成熟了。民兵們就在據點附近果樹上的濃枝密葉上拴上手榴彈,敵人摘果子時,一搖樹枝就當頭爆炸。嚴冬季節到來時,民兵們又趁虛摸入據點,點燃柴草讓敵人無法取暖,士兵挨凍、騾馬挨餓。就這樣晝夜交替、季節輪轉,敵人在抗日軍民的襲擾之中茍延殘喘。
經過8個月的較量,到1943年9月,日軍齋藤大隊也敗下陣來。岡村寧次又不得不將齋藤大隊撤走,另調來第62師團上崎大隊,繼續做建立“山岳剿共實驗區”的美夢。上崎大隊于9月下旬進駐沁源,其兵力收縮到交口、圣佛嶺和城關3個據點中。
上崎大隊的到來,也無法扭轉日軍在沁源四處挨打的局面。由于補給線上不斷被伏擊,據點附近也搶不到糧食,沁源守敵給養經常中斷,傷亡還日益增多,戰斗力逐漸衰弱。
1944年3月,上崎大隊隨同第62師團調離,接防沁源的日軍兵力只剩下日軍第1軍第14旅團的一個獨立步兵大隊。然而,在沁源軍民的打擊下,該大隊很快放棄了圣佛嶺據點,并將城關據點防區收縮至城內草坡下的一片地堡和窯洞中。到1945年初,這部分日軍只能龜縮在兩個碉堡和一排窯洞中。交口鎮據點的日偽軍也收縮到了召子垴。至此,日軍在沁源的“山岳剿共實驗區”,就只剩下鐵絲網內的咫尺之地了。
1945年3月初,太岳區黨委和軍區決定,在岳北各縣支援下,沁源黨政軍民總動員,向沁源城關、交口守敵發動總圍攻。3月11日,最后圍攻開始,300多名民兵組成12個爆炸隊,另有30多名爆破能手組成機動爆炸隊,正式參戰民兵達4000余人。他們運用各種戰術圍攻阻擊日軍,其余參戰民兵和自衛隊也組成石雷組、機動組和擔架組等,到前方完成鋪地、斷路和埋雷等任務。
爆炸隊將4000多顆石雷虛虛實實布滿城關、交口日軍據點周圍和二沁大道,形成了多層的地雷網和地雷陣,完全斷絕外援進入。民兵們白天在山頭點燒狼煙、吹號、打鑼鼓,黑夜打冷槍襲擊日軍。日軍日夜惶恐不安,從3月24至29日每天組織突圍,但均被擊退。從4月1日起整整8天,日軍閉門不出,第9日再次突圍,結果觸響60余顆地雷,死傷30余人。同一天,由沁縣來接應的日軍1000余人,在二沁大道上觸炸地雷90余顆,遭重大傷亡。
4月10日夜,日軍以小股部隊向西、南佯攻。次日拂曉,在沁縣日軍聯隊部的接應下,沁源城關守敵沿二沁大道逃竄。沁源軍民隨即展開追擊戰,許多群眾拿著棍棒、鐵鍬、菜刀等加入到追擊隊伍中。在沁源軍民奮力阻擊下,日軍付出死傷300余人的代價,倉皇逃出沁源縣境。
從1942年10月到1945年4月,日軍侵占沁源縣城兩年半、共883天。但沁源軍民沒有向敵人低過頭,大家團結一心、英勇抗爭,讓日軍不敢上路出行、不能安寧睡覺,日軍既找不到群眾又搶不到糧食,被困在中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沁源圍困戰是抗日戰爭史上的奇跡,成功創造了抗日軍民對強敵進行圍困斗爭的范例。沁源圍困戰的勝利,是毛澤東《論持久戰》思想在一個縣范圍內、在一次持續時間較長的戰役中,最廣泛、最徹底的偉大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