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楚薇

汨羅江屬洞庭湖水系,自東向西流經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及汨羅市, 最終注入洞庭湖,是洞庭湖的支流之一,全長253 千米。
傳說屈原投江殉國之際,江水由清變濁,大雨傾盆,江水倒流,仿佛也在為這位愛國詩人生命的終結發出悲鳴。這一天正是農歷五月初五,即如今的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
然而這樣的現象并非杜撰,當地氣象部門對汨羅江流域的暴雨特征統計發現,發生在端午節前后的暴雨過程最多,占全年的一半以上。當地人將這一時期突如其來的暴雨稱為“端陽水”。而“端陽水”暴發之時,也常出現汨羅江水倒流的現象。那么,汨羅江為什么會在端午前后發生倒流呢?
在汨羅江畔有一座紀念屈原的古建筑——屈子祠,始建于漢朝,祠中的石碑上有這樣一句話:“魂歸于泉,尸歸于墳,靈歸于祠,為其實。”這為揭開江水倒流的奧秘提供了靈感。
泉多為地下水的天然出露口,如果地下水量足夠大,形成較大的壓強,遇到地表裂縫,地下水就會大量涌出,形成泉涌。一旦泉涌出現,就意味著水下的地形地貌可能發生了變化,那么水的流向也有可能相應變化。
汨羅江流經山區丘陵,流域內地下水資源充沛,具備形成泉涌的條件。如此說來,或許是泉涌導致了汨羅江水倒流。
答案好像呼之欲出了,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據考證,屈原投江之處是位于汨羅江下游的河泊潭,這里地勢開闊,江水流速變緩,來自上游的泥沙便沉積在這里,長此以往,淤泥阻擋了地下水的出露,平緩的地勢也難以具備形成涌泉的壓強。
汨羅江江底多為完整而堅硬的砂質板巖,也使得大規模的江底涌泉難以形成。因而,泉涌導致江水逆流的可能性基本排除。
江中巨大的旋渦也能夠改變局部水流的方向。汨羅江中段,有一個名叫澄潭的河灣,這里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江底存在著許多深潭。在端午前后,這種深潭遇上端陽水,江面上就會產生巨大的旋渦和暗涌,這種情況極其危險,曾有船只就被這旋渦吞沒。屈原在農歷五月初五投江殉國,倘若恰逢端陽水漲起,遇上江中的巨大旋渦,遺體被裹挾著沖到上游是有可能的。
那么,旋渦會是江水逆流的原因嗎?很可惜,答案又要令人失望了。澄潭底部的巨大深潭位于河道拐彎處,其深度遠遠大于其他河道。端午前后,暴雨來臨,山洪受到河灣阻礙,沖擊河床,江水在拐彎處受離心力作用形成橫向環流,環流遇到普通水流,最終形成旋渦。然而,這樣的旋渦對地理位置有一定的要求,多形成于彎道處,且其威力尚不能使整條江倒流。看來,“旋渦”并不是問題的答案。
常言道“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因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所以大多江河的流向都是自西向東的。但是汨羅江流域地勢是西低東高,所以其江水是往西流的。
汨羅江與洞庭湖相連,最終注入洞庭湖,匯入湘江。而長江來水和湘、資、沅、澧四水在洞庭湖匯合。
端午之際,當地普降暴雨,導致洞庭湖水位暴漲。此時,洞庭湖的水位高于汨羅江下游水位,便會有大量湖水倒灌進入汨羅江,使得汨羅江反向流動,形成江水倒流的奇觀。
謎底揭曉,正是水位差使得洞庭湖水倒灌入汨羅江,才導致汨羅江水的倒流。
“一年一度又端陽,汨水悠悠屈子殤”,屈原的遺體到底在何處被發現, 年代久遠, 已不可考。但我們卻可以透過浩瀚的歷史煙云,探究汨羅江倒流的奧秘,學習屈原獨立、清醒、堅守的氣節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