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益于科學家們對可編程物質的不斷研究,人們可對物體表面圖像進行快速更新。可編程物質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初,指的是物質根據用戶輸入或者自主感應,以編程方式來改變自己的外形、密度、光學性能等物理性質。
物體表面覆蓋光激活染料之后,將紫外線(UV)投影儀與涂有光激活染料的物品配對,利用光線來重新編程。光線會改變染料的反射特性,使每個像素達到所需要的顏色,形成新圖像。

可編程物質主要是由一種大小在100微米~1厘米之間的“中介態物質塊”構成。這種物質塊具有連續計算、傳感、致動、顯示功能和數據共享能力,可通過某一方式靈活地組合在一起,形成“新物體”。這些神秘的智能“微粒”既可自主組合也可自主分離。

科學家們還利用豬腸為原材料,制成一種微型機器人。它可以被裝入到1片藥片大小的冰塊中。誤吞異物的病人服下后,冰塊會在身體里融化并且釋放出里面的微型機器人。微型機器人隨后折疊成適合在人體腸道中游動的形狀,去往病灶位置處理異物。完成手術任務后,微型機器人可以被排出人體,若留在身體內部,最終也會徹底融化。
科學家、工程師和藝術家都在努力實現這種聽上去有點奇幻的新科技。你還能想出哪些奇妙的用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