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蓁源
鯨生從小在海邊長大,12歲生日那天,她心心念念想去看藍鯨。父母為了滿足她這個生日愿望,還特意準備了一艘大船。
剛到達海邊時本是晴空萬里,但突如其來的暴風雨讓鯨生一家人措手不及。一陣狂風把父母和鯨生吹散了。
“鯨生——鯨生!”父母大聲呼喊,卻不見鯨生的蹤影。
此時的鯨生被狂風吹到了海岸邊,海水洶涌地拍打在她腿上。海面閃爍著熒光,鯨生隱約看到了一頭藍鯨。
“藍鯨不是生活在深海里的嗎?”她難以置信地揉了揉眼睛。但定睛一看,確實是真的!
正在此時,一個巨浪拍打過來,鯨生瞬間失去了意識。當她再次睜開眼睛時,眼前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她發現自己被一個氣泡包裹著,成群的小丑魚在身邊游動,還有更多鯨生叫不出名字的海洋生物。
遠處,一頭閃爍著金色光芒的小藍鯨向鯨生游來,穿過氣泡落在她的手上,小藍鯨柔軟而溫暖,鯨生輕輕地將它貼在自己的額頭上。突然“轟”的一聲,有一股信息洪流涌入她的大腦。
“鯨生——鯨生!”鯨生聽到父母的呼喚聲從岸上傳來。她緩緩睜開眼睛,發現自己已經回到岸邊,手中拿著一個藍鯨造型的玩具。

經此一事,鯨生開始了解藍鯨的生活習性——隨著藍鯨的生命走向終點,它會默默地游到沒有同伴的海域,等待死亡。死去后,它的軀體還將哺育海底萬物,建立起一個生態圈。
12歲的鯨生還不能理解這其中的奧秘,卻點燃了她學習生物學的熱情。隨著鯨生不斷成長,在學習的過程中她接觸到了很多相關知識,了解了“鯨落萬物生”的生態法則,在那里,生命的衰亡與新生并行不悖。鯨用生命的消逝帶來勃勃生機,生命以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形式延續著。升學時,鯨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攻讀生物學,那些排列整齊的螺旋體、基因片段令她著迷。
時光飛逝,35歲的鯨生已成為一名有所成就的生物學家。但她最重要的科研項目:構建生物圈神經元網絡的關鍵點——生物互聯,卻遲遲找不到突破口。
鯨生帶著助手秦文再次來到那個海邊,這里是點燃她科學夢想的地方,鯨生的理想是建立動植物萬物互聯,就如同她兒時在海底見到的那個美輪美奐的世界。如今,眼看多年的努力就要付之東流,研發團隊也瀕臨解散,她感慨萬分。
“將鯨落生態圈放大到整個地球,這就是理想的生物圈神經元網絡,它究竟要靠什么傳遞數據呢?”鯨生喃喃自語。
“鯨生老師,這里就是您兒時發現鯨落的地方嗎?”助手秦文說道。
“是啊,它就像磁鐵吸引著我。等等,磁鐵?對啊!”
她和助手之間不經意間的談話,讓鯨生眼前一亮。采用地球磁場與光電相結合的方式傳輸數據,這個方向大有希望,鯨生興奮極了。陽光、磁場、生物電能的結合,可以讓各種數據以光速匯聚到神經元網絡。這樣一來,不論是深海里的藍鯨,還是草原上的獅子,數據就可以實時互聯了,生物圈神經元網絡就可以實現了!
神經元網絡基地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在它的影響下,動物悠然棲息,植物有序成長,人類世界萬物互聯。而這一切的締造者便是中國女科學家——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