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華
隨著時代變遷,教育觀念不斷變革,幼小銜接的價值取向和內容也隨之變化,雖然教師已經對幼小銜接過程中關注幼兒學習愿望、情感、興趣和習慣達成共識,但是在行為上卻仍會不自覺地把知識、技能作為幼小銜接的內容。家長們更是擔心幼兒進入小學之前的知識儲備不足,在觀念與實踐中存在落差,對幼兒和幼兒園的期望不盡合理。
依托科研課題引領,北京市大興區第二幼兒園通過“小學—幼兒園—家庭”的多方互動,在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幼小銜接進行系統科學的研究、實踐與梳理,在不斷探索中研磨幼小銜接方案并積累了一些經驗。
科研課題引領,確定幼小銜接的關鍵點。基于時代背景和需要,園所以建立幼小聯動機制為保障,更加關注日常活動中幼兒自主管理和行為習慣養成,分別于2019年、2020年申請了兩項區級科研課題“幼小銜接中培養幼兒良好傾聽習慣的實踐研究”“幼小銜接中幼兒自主管理策略的研究”,探索幼小銜接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將關注重點集中于自主探索、經驗積累和表現表達等方面的培養。針對不同能力、性格的幼兒,園所為他們提供平等的學習、活動機會,不斷成就幼兒自身的學習成長,使其更好地度過銜接期。
園所將銜接關鍵點滲透于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并以游戲的方式實施。比如,為大班幼兒量身定制自我評價記錄本,由幼兒協商確定評價內容;開展“我是新聞播報員”“競聘升旗手”“整理達人大比拼”等活動,為幼兒創設自我安排、自我展示、自我激勵的平臺,賦予幼兒自主決定、嘗試的權利。在這樣的活動中,教師的關注重點不僅是幼兒能夠做到什么,還關注幼兒用什么樣的態度和方式去完成。在精心設置的問題情境中,讓不同幼兒都能看見自己的優勢,也有機會自我挑戰、自我決策,從而形成勇敢、自信、獨立的個性,體驗集體生活帶來的力量,為今后順利開啟小學生活奠定基礎。
科研經驗梳理,明晰學習發展的出發點。通過查閱文獻、梳理調查問卷,課題組在實踐中邊嘗試邊研討,更加明確了對幼小銜接的認識。幼小銜接要兼顧各自的特點和優長,讓幼兒在幼兒園學習、生活的基礎上順利適應小學生活。
課題組教師厘清思路,將幼小銜接內容具象化、目標化,更加關注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使活動的實施具有可操作性和針對性,為教師提供設計、嘗試、分析和梳理的抓手。自主學習,是指對周圍變化好奇,對參與活動感興趣,能夠大膽嘗試、動腦筋想辦法,這些都是培養“自主學習”意識的基礎。教師在設計活動時,也更加注重萌發興趣、提升自我調整和提煉總結能力,將學習內容與幼兒熟悉的生活相連,使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不斷增強。比如,在“姓名大統計”活動中,幼兒通過尋找相同字引發了識字的興趣;在“小小電影院”中,幼兒通過擺放椅子和制作門票,將排序應用于實際生活中。這些舉措都讓幼兒在活動中收獲知識和能力,保持對學習和研究的興趣,更加適應未來的學習生活,也讓銜接工作回歸教育的本質。
多邊溝通互動,夯實三方合作的聚力點。幼兒園、小學和家庭的三方合作,對于幼小銜接的順利推進至關重要。園所建立“小學—幼兒園—家庭”三方多邊雙向互動機制,扎實推進幼小銜接工作。比如,與北京教育學院附屬海淀實驗小學開展了幼兒園大班教師與小學低年段教師的協同研修活動,制定了學習管理、生活管理、情緒管理三方面育人目標,并在實施過程中觀摩交流、相互改進、共同合作。通過幼小班級聯誼、一年級學生回訪、小學優秀教師講座、園本家長課堂等聯動方式,幫助幼兒逐步適應環境、課程、教學方法和人際關系方面帶來的變化。幼兒園教師也會將幼兒成長檔案給到小學,為小學教師更清晰地了解幼兒、促進其個性化發展帶來了可能。
幼小雙方相互協商,通過多種方式引入家長的資源與力量,通過家訪、家長會、家長論壇等方式,向大班家長宣傳科學有效的銜接內容及措施,將關注重點由知識轉到作息時間的趨同、責任意識的培養、獨立交往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等方面,不斷梳理并推薦正確的輔導和陪伴策略,使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對幼兒實施銜接教育,保證銜接工作的順利進行。
幼兒時期播下良好的種子,之后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出豐碩的果實。園所將繼續開展關于幼小銜接的課題研究,遵循幼兒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不斷拓展、創新,為幼兒的自主成長揚帆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