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迎 陶園園
近年來,STEAM教育受到各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安徽省合肥市安慶路幼兒園試圖將STEAM教育理念與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相融合,架構有意義的學習體驗,讓幼兒在興趣的指引下主動探究。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積極關注幼兒的表現、教師的指導方式,抓住師幼在實踐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探索出有效方法。
為幼兒提供有意義的環境支持。第一,提供支持幼兒STEAM發展的材料。教師需創造一種激勵幼兒學習的環境,在選擇材料時充分思考,投放支持幼兒STEAM發展的材料。
第二,建立材料資源庫。在材料庫里,幼兒可以自主使用繪畫、符號等方式記錄,表征借用、登記、歸還等流程;幼兒自主拿取和歸置,更便于資源共享,支持幼兒與材料有效互動,有趣的材料和充分的空間可以促使幼兒設定計劃并按自己的想法加以實施。如在“搭建和未樓”活動中,幼兒發現建構積木的數量不足,最終根據需要,決定向另一個班級借用積木,并使用繪畫表示積木形狀,數字表示積木數量。
第三,表征幼兒的探索路徑。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鼓勵和支持幼兒以符號、繪畫、圖片等形式,表征出自己在活動中的問題發現、改進結果等學習路徑,再由師幼共同創設幼兒學習過程的記錄墻,讓幼兒的經驗發展有跡可循。
第四,創設寬松愉悅的心理環境。教師需要給予幼兒更多自主權,理解和包容幼兒的行為,營造支持性的心理環境,充分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讓幼兒在STEAM活動中大膽嘗試,滿足自我探究的愿望。
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活動主題。首先,活動主題,來源廣泛。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STEAM活動的主題來源可以參考已有的書籍,也可以源于一日活動中幼兒的各種發現。教師敏銳地捕捉幼兒的問題和興趣,并生成具有研究價值的活動主題。如在周末無人澆水的情況下,“如何為植物澆水”這一問題引發了幼兒探究的興趣。教師抓住這一契機,帶領幼兒認識各種灑水工具,在了解到有自動的灑水工具后,幼兒萌發了制作自動澆水器的想法。
其次,預設生成,合理安排。在STEAM活動開展初期,許多教師陷入了“帶領幼兒探究干預幼兒探究”的迷茫。經過實踐與研討,教師發現,STEAM活動是由師幼共同探究、學習而形成的。幼兒確定探究主題后,教師幫助幼兒梳理前期已有經驗,在之后的探究活動中,幼兒在前,教師在后,不受傳統禁錮,共同開展對未知內容的深入探索。
為幼兒提供及時的經驗支持。第一,及時交流分享。探究活動一般要經過“制定計劃—自主探索—回顧、總結和評價”三個環節。活動開始前,教師引導幼兒制定計劃,明確目標和任務,活動中幼兒自由探索、掌握核心經驗,活動結束后,教師組織幼兒集體討論或小組討論,及時對活動進行回顧、總結和多元評價,幫助幼兒積累、強化知識經驗。
第二,促進同伴合作。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成立合作小組,鼓勵幼兒在活動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與教師、同伴、家長分享自己探究發現的成果。在表征與表達時,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引導幼兒有條理地展現活動的脈絡,關注活動的細節,促進幼兒表征與溝通能力的發展。如在探究活動“逃家小龜”中,為了盡快尋找到小烏龜,幼兒們分成了查監控組、勘查現場組和小花園尋找組,每組推選一個組長帶領組員進行分組搜尋。
第三,擴展實踐空間。我們讓幼兒走出園所,走進社區,在真實的生活中探究,用眼、用手、用心去感知。如在活動“尋找秋天”中,師幼共同觀察樹葉的變化,收集落葉,由此開展了了解樹葉的結構、制作書簽等探究活動。
第四,突破重點難點。幼兒在實際探究活動中,特別是在開展有目的的探究活動中,可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此時教師要善于發現并及時提供鷹架支持,幫助幼兒在最近發展區“夠一夠摘到桃子”。
為幼兒提供多元的活動評價。教師通過傾聽記錄,走近幼兒的“內心世界”,發現幼兒的成長。幼兒在探索STEAM活動時,還為自己設計了“探索者勛章”,將其運用到自我評價、同伴互評中。
(本文系2020年度安徽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基于STEAM教育的幼兒園大班科學探究活動的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AH20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