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震英
作為學前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和理解融合創新、信息技術的賦能呢?作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實踐應用示范基地,北京市豐臺區芳莊第二幼兒園以信息技術為切入點,將信息技術與幼兒園的五大領域相融合,探索出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融合教育的原則和支持兒童學習的策略。基于理論與實踐研究,我們總結出信息技術賦能的三個場景。
技術賦能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幼兒園的管理是細碎的、復雜的,大到決策,小到餐飲采買,雖然技術已經給管理帶來了很大的轉變,比如智能門禁系統、智能電子檔案管理系統等,但由于管理部門的不同,各種數據之間通常是隔離的、零散的,無法實現互通和共用。
技術賦能管理要做到技術有據,管理有能。通過數據間的共享共用,優化決策,提高管理的效能。比如,可視化數字管理平臺,突破了傳統的單一管理平臺方式,既是每一個部門管理的工作平臺,又是幼兒園整個管理系統的數據指揮中心。在這個平臺上,管理者可以看到幼兒和教師的出勤率、財務支出進度數據、每個部門的重點工作及進度,同時可以開展網上巡視檢查工作,使管理更系統、更有針對性。可視化的數據管理平臺,可以系統地對各種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管理,為幼兒園調整管理決策、調配資源、突出工作重點等提供有力的支撐,促進幼兒園智能發展。
技術賦能“教”與“學”的過程,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技術是有邊界的,需要教師對教育技術的價值審慎思考,可用、能用、值得用的問題,要經過教師篩選加工。只有找準技術的邊界,找到適宜的技術,我們才能用技術為幼兒創造豐富的學習環境,滿足和支持幼兒持續的、深度的學習探究的需要。
首先,信息技術為幼兒創設學習的環境。信息技術為幼兒創設更為豐富的環境,豐富幼兒的探究內容,激發幼兒的求知欲與探索欲。幼兒通過和環境的互動,獲得豐富的感知經驗,感受成功的快樂。例如,“玩陀螺”活動中,在傳統游戲的基礎上,我們運用AR技術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虛擬的游戲環境,讓幼兒感受陀螺運動的軌跡、圖案的變化,這是在真實材料的互動中達不到的。
其次,信息技術為幼兒拓寬學習的路徑。我們將人工智能玩具應用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讓它成為幼兒的游戲伙伴。他們在一起跳舞、講故事、共同完成任務。例如傳統游戲“老狼老狼幾點了”,我們讓人工智能機器人小虎加入,創造出新的玩法,讓幼兒們在與機器人小虎的追逐中發展躲閃跑的能力。
再次,數據分析為幼兒學習提供更科學、更精準的評價反饋。互動反饋系統可以通過幼兒的選擇讓教師快速了解幼兒在思維過程中的取向。例如,智能手環可以真實、持續地記錄幼兒運動中的表現以及健康狀況。在戶外活動中,教師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不斷調整游戲。技術環境的改善為小數據的獲取、大數據的積累提供了可能,可以精準定位個別幼兒,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最后,人工智能為幼兒構建新課程,在課程中培養幼兒的信息素養。我們建立了編程課程,豐富了園本課程,在編程游戲中培養幼兒的編程思維,為未來的學習打下基礎。
技術賦能教師,助力專業成長。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教師要適應信息化時代的教學方式,就要提升信息素養。針對教師應具備的信息素養,我們開展了一系列行動教研活動,讓教師與機器人進行零距離互動的體驗式教研。建立數字化資源平臺,滿足教師自主和個性化學習,提升教師設計課程的能力,同時運用大數據分析,了解教師在觀察當中的困惑以及回應、支持幼兒等問題的數據云圖,提升教師的觀察、評價能力。
此外,教師通過研究微課,建立了五大領域微課程庫,有效解決了教學當中的教育難點。例如,如何將抖音轉化成教育資源,“玩出能、玩出教”,教師們帶著這個出發點去挖掘抖音資源,形成了“抖舞”音樂活動。
技術賦能教師,要做到“技術有度,教師有情”。技術有度,不光是有溫度,還要適度。技術再先進,再超前,也要尊重幼兒的發展規律、個體差異。教師的情讓教育有了情感,教育的情感讓教育技術變得有溫度,所以我們強調以幼兒為本,以教師為本。只有把握好尺度,才能稱得上融合,才可以達到“技術無痕,教育有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