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媛 聶晨杰

好故事需要優秀團隊來書寫。教師每天的忙碌是否滿足了兒童真正的需要?有沒有走近兒童的內心、傾聽他們的聲音?帶著疑問和教育情懷,北京市大興區聯港嘉園幼兒園開啟了“園本課程中看見兒童”的教研之旅,以此鋪就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
走近兒童,從觀察開始。觀察是教師了解幼兒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教師的必備技能。第一,觀察幼兒活動,與幼兒在一起。結合為什么觀察、觀察什么、如何記錄、如何支持等問題,我們進行了深入研討。明確教師是為了幼兒的學習和發展而觀察,要從語言、動作、社會化交往行為等方面展開。在敘事性記錄上,我們梳理出適宜和不當的記錄詞匯,提示教師要客觀記錄并結合專業理論分析幼兒的行為。
第二,觀察幼兒學習,推動幼兒發展。一方面,進入學習現場,觀察學習的存在。我們將幼兒活動錄制下來,讓教師觀察幼兒的學習過程并分組討論:幼兒有哪些學習行為、他們在學習什么、用哪些方式學習。通過這些問題幫助教師了解幼兒的學習行為。另一方面,連環追問反思,總結歸納支持方法。我們聚焦幼兒的學習行為,就教師如何進行支持展開討論,讓教師們給出支持方法。
理解兒童,從傾聽開始。教師要蹲下身傾聽幼兒的對話和獨白。通過幼兒的繪畫、書寫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一是傾聽幼兒,了解興趣。“聽”要用耳朵,更要用心。教師從幼兒喜歡的話題入手,了解和分析他們的興趣,根據幼兒感興趣的環境,提煉出有挑戰性、新奇、神秘等關鍵詞。接下來,教師進班深入觀察、了解幼兒,通過與幼兒交談、了解他們的活動日常及家庭背景,洞察幼兒的真興趣。經過觀察與研討,教師梳理出了興趣的三個維度——人、事、物,利用表格統計每個幼兒的興趣及典型表現,結合個體差異給予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支持。
二是追隨興趣,生發課程。教師在了解和分析幼兒興趣的基礎上,以個別或部分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以點帶面,生發出豐富的班本課程。比如,小五班的幼兒開展了“涂涂畫畫”主題活動,教師追隨幼兒的興趣、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創作涂鴉墻。
支持兒童,從賦權開始。結合幼兒對游樂場的興趣,我們重新規劃了戶外區域,集體試玩后卻發現并不理想。民間游戲區玩具多,幼兒混在一起玩,秩序混亂容易導致安全問題。沙水區游戲材料較單一,幼兒重復性游戲,無法實現探索和發展。球區缺少圍擋,影響車區的正常活動。涂鴉區材料擺放不便于幼兒操作……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引導教師思考和研討。幼兒對什么感興趣、可以做什么、需要哪些支持?教師賦權給幼兒,讓他們嘗試解決問題。
賦權并不是完全放手,教師要用專業理論引領,觀察幼兒的游戲狀態,分析幼兒的學習行為,在幼兒有需求時適當調整玩具材料。在第二次戶外區域游戲活動時,我們發現教師們能轉變觀念,站在兒童立場調整區域場地設置和材料投放,以兒童視角提出問題、支持幼兒的游戲,幼兒也對游戲更加興奮、投入。
美好的課程,從初心開始。開展園本課程時,教研在兒童觀、教育觀上給予教師支持,引領教師們理解并實踐,不斷解決問題、梳理經驗。教師們感受到與幼兒、家長的心越走越近。幼兒一個不經意的舉動、一個異想天開的想法、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都反映了他們對世界的認知與探索、邏輯與創意。教師走近幼兒、理解幼兒、支持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尋回了教育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