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申松
讀書對成長深有助益,作為教師,我發現,讀書坐不住、不能在閱讀中找到樂趣的學生,其家庭普遍沒有親子共讀的習慣。因此,每當接手新班級,我都會跟家長交流親子閱讀經驗,引導家長與學生用“情”共讀。
興趣培養,重視情感浸潤
親子共讀是溫馨的事,在孩子還未感受到讀書的快樂前,家長不要過多嘮叨大道理、催促甚至強迫孩子讀書,要潛入孩子的情感世界,喚起他們的興趣。
以我的學生李睿為例,他六個多月大時,家里就買書給他,讓他從聽書開始。七年來,李睿媽媽每天晚上把孩子攬在懷里,朗讀孩子選的書。沒有不愛讀書的孩子,關鍵在于引導,如果只是買書,讓獨立閱讀能力不足的孩子自己看,他們很難愛上讀書。當新書到家時,李睿媽媽還會做好情緒上的渲染,捧著新書說:“哇,是這本書!好多人喜歡讀它!”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親子共讀的關鍵在于引發孩子的情感共鳴,這離不開家長的積極情感投射。在書香中長大的李睿,回答問題言簡意賅、條理清晰,這應該與他多年的閱讀經歷分不開。
內容選擇,重視順“藤”摸“瓜”
親子閱讀時,家長要觀察孩子的閱讀興趣,和他們一起選書、交流。我帶孩子選書時,會先在書店里小聲試讀幾篇,看他是否喜歡;如果想引導孩子共讀,就首選圖大、字少、帶拼音的繪本。繪本閱讀難度低,短時間就可以讀完。隨著孩子識字量的增加,逐漸改選圖小、字多、少帶拼音或不帶拼音的書。
為了擴大孩子的閱讀面,我讓他讀國內外的繪本、童話故事、科普書、長短篇小說、人物傳記等,并且尊重孩子當下的閱讀興趣。孩子迷上了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為提前知道劇情,讓我買書給他看。讀著書、看著電視,孩子又迷上了白起的大將風范,讓我找相關的書。我拿出事先備好的《史記》,把《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介紹給了他,沒想到,他把與劇情有關的人物傳記全部看了一遍。
家長只要用心觀察,總能發現孩子的興趣,如果孩子喜歡某位作家,就跟孩子共讀作家的作品;如果孩子喜歡軍事、歷史或其他題材的作品,就跟孩子“淘”這方面的書;如果孩子正在新年假期,就把“當下的生活體驗”當作“藤”,沿著它,尋找二十四節氣方面的書。
方法應用,堅持與“時”俱進
第一個“時”,是要抓住閱讀興趣培養的關鍵期。心理學研究發現,0-6歲是閱讀的“黃金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小學階段是培養閱讀興趣的“白銀期”。我們要抓住這些時期,讓孩子多閱讀。第二個“時”,是要抓住孩子閱讀過程中或閱讀后的興奮之“時”。我經常會問孩子:“看你讀書那么開心,可以和我分享嗎?”這樣做可以說是一舉兩得,孩子通過思考把書中的內容講明白,家長也能根據孩子講的內容跟他交流,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水平。
聊書時,孩子往往會冒出問題,比如他會問:“《綠野仙蹤》被稱為西方版的《西游記》,這兩本書你更喜歡哪本?”我會回答:“我比較喜歡《西游記》,你呢?”其實,孩子提問的關鍵不在于我的回答,而是想表達他的看法。我把問題問回去,就給了孩子表達的機會:“我比較喜歡《綠野仙蹤》,《西游記》的唐僧要在徒弟的保護下才能完成取經任務,遇到困難除了喊‘悟空救我’,幫不上忙。他還會念緊箍咒懲罰孫悟空,甚至趕走他?!毒G野仙蹤》里,桃樂絲勇敢又聰明,遇到困難會想辦法,帶領稻草人、鐵皮人和獅子努力完成任務?!?/p>
通過與孩子的交流,我感受到傾聽的重要性,它既能激發孩子的表達欲,又能提升孩子的閱讀興趣。在深度交流和陪伴中,加深了親子感情。
(說明:2022年總第316期《少兒節目:成長中的“雙刃劍”》一文,作者單位系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中心幼兒園。)責任編輯:張妍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