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賓 河南省西平縣金剛初級中學
心理素質作為非智力因素中的一個重要內涵,其在維持動力以及調節個人身體素質能力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中小學體育學科教育中強化對學生的意志形態的培養,將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在中小學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體育教師不僅需要注重對知識技能的講授,同時還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等,進而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形成堅強的心理素質。以下將從體育鍛煉對強化學生身心健康中的作用以及具體強化措施進行分析。
目前,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是非常多的,很多學生在父母的羽翼下長大,根本沒有經歷過挫折和困難,這會使得一些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一點點的問題就會手忙腳亂,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應對,如何去解決,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一些技術動作不是一次兩次就能達到相應的效果,在練習過程中也會遇到一定的困難,需要經過長期的體育鍛煉,不斷地克服困難,才能夠培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吃苦耐勞的勁頭,在應對困難的時候才不會退縮甚至逃避。體育鍛煉具有強身健體及娛樂的功效,能夠作為一種具有強烈的情緒體驗的運動,能夠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并且能夠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揮,培養他的堅強意志,使其積極向上奮發進取,形成吃苦耐勞的心理素質,能夠提高對生活及環境的適應能力。
體育鍛煉能夠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使其身心放松,不良的情緒得到緩解,能夠培養學生積極的性格,促進他們全面的發展,使得心理的疲勞充分消除,使其生活及學習有質量。通過研究證明,人在進行體育運動的時候,人體的四肢運動及血液循環的加快,使得人們忘記了內心的煩惱,讓他們的不良情緒得到發泄和釋放,并且學生們處于比較敏感時期,容易受情緒影響,也容易受周圍環境影響。體育鍛煉能夠使學生的神經系統及各個器官系統的功能進行有效的調節,對于人的體質起到很大的作用,通過體育鍛煉能夠使得神經系統也得到相應的鍛煉,增加其靈活性和靈敏性,還能夠緩解及壓力,體驗到體育運動帶來的快樂。
在中小學時代,對其進行形成正確的自我肯定意識,正確了解自己對待自己很關鍵,而體育運動有利于他們對自我進行教育,在體育鍛煉過程中不斷認識自身的不足,充分做出評價,充分發掘自身的潛能,充分體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端正自我意識。同時體育鍛煉還能夠營造非常良好的氛圍,通過體育鍛煉及比賽能夠使得同學與老師之間的距離拉近,并且在學生們進行體育比賽的時候,使學生能夠懂得在比賽中良性競爭,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宗旨,能夠使他們互幫和互助,團結合作,充分提高其社交能力,使得學生在一個比較適合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同時體育運動能夠使得學生樂于與他人進行主動溝通,使其很容易融入集體之中,使其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同時能夠使得中小學生增加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其形成熱愛集體并且與他人相處融洽。另外,體育競賽是對抗性很強的團體項目,需要同隊人齊心協力,配合默契,互相信任及理解,才能夠取得好成績,這對人的競爭意識和團結合作意識起到很大的作用,對人的發展及人格的健全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當前學生心理問題出現頻率不斷提升的背景下,許多中學也逐漸意識到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現如今,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朝著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但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以下對其進行分析:
目前,仍有部分中學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沒有投入過多的重視,尤其在心理教育專業人員的招聘上依然有所缺失,同時也尚未構建完善的心理問題檢測體系,并且還抱有不出事就不防范的僥幸心理,這將使得學生的心理問題難以及時地被發現和預防;另外,則是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許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機構只是簡單開設,而沒有專業的人員做好相應的輔導工作,這將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難以得到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是一項科學、專業、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對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歐美中學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人員都具備碩士、博士學位。根據我國的要求,要求從業人員至少要有必要的心理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夠運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測量工具。但有些學校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相對滯后,很多學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都沒有相應心理輔導能力。目前,我國需要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缺乏、訓練有素、專業水平不高,嚴重制約了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因為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起步時間較晚,同時由于部分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確的認知,使其在面對心理問題時往往處于放之不管,或者認為前往心理咨詢中心就是治病的地方,部分有強烈心理咨詢意愿的學生對咨詢機構也有所避諱。同時在忌諱他人眼光的情況下,許多同學也難以增強自身心理輔導的自覺性,進而將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和全面性難以得到提升。
體育課程的教學不但需要擁有專業素養的體育教師,更需要體育基礎設施以及專業的體育活動場地,給予學生們充足的發揮空間。但是在我國的一些中學內,其體育設備不夠完善,活動場地狹小,很難滿足學生的集體需求和個人需求,這嚴重影響了體育教學的有效開展,對在中學體育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產生了很大的阻礙。
雖然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是仍然有些體育教師受到傳統觀念的思維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不遵守體育教學的合理安排,教學方式單一,重復,致使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大大降低,不利于素質教育的長期發展。但是,在體育被納入中考考試范圍后,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情況也得到了改善,學校不再占用學生們的體育上課時間,但大多的學校都是應試教育模式,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們通過考試,而非以提升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背景。雖然學生們的部分體育水平得到了提升,但仍然是治標不治本,僅僅解決了表面存在的問題。

對于文化課而言,每節課的學習內容都會有嚴格的規劃和安排,但是相對于體育教學,仍存在著教學形式單一,隨意的問題,大多數體育教師會隨意安排課堂學習內容,不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學生們沒有經過專業的理論知識學習就盲目進行實踐,這樣一來,學生體育動作不標準的問題便顯得尤為突出,很不利于學生的長期體育學習。或者只訓練中考的考試項目,例如跑步,跳遠等項目,不斷重復訓練,長此以往,學生們會產生厭煩心理,消極面對課堂,失去學習興趣。同時對課上老師交代的任務敷衍了事,進而嚴重影響體育水平的提升。
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都不一樣,每個班級每周都要上兩節體育課,而且每個體育老師都要負責好幾個班級,這將使得教師對不同個體進行針對性指導的難度加大,因此為了更好地優化教學效果,將需要做好相應的分層設計工作,切實優化不同學生的身心發展效果。
健康的精神品質包括自信心、自控能力、意志力、堅強、勇敢、愛心、競爭意識等。當前部分中學生依然存在任性、孤僻、接受能力差、缺乏合作精神、消極、自負等不良的心理傾向。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強化和扭轉不良的心理傾向。
1.在理論教學中,要使學生在掌握體育運動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自覺地與實踐性教學相結合。期間學生通過小組體育活動合作的方式增強與人溝通交流的積極性,同時也將能夠在體育競賽中磨煉意志、強化自身的抗挫折能力,進而為提高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和應激能力提供基礎保障。例如在跳遠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及時向學生反饋成績,激勵他們勇于挑戰自我,力爭獲得更好的成績。對體質不佳的同學適當地降低體育成績要求,并且需要及時肯定他們的成績,由此更好地強化學生終身運動、不斷拼搏的精神,這也將成為引導學生增強不卑不亢心理的必要保證。
2.自主制定學習目標,自主練習,自我評價,引導學生在不同的目標指導下拼搏奮進,同時在團隊中發揮自身的運動潛能,以此為獲得勝利提供必要前提。在此期間,學生將能夠更好地強化創新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進而為提升自身身心發展的健康性奠定良好基礎。例如在練習實心球時,教師可以改變以往單一的講授訓練方式,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隊長,以確保訓練的安全性。老師根據小組的不同情況,提出不同的要求,并請同學們自行作出規范性動作。在實踐中,教師會巡回指導,個別糾正,并在任何時候進行測試。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根據體育中考的標準優化自身運動方式,并且在每一次自我評價中評估自身的進步與退步程度,由此更好地實現自我反思,同時也能夠在進步中強化自身的自信心。
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計劃的制定等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因此在中小學體育課堂上需要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使得學生能夠在內心意愿的推動下積極地參與到體育運動項目中,同時也將能夠更好地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例如在400米田徑賽跑中,在征詢學生意見后,可以采用分組競賽的方式進行課堂練習,使得學生能夠在競爭的環境下激發運動的熱情。除此之外,體育教師要及時獲取信息反饋,并且基于反饋的信息內容判斷師生關系的現狀,以此做好反思工作,切實對師生間存在的問題要主動進行糾正,消除與學生間的隔閡。并且通過課堂上體態、態度、語氣語調等內容的轉變積極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例如在進行武術運動技能的學習過程中,可以設置“武術賽”的形式將武術技能融入體育游戲中,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協作就獲得分數,進而使得武術技能得到夯實,并且可以設計長跑、蛙跳等游戲對學生的靈敏性進行訓練,以此達到專項訓練的目的。并且教師還可以設計“前進比快”的體育競賽活動,共同參與到游戲競賽中,使得體育課堂教學的氛圍能夠得到提升,進而為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奠定良好基礎,這也將為緩解學生學業壓力、釋放內心情緒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出口。
總而言之,中小學時期正處于身心發展迅速的階段,通過體育鍛煉,不僅能夠使得學生在運動過程中增強自身的體質,同時還能夠使其在個人運動以及團隊活動中釋放學習壓力,增強參與運動的自信心,進而更好地形成健康的心理特點。在體育運動項目教學中,教師需要基于不同能力層次個體的發展特征,將心理健康的內容滲透到體育運動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競賽中的輸贏,直面人生中的挫折,進而為形成健康的心理形態提供必要前提。對于中小學生來講,不僅要學習文化課知識,也要從中小學就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通過多元化的體育項目適當地釋放自身的壓力,以此以更加良好的狀態參與到學習與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