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 呂亞波 信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為了不斷提升青少年學生的身體素質,國家相關部門連續頒布了《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等導向性文件,都明確指出了要不斷強化青少年校內、校外體育鍛煉,完善訓練和競賽體系,提升學校體育保障水平,促進學校體育健康發展。但是,目前我國青少年參加體育運動現狀仍然不容樂觀。家長、學校、社會依然十分重視文化課學習輕視體育鍛煉,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得不到引導重視,鍛煉場所供不應求、鍛煉時間無法得到保證。現代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卻日漸突顯,視力下降、肥胖漸增、運動能力下降等問題不斷顯露出來,提升青少年體育鍛煉行為不能只喊口號,還需進一步強化落實。通過問卷調查研究,目前青少年體育鍛煉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有研究表明,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青少年的教育問題越加重視,學生的大量時間都被文化課學習占用,大部分的課余時間還被家長用來報各種文化課輔導班,許多家長認為,體育鍛煉會占用大部分學習時間,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能夠達到國家規定的每天1小時的體育運動時間,甚至有35%的女生及23%的男生每天參加體育運動時間會少于20分鐘。
隨著青少年學業越來越重,作業完成后能夠由自己支配的課余時間也隨著減少,很多學生都會優先選擇看電視、聽歌、游戲等一些娛樂項目來放松自己,根本沒有時間參加體育運動或者只有很少的時間去鍛煉。根據調查顯示,每天都能夠堅持參加體育運動的學生只有50%左右,有18%的學生每周能參加2-3次體育活動,有29%的學生每周只能參加1-2次體育活動。而且隨著年級的增長該數據逐漸遞增,也就是年級越高的學生,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人越少,且每次運動的時間也大幅縮短。
一些專業的體育運動項目培訓收費高,一些體育運動場館收費高昂而且商業性色彩較重,這也讓許多家長和學生對科學專業的運動項目望而卻步。對于青少年體育運動人員來說,大多數青少年接觸不到一些娛樂性、趣味性比較強的娛樂項目,這些特殊情況最終導致他們參加體育運動意識淡薄,而且沒有充足合適的時間去參加體育運動,以至于青少年的體質呈現逐步下降趨勢,這也充分說明了青少年體育運動現狀存在很大問題,急需得到改善。學校及家庭需加強對青少年教育引導,提高青少年的體育認知,培養他們的運動鍛煉興趣,形成健康科學的體育行為及終身體育運動的習慣,從而帶動身邊更多青少年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
青少年經常參加的體育項目主要是跑步、跳繩、羽毛球、籃球、乒乓球、足球等。男生多數喜歡球類運動,女生則大多人傾向于跳繩、跑步、踢毽子等運動。為了應對中考、高考的學生則更多的選擇跳繩、長跑、跳遠等體育考試項目中。大部分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集中場地都在學校,其次是一些公共體育場所、公園和社區里公用的體育場地,一些收費的專業運動場所更是難得見到青少年的身影。大部分公共體育場所、公園和社區的體育鍛煉器材種類少而且大部分不適合青少年使用。
重視文化教育輕視體育運動的傳統教育思想在我國當代社會根深蒂固,體育運動會占用和影響學習時間是絕大多數家長的內心想法,一些學校的體育課被文化課占用也是常見現象。在面對應試教育的整體環境下,中考、高考是學生人生的關鍵環節、重要節點,學習成績則是評判學生學習好壞的唯一指標。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學校、家庭及學生自己都會將更多的精力留在文化課的學習上,從而大家都忽視了學生的體育運動,體育運動時間減少了,鍛煉意識降低了,鍛煉主動性更加缺乏了。
在應試教育環境體制下,無論是家長望子成龍的殷切期望,還是學校追求升學率的不斷需求,都需要青少年學生在課余時間中付出很多努力。學校通過布置更多作業讓學生消化掌握文化知識,這也更加壓縮了青少年的休息時間。尤其對于即將參加中考、高考的青少年學生來說,不僅要面對學校緊張的課程、課外繁重的作業,還需要應對試卷試題測試和教輔的練習,期望能夠考出優異的成績。一些家長為了讓學生學習成績全面發展,給學生們安排了各種文化課培訓班及輔導班,這更加占用青少年學生大部分節假日及休息時間,青少年體育運動時間被嚴重壓縮。
目前來看學校是青少年體育參加運動鍛煉主要集中場地,其他公共體育運動場所都存在局限性,如公園、社區等都存在場地器材不足的現狀。雖然學校體育設施比較齊全,但是大部分學校依然存在場地不大、老舊,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等體育場所短缺,游泳館、綜合訓練館等專業場所缺失等現象,無法滿足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多樣化需求,運動場地供給嚴重不足。一些公共體育運動場所人員繁雜,層次多樣,青少年學生經常沒辦法參與其中。許多社區、公園等公共鍛煉場地及設施大多適合老年人,青少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占用場地,同時也無法滿足青少年鍛煉需求。從上述情況來看,體育場地及運動設施,無法滿足青少年參加體育運動需求,學生能夠參與的體育鍛煉的單一,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他們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及熱情。
根據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問卷結果顯示,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會選擇在課余時間玩游戲、看電視、聽音樂、KTV等娛樂項目,僅有不到30%的青少年學生會選擇參加體育運動。當前,很多青少年沉迷網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消耗在玩游戲上,甚至一些青少年沉溺在網癮中無法自拔,極大程度上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還會使其養成懶惰的行為及不良的意志品質,只窩在家里不愿意出去鍛煉,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及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培養青少年體育鍛煉行為習慣,首先要讓青少年對體育鍛煉有正確的認知理念。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參加體育鍛煉對于其生長發育、意志品質的培養都能起到關鍵性作用。為了改變青少年缺乏運動的現狀,轉變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的觀念,需要運用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及榜樣力量對其進行引導教育,提升青少年的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從被動參加體育鍛煉轉變為積極自主參加,不斷提升青少年體育鍛煉行為的連續性、持久性。
其次學校、家庭要改變對體育鍛煉的認知。學校、家庭、社會要轉變重視學習成績,輕視體育鍛煉的陳舊思想,由于體育加試成績計入中考總成績中,因此必須科學合理的安排文化課學習和體育鍛煉的時間,“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擁有健康的身體素質,才能有效保證學習的時間和效率。應試考試和參與體育鍛煉不是矛盾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目前,青少年參與的體育鍛煉項目一般會選擇應試的體育項目,青少年學生感興趣的運動項目往往得不到滿足,因此學校和家庭不僅僅只關注應試體育項目的訓練,也要重視青少年感興趣的鍛煉項目并加以挖掘和培養,從而不斷提高青少年進行體育鍛煉的主動性及積極性,持續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體育鍛煉不僅僅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也會影響到社會發展的和諧穩定,體育鍛煉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后人民群眾持續關心的又一個現實問題。目前,人民大眾在能夠親身參與體育比賽,能夠觀看各類體育賽事直播,看到我國運動員在國際賽場上展現自我、為國爭光,自己和家人也可以在體育鍛煉中強身健體,國民大眾的身體和心靈是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體育鍛煉不僅只重視青少年,如果整體社會有一個良好的體育運動鍛煉環境,那么青少年主動參與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就會得到實現。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大眾體育和全民健身的宣傳力度,讓更多人民群眾都主動加入體育鍛煉的隊伍中來。相關主管部門應該充分發揮職能,聯合社區及相關民間體育組織,積極組織開展各級各類體育活動,鼓勵全民參與,提升人民群眾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全身心投入其中,提升身體素質水平。在全民參與體育鍛煉環境的熏陶下,青少年會有意識自主地參與進來,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行為。
科學的運動鍛煉指導和規范的鍛煉方案是青少年體育鍛煉的軟件需求,而良好的鍛煉的場所和基礎鍛煉設施就是青少年體育鍛煉的硬件。目前,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一般為應試考試所需或個人愛好,缺乏專業指導和社會組織。在所有的鍛煉場所中,也只有學校的軟、硬件實施比較好,學校之外很難找到適合青少年鍛煉的場地和體育設施。因此,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學校的體育人才配合下,民間體育組織的參與下,組建相對穩定的青少年培訓指導團隊和組織,由社區指導員、學校體育專業教師、體育鍛煉愛好者等志愿者等相關人員組成,定期為青少年提供科學的鍛煉指導及規范的培訓。政府相關部門也應該積極地行動起來,要充分考慮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各類硬件需求,增加資金投入,增加公共體育配套設施和場所,增加體育鍛煉各類項目相關設施,從而提高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的激情和活力。學校的一些體育場所除了滿足體育課需求外,在節假日也應該加大對師生開放力度,不斷滿足青少年體育鍛煉的需求。
學校也要與時俱進,進一步改變傳統只重視學習的思想,要重視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的需求,堅決杜絕文化課占用體育課時間的行為,使學生在學校的體育課程及鍛煉時間得到保障。同時,響應教育部號召,學校和家長應合理布置和安排作業,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和壓力,減少參加各類不必要的文化課培訓班,可以增加各類體育項目培訓興趣班,確保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
要科學規劃安排青少年使用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的頻率,合理控制其玩網絡游戲和其他電子娛樂產品的時間。當前,很多青少年沉迷網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消耗在玩游戲上,甚至一些青少年沉溺在網癮中無法自拔,極大程度上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學校和家庭應該鼓勵引導青少年積極參與體育運動,減少青少年對手機的依賴程度,養成健康的生活學習習慣。不能只講道理,要讓青少年學會感受生活的美好從而熱愛生活。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從細節小事著手,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活動,不斷充實青少年的課外生活,不斷提高他們體育鍛煉參與興趣,養成健康的學習生活方式。
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接班人,他們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重要時期,讓青少年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不僅可以增強體魄也可以培養他們健康的生活意識,為他們快速成長為國家新時代需求的人才。面對新時期、新挑戰,在倡導全民體育鍛煉的大環境下,積極引導青少年養成體育鍛煉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