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曜寧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網絡安全技術研發中心,上海 200000
電信網絡詐騙常見的類型有:網絡貸款、殺豬盤博彩、刷單返利、冒充電商物流客服、虛假投資、冒充“公檢法”機關、推薦股票、虛假購物、假冒熟人、買賣游戲幣以及新型的涉疫詐騙。針對這些電信網絡詐騙呈現產業化、鏈條化的特點,各行業聯合開展類案攻堅,成功搗毀一大批電信詐騙窩點,抓獲一大批違法犯罪嫌疑人,使得網絡貸款、冒充電商物流客服、殺豬盤博彩等高發類案得到明顯遏制。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聯席會議工作部署,為有效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給相關行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基礎,本文從電信網絡詐騙常見類型手法與新特性的發展形勢以及治理現狀進行剖析和概括。在此基礎上,為減少和遏制電信網絡詐騙的發生提出未來打擊治理的方向,本文從七個方面進行了淺要剖析,首先進行了總體概述,其次講述了電信詐騙的歷史演變,介紹了電信網絡詐騙常見類型與詐騙手法,分析了近年電信網絡詐騙的新發展形勢,簡要描述了治理現狀,簡要提出了電信網絡詐騙打擊治理的未來方向,最后對全文進行了總結。
我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大約是1997年從我國臺灣地區興起,在2003年前后進入大陸東南沿海一帶,且發展迅速。在2004年至2009年間,此類犯罪主要形成詐騙窩點與詐騙對象跨地區的“兩岸隔岸詐騙”的特點。與此同時,此類犯罪手段逐漸被大陸非法分子吸納、效仿,帶有明顯地域特征的職業犯罪群體逐漸形成。2010年以后,隨著網絡的發展,這些詐騙團伙陸續將窩點搬到東南亞各國,尤其近五年來,緬甸北部逐漸成為這些詐騙團伙首選的棲身之地,整個緬北有十幾萬人從事電信詐騙,詐騙的種類有:冒充公檢法機關執法進行詐騙、騙貸、裸聊、刷單返現、投資理財、殺豬盤等,發案率強勁反彈,社會危害不斷加劇。
起初網絡社交平臺只有基礎的聊天功能,遵循傳統電信詐騙的套路主要以冒充熟人朋友為主,此時詐騙的錢還得通過線下ATM柜臺轉賬、電匯等方式。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社交APP經過數次更新,這些APP深度整合新聞、游戲、音視頻、購物、支付等功能,挖掘用戶需求增加用戶黏性,從而詐騙團伙只要一部手機和從“黑灰產業”非法獲取的個人信息就能完成從角色扮演到提款套現。在手段上也不斷更新,尤其還會蹭社會熱點,利用抗疫救災獻愛心等當成他們實施詐騙的幌子。
電信網絡詐騙背后有一片“沃土”,長期發展形成了錯綜復雜的網絡“黑灰產業”,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電信網絡詐騙的“黑灰產業”鏈條也逐漸成熟,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帶有集團化特點的網絡犯罪生態。網絡詐騙的“黑灰產業”鏈條層級較多且分工作業非常明確:黑客利用非法的技術手段,盜取大量公民個人信息,并販賣給話務組;技術支持團隊負責制作木馬程序、釣魚網站等惡意程序,為話務組的詐騙提供后臺保障;位于“黑灰產業”頂層的策劃團隊指使話務組,通過網絡、電話、短信等方式向不特定的受害人發送詐騙信息;當話務組通知洗錢組贓款到賬后,銀行卡商利用虛假身份信息,開通大量銀行卡,提供給洗錢組;洗錢組通過網銀將賬戶上的錢快速轉移,由取款組在各地的自助機上取出,匯入網絡詐騙集團的賬戶中。而詐騙集團的成員之間以網上聯系為主,彼此只用虛擬身份,不掌握彼此真實身份和所在地域,當產業鏈上任何一個環節的團伙被打擊,其他上下游團伙都能夠迅速從其他渠道找到替補,進行重組繼續運作。①《2020網絡黑灰產犯罪研究報告》。電信網絡詐騙“黑灰產業”鏈業態圖如圖1。

圖1 電信網絡詐騙產業鏈態
詐騙團伙冒充金融、貸款公司人員,對在網絡上查詢過貸款的特定人群,通過聊天軟件向受害人發送貸款APP下載鏈接,受害人打開鏈接,就會進入詐騙團伙封裝的高仿知名貸款平臺。受害人在平臺看到貸款金額,讓其感覺已經觸手可及,當其準備提現時,所謂的“客服”就會提出繳納一定比例的提現費、繳納保證金等各種理由讓受害人匯款轉賬,在受害人交過費用后,仍然無法提現,這時詐騙團伙會卷錢失聯。
詐騙團伙冒充“高富帥”或“白富美”,尋找有交友婚戀需求的單身戶以聊天培養感情,引誘其與自己網戀,獲取信任后,誘導對方進入詐騙團伙事先設置好的平臺,進行投資賭博,隨后,詐騙團伙虛構某博彩、賭博網站存在系統漏洞,可用其牟利,而后便以各種借口唆使受害人操作或邀請其他受害人進行投注。而詐騙團伙則后臺操控,讓投注的受害人看到此方式確實可以賺到錢,在獲取受害人的信任后,再誘騙其加大投注,最后實施卷錢詐騙。
詐騙團伙多以刷單返高額傭金為誘餌,招攬網絡兼職刷單的人員,以承諾在特定的網絡商城內購買貨物刷取消費記錄后,返還本金并支付傭金等方式進行誘騙,在騙取受害人信任后,詐騙團伙會加大刷單金額,承諾的傭金也會越來越高,詐騙團伙也不會很快兌付本金和傭金,而是哄騙受害人需完成連續任務才能一次性返還,受害人言聽計從加大資金投入,通過支付寶、支付二維碼等形式轉賬到指定的洗錢賬戶,待受害人完成連續任務后發現詐騙團伙已經將其賬號拉至黑名單無法聯系。
詐騙團伙冒充電信、公檢法人員,利用網絡群呼電話,隨意撥打手機、固定電話,并留下所謂的公安機關咨詢電話讓受害人撥打。再以受害人可能涉嫌犯罪,要沒收受害人銀行存款為由進行威脅恐嚇,騙取受害人匯轉資金到指定賬戶。或通過網絡電話撥打事主電話,并利用改號軟件,設置虛擬號碼,使受害人來電顯示是公檢法等辦案部門對外公布的固定電話號碼,對受害人進行話術灌輸,待取得信任后,謊稱涉犯罪活動以需錄口供為由,詢問受害人銀行賬戶存款情況。最后,會以各種理由,要求受害人將存款轉移到指定的詐騙賬戶。
在中宣部、公安部聯合啟動的“全社會反詐總動員”全國反詐防詐系列宣傳啟動儀式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共抓獲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嫌疑人36.1萬名,有870萬名民眾得到有效勸阻免于被騙,破獲的案件共計32.2萬起,涉案金額共凍結及止付了2720余億元,累計1870余億元的經濟損失得到挽回,搗毀境內詐騙窩點1.1萬個,打掉“兩卡”違法犯罪團伙1.2萬個,封堵涉詐域名、網址182萬個,很好地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和財產安全。[1]
在部際聯席會議機制框架下,有關部門和單位著重從源頭上打擊電信詐騙高發態勢,查處相關犯罪嫌疑人16.3萬名。尤其是全國開展“斷卡”行動以來,共抓捕涉及“兩卡”違法犯罪嫌疑人9.9萬名,共打掉犯罪團伙5800余個,形成了極其有力的震懾。
針對貸款詐騙、刷單詐騙、冒充客服詐騙、殺豬盤詐騙等四類案件多發高發的情況,各地公安機關迅速開展類案攻堅,使得刷單詐騙案件占比由年初的25.3%下降至13.8%,其他類型案件也得到明顯遏制。
據《上海網絡犯罪檢察白皮書(2021)》顯示,2021年,以上海市為例,上海檢察機關受理網絡犯罪案件審查逮捕、審查起訴共22881人計11643件,辦案量為2017年以來之最。其中,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成為網絡犯罪占比最高的罪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占比次之,分別為27.4%和16.9%。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參與人數增加,結伙作案趨勢明顯,平均每件審查起訴案件參與人數從2019年的2.4人增長至3.2人,而后隨著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重點打擊不斷深入,整體受案數量的增速已趨于緩和。①上海檢察機關發布2021年網絡犯罪檢察白皮書。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有不法分子利用民眾、企業急需抗疫物資騙取錢財。據公安部國家反詐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2月29日,全國公安機關共偵破利用新冠肺炎疫情實施電信網絡詐騙涉及案件資金累計超2.73億元,共計9517起案件。
1.典型案例一:以售賣口罩名義詐騙
深圳警方破獲一起涉案資金超200萬元為單案值最大的虛假售賣口罩詐騙案件。2020年2月初,吳女士看到黃某在一微信群內發布說有辦法購買到醫用口罩。同年2月8日,吳女士通過多種轉賬方式,將310萬元用于購買口罩的貨款轉給黃某,但黃某卻一再推拖交貨時間。經過吳女士多次的催促,黃某才將部分的訂購金額轉返,但仍有200余萬不肯返還。隨后吳女士報案,專案組民警對嫌疑人黃某加強法律攻勢。最終,警方將嫌疑人黃某依法刑拘。
2.典型案例二:新冠疫苗預約詐騙
2021年1月初,各地陸續組織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工作。不法分子趁機冒充疾控中心發送疫苗接種預約詐騙短信,誘騙受害人點擊釣魚鏈接,并輸入身份證號、銀行卡號、密碼等信息,獲取這些信息后,盜取受害人銀行賬戶錢財。
2021年10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首次審議《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草案)》,主要內容包括:1.確立了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的基本原則;2.完善電話卡、物聯網卡、金融賬戶、互聯網賬號有關基礎管理制度;3.支持研發電信網絡詐騙反制技術措施;4.規定金融、通信、互聯網等領域涉詐異常情形的監測、識別和處置,規定相應救濟渠道等。
自2020年年初,國務院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部際聯席會議部署開展新一輪打擊治理專項行動以來,公安部與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不斷強化偵查打擊、預警防范、行業監管以及源頭的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專項行動。聯合電信運營商依托線索快打機制,搗毀境內的詐騙窩點共計1.1萬個,抓獲的嫌疑人累計6.9萬名。
為進一步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公安部聯合工信部、中國人民銀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及三大電信運營商開展各項打擊措施。工信部部署開展專項治理和聯合督導;中國人民銀行開展專項檢查;電信運營商積極履責,堵塞漏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聯合行動,進一步明確法律標準,依法嚴厲懲治、精準有效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及其關聯犯罪。
2019年6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71次會議和2019年9月4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三屆檢察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非法利用信息網絡、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自2019年11月1日起施行。[2]
近年,構成這種犯罪的案例數量增幅明顯,以下是幾件典型案例:
1.幫犯罪團伙提供虛擬手機號碼及驗證碼服務類
案例一:被告人史某系某大學計算機專業在讀研究生,在自創的上海某軟件開發公司開發了一款為用戶提供虛擬手機號碼及驗證碼服務的APP軟件。在明知這些充值付費的用戶通過他的平臺獲取虛擬手機號和驗證碼、批量注冊相關賬號實施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的情況下,他仍為這些人提供服務并從中獲利。如有人通過其平臺獲取的虛擬號碼與驗證碼在商場的平臺上大量注冊虛擬新用戶來獲取積分,兌換免費停車時間再去騙取其他人的停車費。從2020年9月至案發,轉入其賬戶的用戶充值資金共計300余萬元。最后,史某被以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并處罰金。
2.幫犯罪團伙開發、維護非法操控的投注平臺
案例二:被告人黃某某、邱某某等人是某信息科技公司某平臺的項目開發組成員,他們在明知他人利用其平臺以后臺操控輸贏的方式非法占有受騙參賭人員投注的錢款、實施信息網絡犯罪的情況下,仍收取共計60余萬元的開發、維護費用,為該犯罪團伙提供技術支持,通過該平臺詐騙數額共計50余萬元。最后,在2021年8月至12月,某信息科技公司被以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判處罰金20萬元,判處黃某某、邱某某等人有期徒刑九個月至十個月不等,并處罰金。
3.幫犯罪團伙提供支付、轉移、結算非法資金的服務
案例三:被告人許某明知他人收購銀行卡用于緬甸賭場線上線下收錢實施信息網絡犯罪的情況下,將自己開通了U盾并綁定手機號碼的中國工商銀行卡跟營業執照,以1500元售給犯罪團伙,并額外收取銀行卡流水利潤,隨后指使其他四人辦理銀行卡交付給犯罪團伙。至案發,此5張卡過卡流水共計4990余萬元,最后,被告人許某犯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1萬元。①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經典案例。
在抓事后追溯和事中阻攔的同時,我們同樣需要建立防范電信網絡詐騙有效機制,全面提升預警、預測、預防能力。一是網絡平臺應落實主體責任,加強內容審查力度,完善監測平臺算法和智能策略;二是加強個人信息保護;三是加強管制犯罪工具。
應該關注主要的“黑灰產業”環節,對電信網絡詐騙中主要環節建立重大案件提前介入的機制,統一司法標準,及時有效打擊犯罪。針對網絡犯罪案件呈現產業化、鏈條化等特點,在注重全面審查的同時,重點聚焦上下游關聯犯罪,切斷犯罪傳播媒介和渠道,堅持全鏈條、全方位打擊。
應該全面落實打防管控各項措施和金融、通信、互聯網等行業監管主體責任,加強社會宣傳教育防范與法律制度建設,推進國際執法合作。[3]
本文描述了電信網絡詐騙在歷史演變中主要地域與手段兩方面的變化,詳細闡述了幾種常見類型的詐騙手法,分析了近年新型電信網絡詐騙新發展趨勢,針對這些新詐騙類型,不同行業對電信網絡詐騙采取了相應的治理措施,以為更好地維護民眾的合法權益,共建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