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振壘
貴州財經大學商務學院,貴州 惠水 550600
中國法律史課程在法學專業主干課程中一直以來都處于較為尷尬的位置。由于其較強的理論性,給中國法律史教學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以筆者所教授的法學2020級五個班級為例:學生對該課程總體來看興趣不太濃厚,即使部分學生對中國法律史感興趣,由于歷史知識儲備的欠缺,理解起來也較為吃力。相當一部分同學把中國法律史當做高中歷史課的延續。因此,擺正中國法律史的位置及學科性質是中國法律史教學面臨的當務之急。作為專門史,中國法律史的學習需要具備相當的歷史知識儲備,特別是在中國法律史課程學習中會涉及大量的古文,浩如煙海的史料,如周鼎秦簡,理解起來相當吃力,對于歷史科班出身的學生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歷史基礎較為薄弱的法科生。中國法律史教學過程中面臨的這些困難必須要引起任課教師的足夠正視,這關系到中國法律史教學效果的成敗。
對中國法律史教學進行反思的想法源于之前中國法律史課堂教學實踐,在中國法律史教學過程中,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對法律史教學進行反思也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今后的課堂教學,不斷總結中國法律史教學經驗。由于中國法律史課程理論性與抽象性較強,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響。因此,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興趣對于法律史教學至關重要。在講授的過程中,要注意增強課程的趣味性,使學生更樂于學習中國法律史課程。通過課堂情景模擬,還原歷史上的重要法制事件,使學生能走近歷史,切身感受法制事件背后體現出來的深厚的法律文化,更深入地了解法的演進歷程。探索中國法律史課程教學改革規律對于今后的課堂教學意義重大,也是法律史專業教師承擔的重要使命。特別是在當今各個高校教學資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努力探索民辦高校自身的教學經驗有助于高校自身教學特色的挖掘,這對于落實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的教學理念意義重大。
中國法律史在法學課程中一直處于相對被忽視的地位,[1]在法學課程中不受重視,這是中國法律史課程面臨的先天不足。作為中國法律史任課教師,在法律史教學中還面臨不少困難,例如課時安排不充足的問題,以筆者所在的大學商務學院為例,中國法律史作為法學專業必修課程,課時安排僅為34學時,共17周,每周2學時,在如此緊湊的課時之內,要講完內容繁多的中國法律史課程,必然要加快進度,不能做到講授面面俱到,導致法律史教學中對知識點講解的淺嘗輒止。在中國法律史的實際授課中只能勉強講到清末變法修律部分,民國法制部分根本沒有時間講授,更不用說新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馬工程中國法制史教材新增了1949年以后新中國的法制史,此部分只能讓學生自學,在這樣短的學時內,很難傳授給學生系統的法律史知識,連正常完成教學任務都頗為吃力。課時量不足是筆者在授課過程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這對中國法律史教學是極為不利的,沒有充足的課堂教學學時,想要將中國法律史宏大的知識體系結構完整地呈現給學生還是有一定困難的。
除了課時安排不足的問題,選用的教材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表述,沒有相應的插圖作為補充,教材中充斥著大量晦澀難懂的古文,這對于歷史功底較為薄弱的法科生而言很難激發學習的興趣,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中國法律史盡管被教育部確認為法學核心課程,但學生對中國法律史課程的價值認識不到位。認為中國法律史缺乏實用性,由此產生了學了也沒什么用的錯誤觀念。[2]加上中國法律史的內容與司法實踐相差甚遠,沒辦法直接運用于實踐,使學生對中國法律史缺乏興趣與學習的動力,嚴重影響教學效果的發揮。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法律文化為當前的法治建設提供了歷史經驗,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更重視法律實用知識的學習,忽略了傳統法律與現代法律的歷史鏈接,對傳統法律文明的現代價值挖掘得很少。[3]因此,在中國法律史授課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中國法律史的重要意義,我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法律文化及法律智慧對于當今法治建設是一筆不容忽視的寶貴遺產。
同時,中國法律史教學還面臨著教學方法單一的問題,主要以講授法為主。講授法的缺點是在培養法科生學術能力的同時,不利于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問題意識與法律思維的形成。[4]由于中國法律史課程本身理論性很強,又主要涉及的是古代的法律制度,在實踐中很少直接用到,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多采用講授教學法,將理論知識給學生進行講解,缺乏學生的參與,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形成。
在中國法律史教學中,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5]改變以往只重視知識傳授的單一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使學生自覺運用法律思維思考問題,提高法科生的專業技能,使其在日后的就業市場中能夠有較強的競爭力。在授課過程中,不單純對理論知識進行講授,可結合影視資料,例如在講授古代的司法機構時,播放與法律史課程相關的小視頻,筆者任教時在法學2020級中國法律史課堂中就曾播放過《大理寺》紀錄片,這樣更能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激發同學們學習中國法律史的濃厚興趣。在教材的選用上,選擇跟學生知識水平相適應的教材,注意教材的圖文并茂,增強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讀性。
引入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在中國法律史教學中是一種嶄新的教學方法,[6]通過案例分析,適當設置問題,學生討論回答,使學生對法律史知識點有更深入的理解。中國古代有豐富的史料文獻,充分挖掘古代案例中的法律智慧對于當今法治建設仍然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與現實意義。案例教學法能夠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缺陷,將理論知識具體化,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法律史,提高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事例也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改善課堂教學效果。案例教學法對于中國法律史教學而言,不失為一種有良好教學效果的方法。中國古代有著豐富的立法活動和案例,通過把法律史理論知識案例化、故事化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中國法律史的積極性。
除了案例教學法以外,還可以通過情景模擬“角色扮演”,讓學生扮演歷史人物,再現歷史事件,運用當時的思維方式對案例進行解讀分析,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景模擬法在中國法律史教學中的運用,有助于充分調動法科生學習中國法律史的積極性與熱情,讓學生親身感受歷史上的重要法制事件,從歷史中尋找法治經驗,更好地服務于當下的法治建設。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結合現實法治問題講授知識點,便于學生掌握和理解。在授課過程中,注意適當進行課堂討論,師生互動,教師合理發問,通過適當設置問題,學生進行回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發散思維。
在授課過程中,要積極探索多種教學方法,逐步改變傳統單一的講授法。例如,課堂討論法,可以通過適當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提出自己的觀點,敢于質疑課本中的觀點。除此之外,積極開展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將課本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踐教學環節是學生除了參加實習之外一個非常重要的積累實踐經驗的渠道,要多創造機會和條件,讓學生親身驗證課本中的理論知識,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對理論知識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以貴州某大學商務學院2020級法學本科班為例,筆者在授課過程中,除了采用講授法之外,在學期中會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情景模擬與課堂展示。布置作業讓學生提前搜集文獻資料及視頻圖片,制作課堂展示課件及情景模擬方案,分組演示,演示過程中進行課堂討論。課堂展示環節結束之后,布置給學生一篇課程小論文作業。鼓勵學生多閱讀專業書籍,撰寫讀書筆記或讀后感;觀看法律電影,寫觀后感。這些都是筆者在授課過程中摸索出來的經驗,對學生中國法律史課程的學習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在中國法律史教學中有更多的方法有待去探索,筆者也會努力使中國法律史課堂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歷史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習近平總書記有關立德樹人的重要講話為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的展開指明了方向,課程思政教學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各個高校成立了研究課程思政的專門機構,圍繞課程思政的學術研究也方興未艾。法學作為一門政治性很強的學科,在課程思政方面更是義不容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成依賴法治建設提供法治支撐,而法治建設需要法治人才的參與。高校法科專業要發揮培養法治人才的優勢,充分利用法學學科課程思政教育資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人才。在中國法律史課程思政教學推行過程中,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對中國法律史課程思政教學資源的挖掘還不到位,缺乏系統性,相關研究成果也較為少見。因此,必須要重視中國法律史教學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充分發揮中國法律史在法學課程中的歷史文化資源的優勢。
在進行中國法律史課程思政教學時,要注意將中國法律史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中國法律史課程在授課過程中要挖掘豐富的思政元素,古代中國有豐富的史料典籍、優秀的傳統法律文化,在當前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要充分吸收和繼承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法律文化,這也是增強文化自信的時代要求。“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有大量的可供現代法治發展借鑒的資源,我們不乏形成自己獨特的法治模式的歷史條件和文化底蘊。”[7]在中國法律史課堂教學時,要充分挖掘本課程所蘊含的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在講授相關內容時,注意進行拓展,結合具體的時代背景、人物典故。[8]每一個朝代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背景,在講授法制史中的重要事件時,要結合當時具體的人物背景,不同的法律思想和法律文化。在教書育人的同時,學生更樂于接受課程思政教學。例如在講授商鞅變法時,可以聯系當下的改革,學習商鞅的變革精神,將改革進行到底。中國法律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必須要引起足夠重視,這對于中國法律史學科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
中國法律史作為一門面向法科生開設的基礎課程,在當前學科體系下不能脫離法學課堂。因此,對于中國法律史教學而言,其面臨的課題是讓歷史融入法學課堂中。[9]如何讓廣大法科學生真正對中國法律史產生興趣,這是在今后中國法律史教學中始終要面臨的問題。只有真正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確保中國法律史在法學課程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使中國法律史學科走出困境,才能不斷擴大法律史學科的影響力,走向未來。因此,中國法律史學科教學要不斷對自身進行變革,不斷適應法學的發展。直到有一天,廣大法科學子真正為了興趣而學習中國法律史,不再只是背誦死知識,在不斷學習中找到自身興趣之所在,中國法律史才能迎來發展的春天。中國法律史教學要不斷順應時代要求,不斷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適應法科生的自身特點,從中國法律史學習中能真正獲得人文素養的提升,中國法律史在法學本科教學中能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中國法律史的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在授課過程中面臨的種種難題,必須要敢于正視,及時總結經驗,多學習優秀教師的授課經驗,在不斷探索中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以應對21世紀高校教學改革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