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于江蘇而言更是如此。作為制造業大省,江蘇制造業總產值占全國制造業總產值的1/8、全球制造業總產值的3%;貢獻了全省34.5%的地區生產總值和39.1%的稅收;制造業企業從業人數達到1436萬人(占全國的13.8%),位居全國第二。技能人才是產業工人的核心骨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技能人才培養奠定了雄厚基礎,為技能人才成長創造了良好條件,也對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現實而緊迫的要求。目前,全省技能勞動者人數超過1400萬,其中高技能人才達到465.7萬人,技能勞動者占就業人員總量的比例達到2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32%,每萬名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數約為951人,為江蘇產業轉型升級和產品結構調整提供了有力的技能支撐。
一、江蘇建設制造業技能大軍的實踐與探索
近年來,江蘇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和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著力深化技能人才體制機制改革,走創新之路抓職業培訓,尋務實之策辦技工教育,興改革之舉促人才評價,以有效之為強技能競賽,技能人才隊伍規模持續擴大,能力素質不斷提升,創新創造活力顯著增強。
政策環境不斷優化。完善政策制度體系是優化政策環境的基礎性工程。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了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計劃(2017—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配套制定政府購買緊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訓成果、國(境)外職業技能比照認定、失業保險支持參保職工提升職業技能補貼、重點群體免費接受職業培訓等政策。同時整合資源建設高技能人才培養載體,全省先后創建43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45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建成90個省級高技能人才專項公共實訓基地、170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人才供給量質齊升。“十三五”期間,著眼于江蘇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主導產業的發展需求,全省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1247萬人次(位居全國第一),發放職業培訓補貼65億元;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培養新型學徒6.5萬人;每年發布100個高技能人才緊缺型職業(工種)目錄,培訓緊缺型職業(工種)高技能人才16.5萬人次;廣泛組織百萬技能人才技能競賽崗位練兵活動,每年舉辦各級各類技能競賽近500項,參賽練兵超過500萬人次;優化職業教育資源配置,114所技工院校在校生達26萬人,每年畢業生近8萬人(其中高級工比例超過34%),就業率保持在98.5%以上。
改革攻堅精準發力。注重制度創新,釋放改革紅利,完善多元化技能人才評價體系,賦予企業更多的技能人才評價權,經備案的社會化職業技能等級評價機構達2135家,可評價認定的職業(工種)達700多個,發放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超66萬本,相關指標均位居全國第一。將高技能人才納入全省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范圍,通過省“雙創計劃”引進87名頂尖高技能人才,144名高技能人才獲得高級職稱,262名世界技能大賽、江蘇技能大獎獲獎者被直接授予高級職稱。貫通技能人才發展渠道,率先開展工程技術領域高技能人才參加職稱評審試點,累計5709名高技能人才取得工程類職稱證書。
激勵保障多措并舉。大力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鼓勵創造的良好氛圍。率先以省政府名義創設江蘇技能大獎,評選產生21名“江蘇大工匠”、225名“江蘇工匠”,培育省技術能手7368人、省企業首席技師992人;率先以省政府名義舉辦綜合性職業技能大賽江蘇技能狀元大賽,產生51名江蘇技能狀元;江蘇選手參加世界技能大賽斬獲2金、4銀、2銅、6優勝獎,首奪阿爾伯特最高大獎,填補了我國在此領域的空白;參加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勇奪12金、10銀、5銅,金牌數、獎牌數和總成績均位居全國第二。將高技能領軍人才納入黨委聯系專家范圍,定期開展高技能領軍人才走訪慰問和優秀技術工人休療養活動,先后遴選343名企業一線優秀高技能人才和技工院校教師赴海外開展研修活動。先后有14名技能勞動者榮獲中華技能大獎,511人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稱號,80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二、江蘇制造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江蘇正在大力推進制造強省、質量強省、網絡強省和“數字江蘇”建設,聚焦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531”產業鏈遞進培育工程。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面對歐美發達國家中高端產業的強勢擠壓和發展中國家中低端產業的供給替代,全省現有技能人才隊伍的數量規模、專業素質、培養機制等還存在較大不適應性和不平衡性。
技能人才匹配需求不足。一些制造業企業常態化面臨“招工難”問題。2021年上半年,全省公共人力資源市場求人倍率達1.45(同比上升0.16),連續5個月環比上升。制造業企業招工難度不斷加大,求人倍率持續升高至1.53,比2020年和2019年同期分別大幅提高0.24和0.4,其中勞動力密集的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求人倍率高達1.67,已大幅度偏離正常區間。按技術等級和職稱分類,59.35%的招聘崗位對求職者技術技能有明確要求,其中職業資格五級(初級技能)需求人數最多,占需求總人數的21.29%(見表1)。
技能培訓供給能力不足。從政府層面看,技能培訓的針對性有待提高。由于補貼性培訓周期短(如大量一線產業工人來自農村勞動力,其培訓時間通常在7—90天,15天以下的占一半左右)、投入少(2018年全省各級財政用于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的資金為3.5億元,人均補貼標準僅為435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還低90元,與開展培訓的實際成本差距較大),因此培訓項目多為家政服務、育嬰保育類等輕資產投入項目,技能人才培養滯后于產業發展轉型節奏,尤其是缺少企業急需的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從企業層面看,技能培訓的積極性有待提高。開展培訓擠占生產時間,職工教育經費提取使用不足,目前普遍占工資總額0.5%左右,遠低于國家規定的1.5%—2.5%。對此,政府既缺少有效的激勵措施又缺乏必要的約束手段。此外,學歷教育求職人數過多應當引起高度重視。394518AA-BF50-464C-8671-2E85733BD26F
技能人才培養投入不足。技工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承擔著為制造業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務。全省辦學規模較大的45所公辦技工院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2.8萬人,年開展社會培訓26.4萬人次,但這部分學校的編制總量僅有0.52萬個。根據原勞動人事部頒發的《技工學校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標準暫行規定》(勞人培﹝1986﹞9號)的1:5的教職工與學生人數比測算,需要編制2.56萬個,編制缺口2.04萬個。2017年底,江蘇將技工教育項目建設經費投入從1100萬元增加到了5000萬元,但與廣東相比仍然差距較大。廣東省每年投入技工教育專項經費高達9.8億元,人均水平是江蘇的8.25倍。由于編制不足、財政保障不到位,一些學校只能自籌經費發放聘用教師的工資,編制內與編制外教師同工不同酬的問題比較普遍,教師隊伍積極性、穩定性均受到影響。
技能人才薪酬激勵不足。技能人才是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國家層面推出了技能人才薪酬指南,但目前企業內部工資分配機制不完善,薪酬分配對技能人才的傾斜還不夠。從江蘇企業薪酬調查數據看,技能人才年平均工資7.8萬元,分別是管理人員(15.9萬元)、專業技術人員(10.9萬元)平均工資的49.2%、71.8%;其中高技能人才年平均工資11.8萬元,是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18.99萬元)的62.3%。技能人才待遇偏低,既不利于激發和釋放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勞動生產率的增長。
重技能的社會氛圍不足。技能勞動者職業榮譽感、自豪感、獲得感不強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扭轉,“重學歷、輕技能”等傳統觀念仍然根深蒂固。作為技能人才培養主陣地的技工學校,26萬名在校生中70%是農村學生,因拿不到相應的高等教育學歷證書,對農村新成長勞動力缺乏吸引力并導致招生困難。近年來,廣東、山東、江西、浙江、安徽、河南等省相繼打通了技工院校畢業生參加公務員招錄的通道,江蘇雖然也出臺了相關政策但并未有效落實。此外,《江蘇省征兵工作條例》明確了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的畢業生和在校生報名應征、體格檢查、政治考核、審批定兵等具體征集辦法,參照普通高等學校執行,但該規定也未有效落實,技能勞動者的職業發展空間受到不必要限制。
三、打造制造業高素質技能大軍的對策建議
制造業是江蘇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技能勞動者是江蘇制造業的底色。建設高素質技能大軍,是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關鍵,更是事關江蘇制造業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實現從“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從“江蘇制造”向“江蘇創造”轉變的時代課題。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建設技能江蘇、技能強省為目標,深入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和人才強省戰略,堅持精準發力、同向發力、集成發力、持續發力,培養更多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把江蘇打造為新時代工匠的培育引領之地、成長向往之地、技能創新之地,更好地服務于制造強省建設。
聚焦產業工人,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緊貼江蘇產業轉型升級和“531”產業鏈培育工程的實際需要,加快構建產教訓融合、政企社協同、育選用貫通的技能勞動者培育體系。一是夯實企業培訓主體,強化行業組織功能,高質量開展大規模、多層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圍繞“企業要什么、企業缺什么”,大力推廣“以工代訓+”“互聯網+”“職業培訓券+”等技能培訓模式,靶向開發培訓項目和培訓方案,培養更多高層次復合型技能人才。二是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綜合性高技能人才培訓載體,引進培養一批急需緊缺的高技能領軍人才,組織開展高技能人才海外研修,實現技能人才結構優化與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高度契合。同時適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推廣“訂單式”“套餐式”應用型技能培訓,探索跨越“數字鴻溝”的新職業技能培訓和認證體系,提升產業工人的數字經濟技能。三是加大新職業、新工種技能技術資源開發力度和強度,建立有效的自我約束機制和外部監督機制,根據實際需要向用人主體充分授權,引導企業將技能人才評價與企業生產實際、終身職業技能提升培訓有機結合,發揮技能人才評價體系的引領作用。
聚焦后備力量,高水平組織技工教育提升行動。堅持促進就業、服務產業的導向,突出技工院校職業培訓與學制教育“雙輪驅動”特色,以穩定的技能勞動者隊伍切實緩解當前江蘇制造業企業普遍面臨的“招工難”“留不住”等問題。一是以務實管用的賦能舉措統籌技工院校布局、優化技工院校結構。支持技工院校提升生源層次、擴大辦學規模,增強所設專業與傳統優勢產業的契合度、與新興主導產業的匹配度,形成穩定的技能人才成長梯隊。二是以省重點技師學院為引領,強化技工教育教學研究。通過新建一批省級品牌特色專業群、省級高水平技工院校、省級師資研修中心、省級一體化名師工作室等,增強校企合作的緊密度,提高產教融合的精準度,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領軍型”技工院校。三是全面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總結先行地區“雙元制”職業教育經驗,通過校企雙向培養實現“招生即招工、進校即進企、畢業即就業”。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技工院校、培訓機構開展國際合作,引進國外優質職業教育資源來江蘇興辦培訓機構、開設培訓項目,切實加大對青年高技能勞動者的培養力度。
聚焦“大國工匠”,高起點推進“江蘇工匠”培育工程。進一步加大多元化投入、多方面保障,健全技能人才評價使用機制、激勵服務機制、評選表彰機制,下大氣力全方位培養、引進和使用技能人才。一是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賽、國家職業技能大賽為引領,以江蘇技能狀元大賽為龍頭,以各級各類職業技能競賽為主體,以企業技能練兵比武為基礎的競賽體系和制度規則,以賽促評,以評促用,讓各級各類技能人才脫穎而出。推動江蘇技能大賽迭代升級,選樹技能狀元,激勵技能標兵,引領“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社會風尚。二是多措并舉創響江蘇技校、江蘇技工、江蘇技造三大品牌。江蘇技校著眼建名校,培育技能人才;江蘇技工著眼育名匠,成就技能人才;江蘇技造著眼出名品,展示技能人才,推動“江蘇制造”成為“優質產品、高端服務”的代名詞。創新開展江蘇技能大獎評選活動,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三是優化整合技能人才激勵措施,完善技能人才服務保障體系,推動技術工人待遇政策落地落實,試行技能人才繼續教育機制,探索技能領軍人才政府津貼制度。積極拓展職業技能等級與專業職稱之間的貫通領域,實現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的雙向貫通。鼓勵企業強化技能價值激勵導向的工資分配機制,支持企業為有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建立企業年金、補充醫療保險,發揮企業在技能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中的積極作用,不斷提高技能勞動者的職業獲得感和社會榮譽感。
(作者系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
責任編輯:劉志剛394518AA-BF50-464C-8671-2E85733BD26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