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鎮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5-033-02
摘? 要? “文化強國”國家戰略的實施,為武術傳播迎來了新的契機,在文化強國建設中,武術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任務。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武術傳播的歷史經驗,探索武術傳播路徑,為實現文化強國戰略助力。西方體育沖擊,武術地位下降,武術傳承困難,武術認知不足,根據武術現狀,提出以下發展路徑,提高武術話語權,創新武術傳承方案,拓展武術文化途徑。
關鍵詞? 武術傳播? 文化強國? 武術傳承? 武術文化
十七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爭取早日將中國建設為文化強國,因此加強中國文化建設刻不容緩。武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蘊含豐富的文化因子,在建設文化強國的今天,武術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任務。
武術起源于原始時代的生存自衛活動,是搏斗經驗的提煉和總結。武術是指以中華文化為理論基礎,以技擊為核心拓展的徒手或持械的運動技術體系[1]。武術和傳統文化有著很深的淵源,早在商周時期,武術就開始從單純的技擊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武術與政治、經濟和傳統文化的多重影響,武術尤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如武術文化的基本精神“和諧尚中”,正是儒家思想的中庸思想的體現。
一、武術傳播困境
(一)西方體育入侵,武術地位下降
隨著1840年的鴉片戰爭的爆發,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被西方列強用炮火轟開,中國開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進程。中國社會結構和國民思想觀念也隨之改變,西方文化也隨著傳入到中國,其中就包括西方體育,西方體育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文化品質,奧林匹克運動的舉辦不斷沖擊和突破人類的極限。相較于西方體育,中國傳統武術注重“內外兼修”和追求“形神兼備”,凝練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西方體育講究科學性,而中國武術則“求善”。由于傳統武術是一種身心相結合與內外兼修的技術,其許多訓練方式不科學,而西方體育訓練講究科學化,所以西方體育被視為科學的象征,而武術則遭受質疑,武術的地位一落千丈。從傳統武術自身來看,西方競技體育系統完善,世界一流運動會大部分由西方主辦。相比之下,傳統武術并未形成科學、系統的訓練體系和競賽方式,在自身尚未成熟的情況下,武術為了迎合世界胃口,又逐步放棄武術本身所有的中國文化特色。中國傳統武術過分追求其競技性,迫切相與時代接軌和適應西方體育的競技模式,導致武術與中國傳統文化脫節。武術在西方競技體育的沖擊下,被認為是一種低俗與毫無科學的體育活動[2]。直至現代,人們還在吹捧西方競技體育,如跆拳道和空手道,而中國武術則被人們冷落。
(二)武術傳承困難
高等院校中民族傳統體育學被設置為體育學下的二級學科,學校對中國武術教育的重視程度和發展力度遠落后于主流體育學科,制約著中國武術文化傳承人才的培養,進而使中國武術的發展和傳播過于滯后和緩慢[3]。武術在現代體育的影響下,競技武術套路追求高難美新,而背負文化傳承重任的傳統武術,一些人冒充大師惡意炒作和騙取錢財,對武術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當下,武術為實現快速發展更是一味尋求創新,在迎合現代社會實用主義、利益主義和“眼球”經濟中背離了武術的文化本源,導致武術的文化陣地近乎“失守”。而在實踐過程中,武術的推廣常常是以“技術”為主,忽略其文化的傳承。當前武術傳承主要依靠師徒傳承和教育傳承,而師徒傳承是獲得武術整體傳承的唯一方式,必須要靠師傅一個對一個的耐心教導,傳承難度大。武術傳承主要依靠學校,高校中開展武術專項的學校較少,而中小學武術教育更是雪上加霜,除了少數中小學在體育課中開展武術教育外,其他的主要依靠民辦武術學校進行系統的武術教育和教學,武術推廣過程中武術文化傳播渠道沒有打通是武術文化傳承存在的突出問題。
(三)武術認知不足
當代武術文化的傳播主要依靠學校教育,而只由小部分高校開始武術專業,大部分高校只有武術選修課,而且教學質量也得不到保證,極少部分人才能進行專業的教育,中小學更是不容樂觀,只有少部分學校有武術課,并且專業武術教師非常少。只要民辦武術學校在堅持進行較為全面與系統地進行武術指導,學校武術教育都是如此,更何況社會武術教育。大部分國民只能通過武術影視和互聯網來了解武術文化,但大部分武術影視過于強調武術的技擊作用,而忽視了武術文化的宣傳,使其最重要的武術精神和武術價值觀沒有得到傳播。為迎合觀眾的胃口,互聯網所傳播的武術片段和短視頻往往只保留暴力血腥的武打片段,導致觀眾對武術的認知出現偏差,違背了武術的教育功能,武術的功能被夸大扭曲,人們練武只為了能夠強身健體和自衛報仇,卻遺忘了武術最重要的修身養性的功能[4]。武術文化被娛樂和商業化,其投資者為了獲利和迎合大眾的口味,只宣傳武術技擊功能,無視武術精神的重要性,甚至扭曲武術背后的價值觀,人們受到武術影視和互聯網的影響,對武術產生錯誤的認識,武術更多講究的是一種內在精神的修行,要求內外兼修,必須要改變國民對武術的認知,只有這樣武術才會得到更好的發展和真正的傳承下去。
二、武術傳播路徑
(一)提高武術話語權
自古以來,武術于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武術始終跟從國家的政策。在漢朝時期,由于董仲舒提出的相關政策,使漢武帝做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決定,從此便確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儒家以“仁”為核心,武術便有了“點到為止”的不成文的規定,武術無處不滲透中“和為貴”的思想。至今為止,武術還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武術強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正是儒家積極入世思想的體現。近代西方文化傳入中國,一次次對外戰爭的失敗,導致國人開始質疑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已經過時,而西方文化被認為是與時俱進,科學的文化,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代表遭到了猛烈的沖擊。隨著西方競技的傳入,其科學和系統的訓練方法被國人所推崇,而武術被被認為是偽科學,武術不再被認同,但近幾年來,國家出臺多項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政策,大力發展傳統文化。而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其他部門頒布了多條發展武術的相關政策,武術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武術話語權得到了增強。教育是立國之本,是國家振興、民族昌盛的重要基石,武術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教育的支持。學校教育應該加強學生的武術教育,特別是增加對學生武術文化和武術精神的教育,使學生充分了解武術的本質,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不斷提高武術在國民心目中的地位,真正做到加強武術的話語權。
(二)創新武術傳承方案
2019年7月,國家體育總局、外交部、教育部等14個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武術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指出:武術產業是以武術運動為載體,以參與體驗和教育為主要形式,以促進身心健康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為主要目的這無疑武術的發展確定了方向,為武術傳承提供了思路。武術傳承主要依靠師徒傳承和教育傳承,前者相對于后者更系統和更有效,但傳承時間過程和只能一對少和面對面傳承,而后者具有普遍性,能夠讓更多人加入武術的隊伍,所以必須創新武術傳承,構建一種兩者相結合的武術傳承方案,大力培養武術人才,使武術傳承在學習武術套路和追求武術難度的同時也傳承武術文化,培養正確的武術價值觀,傳承武術精神[5]。與此同時,學校武術教育中不應僅僅加強武術傳承人的教育,還應該積極組織武術教師的培養和深造,讓其更好地傳承武術。在疫情時期,線上課程逐漸發展起來,這對武術傳承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通過線上課程可以吸引更多人了解和觀看武術相關資料和視頻,武術專家可以通過網絡的方式實現武術教育和擴大武術的傳播,通過互聯網可以做到不受空間的約束,共同合作辦學,聯合培養武術傳承人,營造武術發展的良好氛圍,打造具有武術文化特色的文化宣傳平臺,還可以利用武術紀錄片和提前錄制好武術套路和武術相關技術的視頻來供武術愛好者學習,真正做到創新武術傳承方案。
(三)拓展武術文化傳播途徑
武術文化傳播主要依靠武術商業、武術競賽和武術影視進行傳播,武術通過商演、電視走進大眾的視野。但武術商業傳播和武術影視傳播過程中,其背后的投資者為了獲利和吸引觀眾的眼球,往往只強調武術的技擊性,而忽視了武術文化的重要性,有些武俠電影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甚至歪曲武術文化,這對武術文化的傳播無疑是弊大于利[6]。隨著科技發展,互聯網對于武術文化傳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考驗,武術領域應引進專業攝影人才,對傳統武術套路的演練進行全方面拍攝和處理,使立體化武術套路的動作能夠形象、完整地通過視頻展現,武術學家可以通過直播或者通過錄制視頻,將武術相關作品傳播到網上供普通民眾學習武術文化。在學校教育中,武術教師也同樣可以借鑒其他武術教育家的成功案例,在課堂中利用投影儀和其他多媒體設備給學生進行現代化教育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也可以通過線上的方式讓學生觀看武術比賽,提高學生積極性,教會學生如何通過互聯網了解和學習武術文化。武術文化傳播需要與時俱進,使國民都接受武術文化的熏陶,武術文化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三、結語
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必須承擔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任務,擔負起建設文化強國的重擔。當前,武術傳播過程中出現西方體育沖擊武術,武術地位有所下降,武術傳承困難以及國民武術認知不足等問題。為早日實現文化強國的歷史使命,必須提高武術話語權,創新武術傳承方案,拓展武術文化傳播途徑與推進武術與互聯網相結合。
參考文獻:
[1]邱丕相,蔡仲林.中國武術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江海東.新時代中國傳統武術傳播路徑探析[J].武術研究,2021,6(11):8-10+14.
[3]代永勝,張琨.互聯網傳播與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承發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55(06):59-64.
[4]趙歆.新媒介時代中國武術文化傳播:困境、機遇、路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55(05):66-72.
[5]王林,劉詩潔,潘炎.中國武術傳播的當代技擊轉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44(07):37-43+49.
[6]李義杰.論武術文化傳播的媒介邏輯與影像消費——基于功夫電影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37(09):169-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