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榮榮 楊秀芹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5-277-02
摘? 要? 我國經濟的有效發展為我國體育生活化運行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和發展基礎,國民經濟增長使我國人們的生活需求以及消費需求通過體育運動進行轉化,改善了人們的行為方式。《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頒布與實施,打開了中國體育戰略調整的新格局。高校作為人才養成、人才培養重要場所,高校教師同樣需要培養體育生活化健康意識,充分保障高校體育建設符合我國體育發展需要,將體育活動由非日常性向日常性過渡,以期更好地實現全民健身計劃。
關鍵詞? 體育生活化? 高校教師? 健康意識? 養成
高校教師健康意識的養成是體育生活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關鍵內容,高校教師群體發展過程中滲透體育生活化理念可以有效實現生活體育,開展全民運動有效提高人們的身體健康水平。加強對群眾體育的重視可以使人們通過不斷的運動學習,使自身身體更加強健,保證自身生活水平,使高校教師工作效率提高。從體育生活化概念為基礎入手點分析,講解高校教師健康意識現狀,同時對高校教師健康意識養成中融入體育生活化理念措施進行說明,旨在有效提高高校教師健康意識水平,推動“人人體育”發展。
一、體育生活化概念
體育生活化,顧名思義就是將體育逐漸融入生活,成為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在整個生活過程中逐漸融入體育生活,例如在生活中花費時間空間,情感體驗等內容豐富體育生活方式[1]。從時間角度分析,體育生活化需要轉變體育活動的定性,由傳統的非日常性的體育活動,逐漸過渡到日常性的體育活動,簡單來說這方面主要從養成參加體育運動的習慣上入手。從空間角度分析,需要在開展體育活動過程中與當地居民進行近距離貼近,以此使居民可以參與到體育活動過程中,進而形成生活圈體育,這樣可以使體育生活化中居民參與感大大提升。從情感上分析,體育活動在實施過程中需要保證氣氛輕松愉快,讓參與到體育活動中的人群感受到愉悅、舒暢、獲得自我滿足感,這樣可以拉近群眾與體育活動間的關系奠定良好的情感參與。通過上述分析,體育生活化是我國開展全民體育活動的重要引導理念,高校教師在開展體育活動過程中同樣需要積極培養健康意識,轉變傳統體育思想,將健康意識逐漸普及,使體育活動來源于生活最后回歸于生活。
二、高校教師健康意識現狀
高校教師健康意識水平與體育生活化發展存在密切關聯,盡管我國體育健康目前社會重視度較高,高校也同樣積極開展了有體育運動的創新發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高校教師健康意識仍然存在欠缺,這部分欠缺造成體育生活化融入效果不理想,就常見的影響高校教師健康意識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由于教學壓力,健身活動較少
高校教師由于承擔著人才指導以及人才教育的責任,因此承受較大的教學壓力,造成健身活動參與性較低,而且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2018年我國人均壽命平均達到了75歲。而針對教師群體,其平均壽命僅有59.3歲,其中教師群體中健康群體僅為10%,亞健康群體占比70%,病態群體占20%。這一數據充分說明目前高校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受到多因素影響導致其自身的健康狀況受到影響,這也是導致高校教師健康意識水平不高的關鍵原因。且大部分教師很難將體育作為自身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方式,同時受到多因素影響,更加不能隨時隨地地去參加一項體育運動,加之受到物質文化水平影響,想要實現生活體育有一定的差距,而如何解決這種差距是現階段高校教師健康意識養成的重要內容。如果不積極加大高校教師體育健康意識養成及造成教師群體患病率增加,因此在高校開展體育建設過程中,需要積極培養高校教師健康意識,提升教師的鍛煉意識,改善教師的生活質量[2]。
(二)生活方式單一,缺乏體育積極性
生活方式單一,缺乏體育積極性同樣是現階段影響高校教師健康意識養成的關鍵原因。在日常生活中高校教師往往人際交往簡單,而人際交往是目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信息的重要內容,不僅可以培養感情,而且還可以有效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但現階段高校教師由于工作原因以及工作的特殊性導致自身的人際交往關系較為單一,生活方式同樣也較為單一,每天均是三點一線,家、教室、辦公室,受到課業影響學校很少會組織高校教師開展室外活動訓練。由于教師長期從事腦力勞動,并沒有固定的時間或者固定的體育運動進行自身活動調節,久而久之很容易造成教師的身體素質降低,自身抵抗力降低,使教師身體素質變差,進而導致疾病出現。除此之外,由于受到固定環境影響,教師的體育積極性不強,不能主動參與到體育活動運動中,同樣是導致高校教師的生活方式不豐富,精神狀態不富足,不重視體育鍛煉對自身健康的影響,這樣也無法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中,弱化了體育鍛煉的健康效用,在今后的高校教師健康意識培養中需要改變教師的生活方式,并且積極鼓勵其參與體育運動,以此實現體育生活化。
(三)健康意識淡薄,缺乏體育訓練
高校教師在開展教育活動過程中,需要具備專業的課業知識水平,同時還需要具備健康的教育理念,與此同時更加不能缺少健康的體魄。高校人才培養是目前高校對于自身人才教育結果的重要要求,而學校以及學生對于高校教師的要求較高,既需要參與多種考核同時還需要加強課題研究。定期發表論文這種情況無形中為教師增加了許多壓力,而且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的工作較為繁忙,空余時間較少,日常積攢的教學壓力無處宣泄沒有辦法緩解,當出現空余時間后,很難愿意主動去參與體育活動,同時也更加不愿意去主動檢查自身身體,這也是影響高校教師健康意識水平的重要原因[3]。根據相關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只有很少的教師會在課余時間參與到體育運動,而大部分教師的體育運動參與僅限在飯后進行散步,并沒有形成具體的體育鍛煉意識以及體育運動項目,由于健康意識薄弱,加之缺乏有效的體育訓練造成高校教師健康水平較低,不利于從整體上提高教師團隊的身體素質,更加影響高校教師在日常生活中生活質量,這一情況的發生嚴重影響了體育生活化理念的社會性融入,更加影響了我國“全民健身”戰略思想的實施。
三、體育生活化融入高校教師健康中的應用
高校教師健康意識的發展是推動體育生活化理念社會性融入的重要渠道,在教師健康意識培養過程中,其主要目的是需要高校教師能夠將體育做成日常生活中或者家庭群體生活中的一種生活方式,并且能夠依據自身的時間以及空間隨時參加體育運動,進而養成健康文明的生化習慣以及生活方式,改善自身身體素質的同時,提升自身生活質量。
(一)提升教師身體鍛煉意識
目前高校教師健康意識培養過程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提高教師自身鍛煉意識,只有體育鍛煉意識提高才能使教師充分正確的認識體育,并且積極參與到體育生活化發展中來[4]。就現階段教師整體文化物質水平發展來看依然與實現體育生活化的要求具有較大距離,因此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需要鼓勵教師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將體育活動作為習慣性生活方式,這樣可以無形中提高教師的體育鍛煉意識。相較于體力勞動者來講教師群體作為腦力勞動者,更加需要保持有效的鍛煉,通過有效的鍛煉維持自身的身體質量,降低自身疾病發生風險。據高校體檢報告數據結果顯示,高校教師患甲狀腺囊腫概率在10%,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占30%。導致這種情況發生多,因為教師課業壓力重,體育鍛煉少,而且生活習慣不正確導致,因此針對高校教師群體,需要積極培養健康意識。
(二)轉變教師單一生活方式
轉變教師單一的生活方式是提高高校教師健康意識的關鍵,更是體育生活化建設的必然內容,將體育生活化理念融入高校教師健康意識的培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改變教師生活方式由傳統單一的生活方式逐漸融入體育生活,既可以提高教師的身體素質能力,同時還可以使教師內心更加富足。體育生活化的融入是健康意識的融入,融入過程中可以指導教師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把體育鍛煉當成一種功能性鍛煉,而是將其融入到高校教師日常生活中,通過體育鍛煉使教師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健全教師體魄[5]。但是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需要高校教師具有體育意識,體育觀念,體育態度,第二個方面是要求高校教師具有一定的物質文化水平,只有在這兩個條件都滿足的同時,才能進一步保障高校教師不在單一的三點一線,同時有時間、有精力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如此可在獲得良好的精神享受的同時奠定體育生活化情感需求。
(三)重視體育健康生活需求
高校教師生活質量以及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逐漸發生轉變,更加注重體育鍛煉,實現自身身體素質改善,這一情況為體育生活化發展奠定基礎。高校教師在剩余期間或者生活期間可以定期參與到相關組織舉辦的體育活動,了解體育活動對自身身體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依據自身喜好以及物質條件培養體育興趣,這樣更加利于提高高校教師的身體素質能力,使其養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念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體育習慣。
四、結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高校教師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體育生活化理念融入與發展,需要積極加大高校教師健康意識養成,引導養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并且將體育鍛煉融入自身的衣食住行中。與此同時也需要擴大體育生活化理念融入范圍,積極引導社會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為“全民健身”發展奠定基礎。
★基金項目:2019年滁州職業技術學院校級科學研究重點項目(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編號:YJZ-2019-20;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藺麒,吳迪,袁春杰.“體育生活化”與高校體育課程改革[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1,41(04):104-106.
[2]熊沖.生活化視角下高校體育教學發展分析[J].才智,2021(26):175-178.
[3]于鎮豪.高校體育教學生活化的現實意義與實施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02):102-103.
[4]朱政.健康中國背景下高校體育生活化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1(11):31-32.
[5]張磊.學校體育生活化三路向——基于哈貝馬斯“生活世界”的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44(07):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