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鑫 李平 周祥 黃清林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5-124-02
摘? 要? 為順應國家政策文件號召,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美育工作,對高校體育舞蹈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進一步高效培養至關重要。當下我國高校體育舞蹈教學還存在諸多問題,阻礙了體育舞蹈功能的發揮。運動教育模式是符合我國體育教學改革理念的,探討其在高校體育舞蹈教學中作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教學實驗法,對運動教育模式對高校體育舞蹈專業學生學習效果進行研究,得出結論:運動教育模式下體育舞蹈學生專業理論知識、技術水平和人際關系、課堂氛圍等方面要好于傳統體育舞蹈教學,學生缺乏競賽實踐等不足得到改善。
關鍵詞? 運動教育模式? 體育舞蹈? 學習效果
一、前言
2020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堅持改革創新,強化實踐體驗,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使學生不僅能掌握基本的理論和技術基礎,還能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創新、審美及表現力等專業素養。”體育舞蹈是通過舞伴之間的相互配合,在規定的曲目里,展示體育舞蹈的技術動作,通過對音樂與舞蹈的理解,伴隨自身的表現力完成整個舞蹈。體育舞蹈能促進學生美育能力發展,在國家對于學校美育工作的全面加強背景下,將會促進我國體育舞蹈的發展,但現階段我高校體育舞蹈教學在傳統教育觀念影響下,重技能傳授輕綜合素質提高;重教師的主體地位輕學生主體地位;重終結性評價輕過程性評價;學生缺乏競賽經驗與競賽能力的培養。
運動教育模式是由美國著名體育研究學者西登托普上個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種課程教學模式,以游戲運動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以團隊學習和固定分組為組織形式,以角色扮演為學習方法的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中比賽是貫穿始終的主線,教師不斷地給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提供真實而又豐富的運動體驗,最終使團隊的每位學生都成為有運動能力、有運動教養和運動熱情的運動者。運動教育模式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與我國體育教學要求相符合,且其重團隊,重競賽等特點能針對性解決體育舞蹈專業學生缺乏競賽經驗和異性舞蹈的問題。探討運動教育模式在高校體育舞蹈專業中教學效果,有助于創新高校體育舞蹈教學方法與手段,解決現有體育舞蹈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本文提出假設:運動教育模式在體育舞蹈專業教學中應用效果上各項指標要好于傳統體育教學模式。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運動教育模式在高校體育舞蹈專業課程學習效果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通過閱讀大量“運動教育模式”“體育舞蹈課程”等方面的資料制定了《體育舞蹈學生基本情況問卷》、《大學教師教學效果評價問卷》并通過專家評定方法對問卷結構效度、內容效度和總體效度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結果顯示兩份問卷均有較高信度。以湖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體育舞蹈專業40名學生為調查對象,實驗前兩班進行《普通高校體育舞蹈專業理論知識調查問卷》的填寫,且為了確保問卷的效度,采用了重測法,通過SPSS 17.0計算出在測驗的效度相關系數為0.81,問卷具有良好信度。實驗后兩班進行《普通高校體育舞蹈專業理論知識調查問卷》、《大學教師教學效果評價問卷》的填寫,共發放160份問卷,回收160份問卷,回收率100%。
2.實驗法。選取了湖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體育舞蹈專業40名學生參與了本研究。本研究共持續18周。研究采用對比教學設計,其中實驗組共20人采用運動教育教學干預;對照組共20人采用傳統教學干預。
3.數理統計法。運用SPSS 17.0軟件對實驗班和對照班收集到的數據資料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和配對樣本T檢驗,分析數據之間的差異從而得出此次實驗的研究結果。
三、結果和分析
本研究通過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術水平、教學效果問卷得分三項指標來反應體育舞蹈專業學生學習效果,其中技術水平通過學期末技術考試來實現,教學效果和專業理論知識則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來實現。
(一)技術水平比較分析
體育舞蹈作為一門技術性運動,技術動作是構成體育舞蹈的基本元素[5]。經過18周教學干預后,比較兩組別學生技術成績上的差異性,由表1可知,實驗班實驗后技術得分為85.70±5.15,對照班得分為81.65±6.15,通過統計學分析得出,實驗班的得分與對照班在技術成績得分上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二)專業理論知識比較
加深學生對體育舞蹈專業理論知識學習,能幫助學生梳理體育舞蹈知識的結構與內容,更好的理解體育舞蹈技術動作或競賽內容[6]。經過18周教學干預后,比較兩組別學生在體育舞蹈理論成績上的差異性,由表2可知,實驗班實驗后技術得分為80.40±7.82,對照班得分為75.20±7.37,通過統計學分析得出,實驗班的得分與對照班在技術水平得分上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三)教學效果評價對比分析
18周教學干預后,通過問卷調查比較兩組別學生在學習效果、課堂氛圍、群體互動、技術和理論知識寬度、考評或作業、人際關系和功課量等維度得分上的差異性,由表3可知,在在教學效果7個維度上,實驗班和對照班教學效果的7個維度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其中學習效果、課堂氛圍/組織、群體互動和功課量/難度方面具有高度顯著性差異P=0.00<0.01。課堂氛圍/組織、群體互動及人際關系方面,實驗班的認可度均高于對照班。
四、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運用教育模式設計的普通高校體育舞蹈課程可以有效的豐富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提高學生的技術水平,改善了體育舞蹈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缺乏競賽實踐、缺乏理論深度等問題,通過角色扮演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拓展學生體育舞蹈知識的寬度。在教學效果上運動教育模式比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效果要顯著。
(二)建議
運動模式在高校體育舞蹈教學中應用需要根據實際的教學條件,充分結合體育舞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程需要來進行教學設計,在和學生充分溝通的基礎上,保證學生參與度和角色扮演適應情況,從而保證設計出的體育舞蹈課程的應用更加順利。
參考文獻:
[1]李小芬.體育舞蹈運動教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22.
[2]宋頌.河南省高校體育舞蹈專業課程結構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16.
[3]張靈燕.陜西省高校摩登舞較拉丁舞發展滯后因素分析[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6.
[4]SIEDENTOPD,HASTIEP,VANDERMARSH.Completeguidetosporteducation[M].HumanKinetics,2019.
[5]汪志勝,魏源.體育舞蹈之美學價值的研究進展[J].福建體育科技,2016,35(05):10-12+9.
[6]朱曉霜.基于混合學習理論下微課在少兒拉丁舞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研究[D].廣州:廣州體育學院,2017.
[7]高航,章榮江,高嶸.當代運動教育模式研究[J].體育科學,2005(06):79-83+6.
[8]PERLMAN D J. Examination of self-determination within the sport education model [J]. Asia-Pacific Journal of Health,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2011,2(01):79-92.
[9]CALDERóN A, HASTIE P A, MARTíNEZ-DE-OJEDA D. Learning to teach sport education: Initial experience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J]. CCD Cultura_Ciencia_Deporte,2010,6(05):16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