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繁 陳子霞




中圖分類號:G831?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5-188-04
摘? 要? 為探究泡沫軸訓練對高中女生平衡能力的影響,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實驗研究法、統計分析法對高一年健美操模塊43名女生進行為期18周的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實驗前,找尋測試指標、擬定測試內容、確定課程內容;實驗中,在共計36節課的實驗期間,將泡沫軸練習內容融入健美操的體能訓練中;實驗后,進行平衡能力的測試,并對實驗前后測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組的動、靜態平衡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存在顯著性差異,而對照組未進行泡沫軸訓練,僅進行常規的課堂教學,動、靜態平衡能力變化不存在差異性。結論:泡沫軸訓練對健美操模塊學生的平衡能力有顯著促進作用。
關鍵詞? 泡沫軸? 健美操? 平衡能力
健美操運動是一項集音樂、體操、舞蹈、娛樂于一體的體育項目,在音樂的伴隨下,練習者需在動態中連續完成各種操化動作、旋轉、平衡、跳躍、配合等協調性高、難度大的動作,要求練習者要有較高平衡能力、肌肉控制能力及協調能力才能將健美操較好地演繹出來。
泡沫軸訓練是一種在不穩定、不平衡狀態下進行的抗阻練習,它使下背部與腹部的肌肉群在訓練時同時做功,具有增強核心區域肌群、穩定軀體和傳輸能量的作用[1]。課題在前期整理分析相關文獻時發現,目前國內外對平衡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醫學領域,在體育領域較少,僅有的研究也集中在高校與競技體育中,針對中學生的研究不多,且主要圍繞在筋膜放松與肌肉放松方面,探究泡沫軸對高中健美操模塊學生平衡能力的研究則未見。為此,本文以廈門外國語學校高一年健美操選項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將泡沫軸訓練有效融入健美操模塊體能學練之中,預設2個學分36課時的實驗,探究泡沫軸訓練對學生動、靜態平衡能力的影響結果,力求為中學生平衡能力提升訓練開拓新思路。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在校高一年健美操選班學生43人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2組。參加泡沫軸訓練的學生組為實驗組,人數21人;未參加泡沫軸訓練的學生組為對照組,人數22人。受試者的基本情況如表1,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性不顯著。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大量的期刊雜志,研究了運動訓練學、非穩定訓練理論、平衡能力理論等相關資料,為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2.實驗法。
(1)測試指標
人體平衡能力主要由前庭系統、視覺和本體感覺組成。而“閉眼單腿站立”是指人體在沒有任何可視參照物的情況下,靠本體感覺以及下肢肌肉力量來維持平衡。“閉眼原地踏步”和“閉眼直線行走”是靠前庭系統來維持,通過神經輸入來感受身體重心的位置變化,從而做出相應的動作調整,且這三個項目不受場地限制,便于操作。因此將“閉眼單腿站立”、“閉眼原地踏步”與“閉眼直線行走偏差距離”三個項目指標作為平衡測試指標,第一個所測數據作為衡量靜態平衡指標的數據;第二、三個所測數據則作為微量動態平衡指標的數據。
(2)測試方法
靜態平衡——“閉眼單腿站立”[3]。測試方法:測試者自然站立,聽到開始口令后,任意選擇支撐腿單腳站立,另一條腿抬離地面,抬起腿不得倚靠支撐腿,同時閉上雙眼,兩臂自然下垂,當支撐腳有明顯的位置移動或抬起腳著地或睜開眼睛,計時結束。記錄時間以秒為計量單位,精確到1位小數,共測2次,取最高值。
動態平衡1——“閉眼原地踏步”[3]。測試方法:在平整的地面畫一個半徑為0.4米的圓圈,標出中心點,測試者站在中心點上,閉上雙眼,聽到開始的指令后,跟隨節拍器,以每分鐘120步的頻率進行原地踏步,當任一腳踩過圓圈時,計時結束。記錄時以秒為計量單位,精確到1位小數,共測2次,取最高值。
動態平衡2——“閉眼直線行走偏差距離”[4]。測試方法:在平整的地面畫一條長為10米的直線,一端為起點,另一端為終點,測試者站在起點后,閉上雙眼向前行走,到達10米終點端后,停止不動,測試人員測量其偏離終點位置的距離,該距離為S1。測試者背對起點,站在終點前,睜開雙眼、目視前方,倒退行走,到達10米線起點端后,停止不動,測試人員測量其偏離起點位置的距離,該距離為S2。(S1+S2)/2為指標的測量值,以“CM(厘米)”為單位,不計小數。
(3)課程內容
①訓練方案。對照組進行常規的健美操課堂教學。實驗組采用泡沫軸干預練習,安排在體育課的基本部分,每周2次課,每次課15分鐘。
②訓練內容,如表2。
3.數據處理
實驗數據采用SPSS 20.0進行處理,結果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樣本采用獨立T檢驗,組內樣本采用配對T檢驗,進行數據分析,用以比較實驗前后是否有差異。
二、研究結果
(一)實驗組與對照組訓練前平衡測試數據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訓練前,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各測試指標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閉眼單腳站立”P=0.297>0.05,“閉眼原地踏步”P=0.913>0.05,“閉眼直線行走”P=0.651>0.05,說明實驗前兩組學生的三個測試指標都沒有顯著差異。
(二)實驗組訓練前后平衡測試數據分析
從表4可以看出,訓練后,實驗組各項測試指標均有大幅度的提升,把訓練前后的數據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閉眼單腳站立”P=0.018<0.05,“閉眼原地踏步”P=0.026<0.05,“閉眼直線行走”P=0.000<0.01,說明實驗組三個測試指標都有顯著性差異。可見經過18周將泡沫軸訓練融入健美操模塊教學后,學生的動、靜態平衡能力都得到顯著的提高,證明泡沫軸訓練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平衡能力。
(三)對照組訓練前后平衡測試數據分析
從表5可看出,對照組實驗前后數據均值有小幅度的提升,把訓練前后的數據進行匹配樣本T檢驗后,“閉眼單腳站立”P=0.784>0.05,“閉眼原地踏步”P=0.776>0.05,“閉眼直線行走”P=0.985>0.05,說明對照組實驗前后的結果在統計學上沒有顯著性差異,也就是說,對照組沒有經過泡沫軸訓練,學生的動靜態平衡沒有得到顯著的提升。
(四)實驗組與對照組訓練后平衡測試數據分析
從表6可以看出,訓練后,實驗組各項測試指標均有大幅度的提升,把訓練前后的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閉眼單腳站立”P=0.018<0.05,“閉眼原地踏步”P=0.026<0.05,“閉眼直線行走”P=0.000<0.01,說明訓練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統計學上有顯著性差異。也就是說,經過18周的泡沫軸訓練融入健美操模塊教學后,學生的動靜態平衡能力均得到了提升。
三、結論
(一)泡沫軸訓練對靜態平衡能力的影響
靜態平衡能力是指人體或人體某一部位處在某種姿態的能力。本研究中,課題組讓學生在泡沫軸上進行雙腳站立、單腳站立、俯撐平衡、側撐平衡、靜態臀橋等靜力性力量練習,經過反復刺激,大腦中樞收集處理信息后把命令下發到身體的各個運動器官,從而實現對不同部位肌肉收縮和舒張的控制[5],使機體恢復到新的平衡。實驗表明,經過18周將泡沫軸訓練融入健美操模塊教學后,學生的“閉眼單腳站立”的平均值由實驗前的33.10S提升到70.48S,學生的靜態平衡能力得到顯著的提高。
(二)泡沫軸訓練對動態平衡能力的影響
動態平衡能力是指在運動過程中或受到外力作用時,能自動調整并保持姿態的能力。有研究表明,非穩定訓練能提高核心力量,增強核心的穩定,確保上下肢力量的有效傳遞[6],提高動作的協調性,保持動態平衡的能力。本研究中,課題組讓學生在泡沫軸上進行蹲起、弓步提膝、動態俯撐、動態側撐、動態臀橋等動力性力量練習,使核心肌群及深層肌肉群特別是關節周圍的小肌肉群得到實際訓練,經過18周將泡沫軸訓練融入健美操模塊教學后,學生“閉眼原地踏步”的均值由51.905S提升到68.38S,“閉眼直線行走”偏差距離的均值由35.90CM減少到20.71CM,學生的動態平衡能力得到顯著性的提高。
四、建議
1.在泡沫軸訓練過程中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先靜力性練習后動力性練習,由雙腳支撐到單腳支撐,練習時間由少到多,練習動作由易到難,由兩人一組一人練習一人保護到單人獨自練習,才能較好地提升學生的平衡能力。
2.運用泡沫進行平衡訓練過程中應根據學生平衡基礎進行分層教學,基礎較差者可先進行無器械的平衡練習,再過渡到泡沫軸上的靜力性練習;對于基礎較好的同學可縮短泡沫軸上的靜力性練習時間,甚至可以直接進行泡沫軸上的動力性練習,讓各個層次的同學都能得到進步。
3.本研究結合健美操教學進行訓練,其他項目的教學,可在以泡沫軸上力量練習的基礎上,結合項目特點,設計合理有效的訓練動作,如站在泡沫軸上進行籃球的傳接球練習、高低運球練習等,全面提升學生的動作穩定性。
★基金項目:2020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以泡沫軸為主的非穩定訓練對高中學生平衡能力的影響研究”(FJJKXB20-873)。
參考文獻:
[1]肖歡歡.泡沫軸訓練的理論基礎分析[J].運動,2013(08):23-24.
[2]徐旭,陽家鵬.太極拳對人體平衡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3(18):128-129.
[3]肖春梅,王明錚,熊開宇,等.老年人平衡能力的測試方法(綜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04):494-496.
[4]郭晉鵬.健身氣功·五禽戲對大學生平衡能力影響的實驗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9.
[5]韓奇.輪滑訓練對靜態平衡能力的影響[J].體育科技,2019(03):5-6.
[6]于紅妍,王虎,馮春輝,等.核心力量訓練與傳統力量訓練之間關系的理論思考——核心穩定性訓練[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23(06):50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