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越 曲學龍
中圖分類號:G872.3?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5-215-02
摘? 要? BMX運動是當前非常受歡迎的一種運動形式,具有技術化的特點,在奧運比賽項目中被設為正式的比賽項目,屬于體育競技類活動。BMX運動對于運動員的體能有著較高要求,所以在日常的訓練當中應當針對體能以及技術加強訓練,針對訓練方法設置詳細的訓練方案,包括運動員速度、耐力以及爆發力的訓練。不僅如此,BMX運動的訓練內容除了基礎訓練之外,還應當設置專項輔助訓練以及專項訓練,這對于提升運動員體能有著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將針對自行車BMX運動項目展開研究,介紹該項目的具體特點,并分別介紹運動員的體能訓練內容以及BMX技術訓練內容,目的是研究自行車BMX運動員體能與技術之間的關系,希望可以給相關從業者提供參考與借鑒,更好地提升我國在BMX體育比賽中的成績,僅供參考。
關鍵詞? 自行車? BMX? 運動員體能? 訓練方案? 技術關系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自行車BMX項目被正式設置為自行車比賽項目,該項目自從出現之后受到了人們的深度喜愛和追捧,由于該項目擁有極佳的觀賞性,所以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自行車BMX項目在我國的訓練起步比較晚,實際訓練過程缺少完善的管理體系和方法。但是,由于該項目對于運動員有著很高的要求,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我國都是通過聘請國外教練員對國內運動員進行訓練。在這一過程當中,我們在不斷地總結經驗針對項目的特點進行研究和分析之后,制定了相對詳實的運動員體能訓練計劃,并尋找與運動項目技術之間存在的關系。接下來本文將重點針對這方面內容展開討論。
一、自行車BMX運動項目特點分析
自行車BMX運動擁有較強的觀賞性,所以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和追捧。該運動項目的比賽場地是由很多部分組成的,包括跑臺、跑道、彎道、不規則的小山包。比賽場地規模較小,但是由于場地設置比較復雜,所以對于運動員有著很高的要求。參加自行車BMX比賽項目的運動員不僅要熟練地掌握控車技巧,還要對自身的體能進行合理的分配,時刻觀察對手的運動狀態,從而制定靈活的戰術策略,這樣才能在比賽當中取得優秀的成績。所以,從這一點來看,盡管場地規模小,比賽規模不大,但是卻要求運動員時刻保持良好的狀態,既是考驗運動員的體能、技巧,也是考驗運動員的心理承受能力。運動員要想在比賽中戰勝競爭對手,就需要合理運用比賽戰術。因此要求運動員擁有熟練的控車能力,通常情況下需要達到人車合一的狀態,才能在比賽中游刃有余。而要想達到這樣良好的狀態,就必須要求運動員擁有充足的體能作為基礎,這是發揮各種戰術的大前提。如果運動員缺乏充足的體能,不能良好地駕馭自行車,那么即使是非常優秀的比賽戰略也無用武之地。因此,運動員應當做好日常的體能訓練工作,將體能訓練與技巧訓練有效結合,充分發揮二者的作用和效果。
二、運動員體能訓練與自行車BMX技術訓練
(一)運動員體能訓練
1.利用實際技戰術訓練,提升運動員爆發力。自行車BMX運動項目對于運動員有著極高的爆發力要求,所以在日常訓練中需要有針對性地做好爆發力方面的專項訓練,具體可以從多種途徑實現。在起動環節的訓練中,利用數次分組快速啟動訓練運動員的爆發力。在飛躍山包的訓練環節中,利用數次分組加速飛越以及逆行訓練的方式訓練爆發力。在彎道訓練環節當中,進行有節奏的變速或者加速訓練運動員爆發力。在這些訓練方式中,主要將重點放置在快速啟動訓練,以及飛躍山包訓練方面。
2.利用素質訓練,提升運動員爆發力。用運動員的爆發力通過專項訓練之外,還需要利用素質訓練進行提升。素質訓練主要是利用運動器械或其他方式對運動員的體能進行培養。比如訓練過程中可以利用杠鈴進行負重訓練,根據運動員的體能情況,選擇杠鈴的規格。運動員可以在舉杠鈴的同時進行深蹲或者半深蹲的訓練,通常在半深蹲訓練中會更好地訓練運動員的爆發力。針對運動員上肢部分的體能訓練,可以利用臥推的方式,或者利用半蹲跳的方式訓練下肢爆發力,都能起到很好的訓練效果。
3.利用專項輔助訓練,提升運動員爆發力。所謂專項輔助訓練主要是以專項訓練練為主,配合輔助訓練的方式開展的一種訓練形式。該訓練的場地比較靈活,可以在公路或者賽車場地開展。如果是在公路進行練習,運動員可以選擇公路車或者BMX車,在坡度比較緩的路段進行訓練。一般情況下,坡度為五度,長度為200米最為合適。
(二)自行車BMX技術訓練
1.基礎訓練。自行車BMX運動項目擁有極強的專業性,是對運動員提出很高要求的一類體育競技類項目。如果運動員是初次接觸這一運動項目,那就必須要進行一系列的專項訓練才可以,尤其是要對專用車的各方面性能進行全面掌握,這是運動員從事BMX運動項目的基礎和大前提。
第一點,腳蹬技術。自行車BMX比賽的專用車與其他普通自行車有著很大的差別,對于運動員的腿部運動以及踝關節運動有著與普通自行車不同的要求。所以,新人運動員在公接觸時,應當對其具體的技術動作進行糾正,避免出現不規則的技術動作,出現影響運動員的身體健康。
第二點,定車。主要是針對運動員的平衡能力進行訓練,讓運動員對車的性能擁有全面地掌握。該環節是進行BMX項目訓練的基礎內容。
第三點,控車。運動員需要控制自行車以直線或者復雜路線行駛,訓練運動員的車輛控制能力。
第四點,轉彎。訓練到轉彎階段后,證明訓練已經上升了一定難度。運動員需要在比較復雜的條件下進行轉彎訓練,包括直角轉彎、快速掉頭、高速轉彎等。要想實現這些內容,需要在掌握好控車技巧之后才能實現。
第五點,起動。自行車BMX運動項目,對于運動員的速度與技巧有著極高的要求。在比賽開始的一瞬間,運動員需要使用正確的方式,將全身的肌肉進行控制,從而快速提升自行車量的速度。這一過程要求運動員擁有標準的身體姿勢,需要運動員對自身的身體擁有良好的掌控能力,這樣才能在比賽開始時創造更多的優勢。
第六點,站立式騎行。在自行車BMX運動比賽中,站立式騎行的方式非常常見。這要求運動員對于各種情況的路線都有良好的掌握,有效地控制自行車,達到人車合一的境界。這離不開大量的訓練,以及各種基本技術作為基礎。
2.專項輔助訓練。自行車BMX運動的基礎訓練完成之后,運動員才能熟練地控制自行車,然后進行具有難度的技術性訓練。此時,可以加入一定的專項輔助練習,為之后的專項訓練打下堅實的基礎。進入專項輔助訓練,以后需要到專業的場地中開展訓練,比如在專項場地中,訓練飛躍動作。在訓練的初期階段將跳板放置在平地上運動員騎車加速之后,從跳板上起跳,形成飛躍練習。當運動員對該動作的掌握情況逐漸熟練以后可以逐漸增加跳板的高度。在正式開始訓練之前,運動員應當對起跳動作的要領進行詳細的掌握,比如要掌握起跳之前的加速、起跳瞬間的身體形態以及落地之后的控車技巧。在進行原地起跳訓練時,同樣要求運動員對自行車擁有熟練的掌控能力。起跳時僅僅使用后輪著地,跳過障礙物,隨著水平的不斷提升,可以逐漸增加障礙物的高度,需要注意的是運動員在這一過程當中要時刻保持標準的身體姿態,避免對身體造成損傷。
3.專項技術訓練。在經過基礎訓練,以及專項輔助訓練之后,運動員會具有更好的體能狀態,從而開始進行專項訓練。專項訓練會對之前的所有訓練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強化,同時也會進一步提升運動員的體能,可以更好地促進運動員成長。專項訓練包括的動作有起動、飛越、滑行、彎道等,在具體進行訓練時應當注意以下內容。
第一點,起動。進入專項訓練以后,應當更加重視的是實戰訓練,運動員與實際比賽保持一致的訓練。在門后,做好準備,聽到命令以后壓門而出,運動員需要控制好全身的協調性,在短時間內提升車速,并利用身體的形態變化,控制好車速。
第二點,飛越。在此階段,訓練工作中應當重視連續性,這一點和輔助性訓練有著一定差別,需要運動員控制好車身以及車速,連續的進行飛越。這一過程對運動員的技能,以及體能有著更高的要求和考驗。運動員在剛開始進行訓練時,由于技巧掌握不熟練,所以必須要做好防護措施,在每一個山包之間多放置安全防護墊,保證運動員的安全。當運動員逐漸熟練,掌握動作要領以后,逐漸去掉防護裝置,進行實際演練。
第三點,滑行。這一階段重點訓練的是山包滑行。在訓練的初期可以滑行比較短的距離,當逐漸掌握技術要領,以及體能可以適應這一強度以后,可以適當增加距離,在多個山包之間連續滑行。
第四點,彎道。最開始單人進行訓練,然后逐漸增加到多人訓練。之前的訓練內容只是讓運動員熟練掌握彎道能力,而進入專項訓練以后重點是培養運動員的精通。讓運動員在多名運動員當中,掌握彎道技巧,增加運動員的實戰能力。
三、運動員體能與技術的關系
該運動項目對運動員有著很高的要求,所以日常的訓練工作非常重要,應當注重綜合性的訓練,而不是針對某一方面進行專項訓練,既要開展體能訓練,又要開展技術訓練,二者之間應當統籌兼顧,發揮協調作用。需要運動員在訓練的過程中保持體能與技術的平衡,共同進行訓練,從而提高運動員的綜合水平,使運動員能夠在比賽項目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四、結語
綜上所述,自行車BMX運動難度較高,運動員應當做好基礎訓練、專項輔助訓練以及專項訓練,做好統籌兼顧協調基本訓練與技能訓練之間的關系,從而提升運動員自身的綜合能力,增強運動員爆發力、耐力和速度,從而使運動員在實際比賽當中取得好的成績。
參考文獻:
[1]程鑫柱.BMX小輪車起動技術的重要性及解決方法[J].武術研究,2016,1(10):139-140.
[2]姬建華.對自行車運動員體能訓練的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5,5(12):47+49.
[3]姬建華.對自行車項目專項體能特點及體能訓練原則的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5,5(08):26+28.
[4]萬洋,李燕春.懸吊法對公路自行車運動員體能訓練的運用研究[J],運動,2015(02):40-41+110.
[5]石成剛.場地自行車運動員觀察力的培養[I],文體用品與科技,2012(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