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媒體形式不斷演進與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許多高校存在融媒體制作的內容缺乏新意、未充分發揮思想宣傳功能等問題,高校師生對于融媒體制作內容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為了扭轉不利局面,校園融媒體必須主動創新校園媒體的內容制作模式,注重結構、內容的優化。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將從傳播學中的媒介理論入手,綜合研究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融媒體的發展訴求與趨勢,從數據運用、內容編輯、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優化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融媒體;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2?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9.085
如今,新媒體行業和自媒體的發展日益繁榮,使得高校師生將注意力逐漸轉移至網絡新媒體平臺。而為了滿足高校宣傳思想陣地的發展需要,推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建設,壯大主流輿論影響,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高校必須加快融媒體建設的腳步,使校園融媒體加強責任意識,緊跟時代發展趨勢,對制作內容和編輯能力技巧進行創新與監督管理。具體來說,高校融媒體的工作者不僅要實時更新語言標準,又要堅持公正、客觀的基本原則,加強專業素質。
1. 高校融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訴求
在當今的新媒體時代,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部署要求,教育部于2019年12月確定公布了首批高校融媒體建設試點單位,從而提高校園融媒體的宣傳影響力和培養全媒體人才。高校融媒體是指與使用傳統單一媒體不同,高校綜合利用校園電視臺、廣播站、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高校網絡平臺等多種媒體形式,集新聞采編、視頻剪輯、新媒體平臺運營為一體,實現文字、音頻、視頻等內容的傳播,在校園內發揮著信息傳播、輿論導向、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等功能。相較傳統單一媒體,融媒體側重于互聯網新型文化傳播,在傳播力、受眾關注度等多個方面占據領先優勢。高校融媒體的核心是“融”,不僅是創作主體中社會媒體、校園媒體和自媒體的融合,也是高校專業老師、高校黨政管理工作者和宣傳隊伍的融合,是學術科研、服務社會和新聞報道的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文化建設和新聞輿論工作的融合。
隨著現代社會傳統紙質媒體、廣播、電視等逐漸向數字化媒體轉變,高校融媒體的建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首先,由于許多高校融媒體發布的內容保留著“形式單調、敘述嚴肅”的特點,忽略了教工群體、學生的直觀感受與興趣。大部分師生更熱衷于從第三方軟件了解一些新媒體平臺的熱點話題,減少了對校園融媒體內容的關注興趣。然后,由于部分高校開設的專業數量有限,校園中掌握相關專業知識技能的人才較少,編輯人員搜集新聞數據、撰寫文本內容的能力較弱。其次,高校融媒體一般受校團委管轄,具有宣傳黨政思想、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職能要求,然而許多校園融媒體制作的內容卻未充分發揮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主流媒體輿論導向的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要不斷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具有社會公信力、傳播力、影響力的主流媒體。為了鞏固高校宣傳思想陣地,推進高校宣傳思想建設與內容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高校融媒體與時俱進,從內容制作的要素出發,在新聞標題、新聞導語、拍攝技巧及模糊化處理等方面尋求突破。
2. 高校融媒體的內容要素優化分析
在新聞標題上,新聞標題是高校融媒體制作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可以確定整個內容的調性,又可以起到吸引受眾注意力,引導受眾的作用。新聞標題的表達形式既可以是使用單個標題,也可以在其前后增加引題或者副標題。通常情況下,一個具有吸引力和沖擊力的標題能夠在瞬間刺激受眾的神經,激起受眾的收聽欲望。所以在編輯新聞標題時,編輯人員要保持敏銳的洞察力,深度挖掘隱藏在新聞事件背后的內在主旨。同時,由于流行語具有權威性、時尚性和簡潔性,在編輯新聞標題時,可以選擇具有理性模因情結的流行語,但需要保證標題與內容的一致性和協調性,從而為受眾構建完整準確的新聞信息系統。此外,融媒體制作內容的標題也應立意鮮明,語言簡練,信息準確,以免出現誤導受眾的現象。
在新聞導語上,新聞導語的主要作用是對整個搜集制作的新聞事件的發展流程加以簡要概括,而導語可以有效梳理事件的走向,讓受眾在短時間內精準提取事件內容的關鍵信息。一般情況下,編輯工作者都是從文稿中截取重要或精彩的內容作為導語。對于重大社會事件或者全民關注的娛樂資訊,也可以將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的句子作為導語。編輯新聞導語的基本要求是語言簡潔明了,能夠激發受眾的情感共鳴。為了吸引受眾的目光,現代的新聞導語逐漸從傳統的一般導語和主要事實導語轉變為注重語言和文采的延遲導語和引語導語。此外,在編輯導語時也可以恰當使用修辭手法,凸顯文字魅力,發揮導語的作用。
在拍攝技巧上,新聞采編工作是融媒體內容前期準備階段的關鍵性任務,若想保證新聞內容質量,必須對新聞拍攝的場景和技術手段提出一定的要求。校園融媒體的攝影編輯需結合不同的主題和情境,選取對應的拍攝風格,進一步凸顯新聞的核心內容,讓受眾能夠快速且精確的提取主旨。在新聞拍攝中,攝影編輯要掌握好“推、拉、搖、移、跟”等拍攝方式,合理運用光線與線條對畫面的清晰度和色彩飽和度予以靈活調整,加強新聞內容的表現力與號召力。如果報道的新聞事件的實時性較強,攝影編輯應當盡量避免鏡頭過短或頻繁切換導致的主題不集中現象,且注重視頻影像的連續性,以免影響校園師生的視聽體驗。
在模糊化處理方面,隨著當代各種媒體信息的傳播速度不斷加快,為高校融媒體的內容制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融媒體的工作者在對這些海量化的新聞素材資料實行采編與處理時,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一些私密性較強的信息內容,而這部分信息內容的處理難度也相對較大。如何在保證信息內容的主人公的隱私權不遭到侵犯的前提下,達到披露社會現實問題的目的,成為編輯人員重點關注的內容。針對隱私性較強的新聞內容,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模糊化處理,既能幫助新聞事件當事人合理解決問題,又可以避免因個人信息曝光而帶來不必要的傷害。例如,當制作內容涉及法制新聞、軍事采訪、館藏機密時需要格外注意模糊化處理的問題時,尤其對于未成年人法律案件,由于國家法律對未成年人保護的規定,一般需要采取模糊化處理的方法。但是,模糊化處理也具有兩面性,在行文中合理地使用模糊化處理可以保護相關人員的隱私權與生命健康權,培養正確的受眾輿論導向,一旦濫用模糊化處理反而可能引發社會爭論與人權糾紛問題。
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要不斷加強高校融媒體隊伍建設,建立一支政治思想良好、業務素質過硬的融媒體隊伍,因為他們是內容的主要生產者與傳播者。融媒體成員隊伍除了應吸納廣播電視編導、播音主持藝術、軟件開發、計算機技術等師生的專業特長和力量,還應在內容傳播上善于“借力”,采用邀請經驗豐富的社會主流媒體從業者參與到融媒體內容的策劃之中,為高校宣傳工作提供創新思路。
3.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融媒體的內容優化策略
3.1 提升新聞數據的運用能力
第一,把握新聞數據的輿論導向性。在新媒體時代,各種瀏覽器、社交軟件與休閑娛樂平臺上充斥著五花八門的新聞,這些新聞以娛樂資訊為主,且標題充斥著諸多不實信息,容易誤導初入社會的高校學生走入歧途。而校園師生作為校園電視臺新聞節目受眾群體的主力軍、校園官微推送的主要閱讀者,高校融媒體應當注重新聞題材的教育意義與內核價值,從新聞標題、新聞導語、模糊化處理等方面為他們樹立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與此同時,高校融媒體的建設也肩負著傳遞實時新聞資訊、傳播社會正能量的重擔。在當今激烈的高校融媒體之間的競爭中,要想促進新聞編寫工作的升級與轉型,必須注重融媒體編輯人員的工作水平與職業素養,為高校師生提供優質的新聞資源,形成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
第二,促進新聞內容與受眾需求的協調統一。在新媒體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變化和更新,高校融媒體的發展面貌日新月異。受眾群體不僅飾演著信息接收者的角色,而且還在特定情形下間接參與了內容編輯工作,為融媒體的編輯人員提供合理的意見和建議,形成以受眾群體為主導的內容編輯工作形式,增強受眾的視聽體驗效果。若想在激烈的高校融媒體間的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校園融媒體制作的內容必須圍繞學生的日?;顒优c生活,將顯性規約與隱性教育相融合,以滿足學生創新、創業的現實需要為落腳點,以校園文化活動與社會熱點事件為原料和素材,將宏觀、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成通俗易懂、易于被學生所接受的精細化的“微”內容,迎合廣大受眾的審美趨向。與此同時,編輯人員還要合理調整視頻時長,迎合當代師生群體的生活節奏,以免時間過長,占用受眾群體的休息時間。
3.2 優化編輯工作模式
第一,創新制作內容與宣傳推廣平臺。在新媒體時代,高校融媒體的制作內容應進一步明確創新發展的著力點,從內容正文與拍攝技巧兩方面入手,適當整合網絡流行詞匯與娛樂風尚。此外,高校融媒體記者應當深入學校師生搜集他們感興趣的新聞素材,滿足師生群體的娛樂需求,這樣才能拉近受眾群體與新聞內容之間的關系。高校融媒體編輯人員可以申請注冊運營學校官方的抖音短視頻、快手短視頻、嗶哩嗶哩等平臺,利用這類當今熱門的影音軟件對融媒體制作的視頻進行宣傳推廣,獲得更多的曝光度與瀏覽量,加強師生大眾對高校融媒體的認知程度。
第二,合理運用虛擬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是新媒體時代的產物,借助新奇有趣的呈現形式以及工具,讓受眾能夠從時間和空間層面感受虛擬世界的信息和內容,刺激觀眾的獵奇心理,提升受眾對新聞資訊的關注度與喜愛度,加深受眾對內容的理解。此外,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對新聞資訊進行播報,可以讓受眾群體感受到煥然一新的感覺,擴大新聞內容的影響力。當虛擬現實技術模擬了解群眾的基本需求,才能使高校融媒體制作的節目獲得更高的關注度。但由于新聞的嚴肅性,如果高校融媒體在制作內容時濫用虛擬現實技術,可能產生違背新聞專業主義的新聞泛娛樂化問題。
第三,提高編輯工作能力。每一位高校融媒體編輯人員的寫作風格與剪輯思路都是截然不同的,且每一條新聞資訊的新聞導語、模糊化處理的側重點也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在新媒體時代,編輯要注意優化新聞寫作方式,借鑒前輩及其他高校融媒體的視頻風格與文章排版模式,增加話語描述的生動性,但必須還原事件的發展歷程。對于當代高校融媒體編輯人員來說,還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各類新聞報刊中積累素材,創新采編、報道與整編形式,確保制作的新聞資訊的即時性、新鮮度與精確性。
3.3 增強編輯臨場應變能力
在現場報道或整理素材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突發狀況,導致融媒體制作的推送、廣播無法按時推廣。例如,新聞稿件中出現大量的錯別字;新聞直播連線中的信號傳輸出現問題;新聞采訪嘉賓無法來到校園演播室等。這一系列突發情況對編輯人員現場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為此,融媒體工作人員要積極做好預案準備工作,憑借實踐經驗,預防各種突發狀況,最大程度的降低發生失誤的幾率,加強新聞播報效果。此外,新聞編輯必須在突發事件的第一時間作出精準決斷,保障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即時性,讓受眾群體可以及時掌握事件發展情況。
3.4 融入社會主流思想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高校宣傳思想內容要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發揮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作用。”由此可見,高校融媒體的宣傳內容需唱響高等教育的主旋律,找準新聞點與輿論導向,融入社會主流思想價值觀。要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等辦學職能的框架下,講好高校思政故事;要在高?!傲⒌聵淙恕钡囊笙拢瑢热葑珜懪c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傳遞新時代的主流思想價值觀;要堅持需求導向與趣味引領相統一,把握高校師生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充分發揮融媒體制作內容育人、塑人的功效。
綜上所述,在當今新媒體發展態勢良好的背景下,由于高校師生對校園融媒體制作內容的標準、要求不斷提高,校園融媒體應結合高校自身特色,積極探索內容制作的優化策略。除了把握好新聞標題、新聞導語、拍攝技巧、模糊化處理與人才隊伍建設等內容生產的關鍵要素,高校融媒體還需加強編輯對于新聞數據的運用能力,改善工作模式與臨場應變能力,在撰寫的內容中融入社會主流思想價值觀,從而為高校融媒體的未來發展提供新路徑和借鑒思路,促進整個高校融媒體圈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婕.新聞標題中流行語的模因論研究[J].外語學刊,2008,(01):79-82
[2]習近平.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N].人民日報,2016-02-20(1):1
[3]陳明瑤.論等值標準與新聞導語翻譯[J].上??萍挤g,2001,(02):11-14
[4]王平.電視新聞攝像技術及技巧探討[J].傳播與版權,2014,(01):14-15
[5]王婷婷.關于提升廣播電視新聞編輯技巧的思考[J].記者搖籃,2020,(09):36-37
[6]黃曦.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臺的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9,(19):251-253
[7]覃清.網絡時代廣播媒體的選擇[J].廣西社會科學,2006,(10):171-173
作者簡介:樂杰,2001,男,漢族,湖南長沙,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19級在讀本科生,專業:文化產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