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李林 宋迪濤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
作為我國南方的土著民族,壯族在古代的生產力及生活水平較低,并且戰爭產生的頻率較高。壯族人民在生產生活方面,經常與野獸進行搏斗,從而發展并鍛煉了壯族人民堅毅的性格和彪悍的民風。并在此期間形成了獨特的尚武習俗。壯族武術一方面擁有著傳統悠久的歷史,另一方面還作為壯族獨特的民俗風氣。在壯族傳統的民俗演武節上,壯族人民的許多節目都與壯族武術有關。例如山歌拳、狼兵雙刀等節目,這些節目完全展現了壯族人民特有的風土人情。但是盡管如此,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現代文明的沖擊使得壯族村落傳統武術的發展逐漸陷入低沉。而研究壯族村落武術與傳統民俗的關系,對保護壯族武術的發展傳承,弘揚我國傳統民族文化,促進體育事業進步等方面都有著積極意義。
民俗泛指在民族或社會群體中,二者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并傳承的,較為穩定的文化、風俗、信仰等意識形態。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壯族村落的群眾基于自身的生活需求和發展需要,創建了極具壯族民族色彩的,具有強身健體保衛自身安全的傳統武術。在壯族的本土文化中,相關圖騰及歌曲作品,都深深烙印著壯族傳統武術的痕跡。壯族武術文化,作為壯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向我們展現了壯族傳統武術中尚武精神的魅力所在。
尚武精神作為壯族村落中傳統武術傳承的民俗基礎,發源于壯族的土司制度。壯族土司制度有近千年的歷史,從古代宋朝產生,并繁榮于明清兩朝,最終崩潰于清代末期。是一種古代政府統治少數民族地區的一種政策。其本質作為一種封建制度,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不適合少數民族生產生活的。政府作為政治上的最高領導者,又是民族中的領頭者,掌管軍權,在軍事上采用種植官田、服兵役等手段。將農民訓練成兵組織,繼而形成武裝部隊。通過訓練部隊的方式來維持相關統治。因此,壯族村落傳統武術也在這種歷史背景下逐漸成長起來。壯族土司文化作為壯族歷史的載體,是壯族村落武術發展和傳承并走向繁榮的初階段標志。它的出現對于壯族人民生產生活水平的提升,經濟的快速發展及與其他民族間的交流融合,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我國古代人民比較迷信,出于對大自然及世間萬物的崇拜,所以會利用圖騰來進行祭拜。圖騰的出現,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種早期的文化表現。人們會運用圖騰來進行文化深化及民俗民風描述。壯族在古代是農業民族,主要以生產水稻為生,所以壯族人民對青蛙十分愛護。因此,在壯族圖騰文化中,青蛙文化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壯族所特有的圖騰。在壯族圖騰文化中,青蛙又被稱為螞拐。因為在古代的壯族,壯族人民認為青蛙是掌管天氣的神,所以將青蛙來當作神進行供奉。在每年的春節期間,壯族人民會通過祭祀螞拐來祈禱來年五谷豐登,風調雨順,然后取得大豐收。因此,國家非物質遺產節日螞拐節,成了壯族民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螞拐節最近幾年逐漸走入了大家的視線,在螞拐節上,不僅有著眾多的青蛙圖案,也使得壯族村落傳統武術得到了良好傳承。在節日上使用的器具中,出現了傳統武術器械。譬如,為了慶祝螞拐節,人們會用木棒等工具來相互擊打。其中所采用的木棍,與在傳統武術中出現所供述的器械是一致的。另外,在螞拐節上,最精彩的表演就是武術表演。例如上刀山及傳統的刀法表演,因此螞拐節體現了壯族人民對神話及神靈的敬仰敬畏精神,更是積極展示了壯族人民的勇敢神武的精神,是壯族傳統民俗中武術傳承的精神力量。
壯族人民喜歡唱歌,幾乎每個人都能歌善舞。可以說只要有壯族人在的地方,就會有優美的歌聲傳出。因為壯族自古以來民風淳樸自然,因此相關民風的歌謠層出不窮,并且題材十分寬廣。在壯族人民紅白喜事、田間及農作的時候,還有相關節日中都有山歌的出現。壯族人民對山歌的重視程度很高,因此誕生了一些基于山歌層面所產生的民族傳統武術項目。體現了壯族人民以歌會友,以武會友的精神。筆者經過調查發現,在壯族有一種武術可以通過一邊唱山歌,一邊練武的方式進行,深受壯族人民的愛戴,這就是山歌拳。山歌拳作為壯族在“三月三”演武節上的傳統節日項目,這個項目的具體表現為在武術表演中,壯族女孩擔心心愛的男孩在比賽中被敵方擊打倒,所以就使用唱山歌的方法,來提醒男孩保持自身的拳術和武術套路,并激勵男孩的勇敢精神。從而使得男孩兒更能夠擊敗對手,從而贏得比賽的勝利。山歌拳有著鍛煉身體和娛樂的精神。由此可見,有著傳統民族特色的山歌配合著壯族的傳統武術,將這兩種優秀的傳統文化積極的融合在了一起。山歌拳不僅作為壯族民俗傳統武術中的獨特載體,也是壯族山歌及武術的結合產物。它時時刻刻展示壯族人民驍勇善戰的武術精神,又表現了壯族人民豐富的民俗習慣及生產生活需求。所以山歌拳能夠吸引大眾的視野,并贏得了大眾喜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繼承和發揚(見表1)。

表1 壯族傳統武術的主要內容
壯族的民俗活動和傳統武術,對推進壯族的生產生活水平及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因此,民俗是壯族武術產生的基本需求。此外,壯族武術不僅有形式上的肢體動作,也有著較強的技巧及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壯族武術的競技娛樂作用,對豐富壯族文化及推動壯族民俗運動起到了關鍵的積極作用。
壯族傳統武術,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進了壯族人民生產生活方式水平的進一步提升。由于壯族傳統武術是壯族民俗的基本體現,是一種傳統的民族體育項目。在器械選擇上,壯族人民常用的生產工具例如鐮刀、鋤頭等農用工具,搖身一變成了武術的器械。在壯族傳統武術項目“斗牛斗”中,壯族人民會攜帶竹子做的牛角進行力量抗衡,而在多人的武術格斗中,不同的村落也將擺放成牛頭的形態,來進行相互攻擊比拼。這種接地氣的武術運動,一方面展現了壯族人民深層次的農業生產生活習慣,另一方面也極大程度上豐富了壯族民俗活動的內涵,使得傳統武術更具有意義。
壯族語言也是少數民族中的特有語言,并且是壯族人民進行溝通的主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強化了壯族村落傳統武術的相關習慣。首先,在壯族武術拳擊的套路和招式上,許多武術套路的名稱采用壯族語進行命名。例如,“昂”這個字是壯拳的音譯,意思是兇狠厲害的。透過壯族語言,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壯語在壯族武術中具有堅韌剛進的風格,并體現了壯族人民勇敢積極的民俗特征。
武德是習武者共同遵循的道德規范,是習武者文明的具體體現。壯族作為尚武的民族,在壯族武術中有嚴格的武德精神體現,是一種基于武術禮儀的民族風格。古代壯族在出征之前都有傳統的拜師及上馬的啟動儀式,在這種儀式中,體現了壯族人民的傳統風格,以及堅強友好的美德精神。在壯族武館中,進行武術表演之前和比賽之前,一般都有表演儀式。老師傅會讓壯族鄉親們見識一下自身的武術功底,并對一些準備搗亂的、不友好的人進行武力震懾。儀式舉行完,老師傅會對徒弟進行武德方面的教導,在此過程中會祭拜祖師爺,斬雞頭,飲雞血,師傅和徒弟會共同去喝。這種禮儀代表了徒弟愿意跟師傅進行武術學習的信心,并將刻苦認真地進行學習,不羞辱師傅的名聲,在禮儀大典結束后才開始練武。這些禮儀為壯族傳統武術項目的傳承增添了很多的儀式感,并與壯族當地傳統文化的祭祀禮儀產生了關聯。在我國儒家精神的影響熏陶下,尊師重道作為我國的傳統美德。中國武術以武會友的精神就是這種美德的具體體現,并在壯族傳統武術中很好地表現了出來,也是我國作為禮儀之邦的有效展現。
壯族傳統武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壯族人豐富的體育精神以及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是一種藝術和歷史價值的有效體現。在豐富壯族民族文化內涵,促進民族生產生活節奏穩定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壯族武術也應保持共同發展的腳步,實現自我調配和更新,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變化而變化。
文化認同是促進文明發展有效辦法,所以壯族人民應以文化認同為核心需求,并有效促進和深化壯族傳統武術的文化色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壯族傳統武術的發展傳承。例如,在壯族武術中有一種師徒制度,就是壯族武術與文化水平之間相互關聯的方式。師傅在進行講解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促進徒弟武術水平的提升,也要教育徒弟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精神,注重個人的文化及行為素養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進了師徒關系的融洽。而徒弟在習武和學習的過程中,也會有效地將師傅的良好精神品德進行發揚。壯族傳統武術在發展過程中較為注重真實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將自然精神及生活方式進行有效融合,這是生活藝術的具體展現,透露出了獨特的武術美感。這種美感雖在古代產生,但放在現代社會仍然是一種永恒的美。
現階段,我國科技政治經濟文化都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壯族的村落管理模式及人民生產生活習慣,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壯族人民的文化素養及道德水平得到了一定加強。在此基礎上,壯族人民的文化復興也受到了外國的文化沖擊。因此,壯族傳統武術應認識到時代發展的變化對其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對自身產生的問題。并對此進行改良和更新。例如,在壯拳比賽中,參與的兒童與老人多于青少年的比例;在武術訓練過程中,個體活動相對于群體活動較少;在武術訓練模式中,團體活動較多,個體活動較少,都是壯族傳統武術應改良的問題和革新的方向。在武術表演中,相關比賽中應多充實比賽模式。壯族傳統武術的傳播和推廣,可以借助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傳播。才能使得更多人認識和了解到壯族傳統武術文化,激發群眾對中國武術的興趣和喜愛。最后,壯族傳統武術應該以武德為核心,發展傳承并創新民俗水平和文化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和民眾團結,賦予傳統武術時代價值,增強其藝術水平價值,才能有效推動壯族傳統武術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壯族傳統武術與壯族民俗之間,有著極大的關聯性和促進作用,二者相互互動又相互協調。在民俗水平不斷變化和社會科技水平高速發展的今天,經濟、政治、文化都在不斷創新進步。基于此,壯族傳統武術也應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強化自身文化認同,并有效創新傳統武術的新功能,對自身進行相關調試,才能夠在時代舞臺中綻放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