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中國政法大學
當前,經濟、政治、科技等都獲得了長效的發展和進步,在整體化的趨勢下,科學技術和人文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交融和滲透。體育作為一個特殊性較強的領域,也在“終身體育”和“全民健身計劃”的基礎上,向著職業化的方向知識發展。高校也需要對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科學的調整,發展專業內涵,重構課程體系,擴大教學內容,保持積極的實踐探索。一般情況下,運動訓練學生想要獲得長效的發展,就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明確發展機制[1]。但是在實踐的歷程中,培養模式單一,專業口徑過窄,定位不清晰,課程設置不足。運動訓練專業的發展也需要滿足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需要,更新理念,在全方位的基礎上,找到一個改革的突破口,落實運動訓練專業教學質量,為以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條件。
從我國高校運動訓練發展上看,主要的問題是,體育人才培養結構失衡,造成供需不平衡。運動訓練專業人才在落實的過程中缺乏特色性,學生畢業后競爭力不強。城市與農村在不同的地區中,對人才的吸引存在著一定的反差,不僅存在距離感,還會導致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存在。
從我國高校運動訓練人才培養上看,主要是運動隊和來自普通中學學生兩方面來源組成,運動隊的學生比例開始減少,一般的學生比例開始提升。運動訓練學生專項運動基礎較好,但文化基礎差,這部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足,一方面是學習的動力不足,另外一方面是考試率偏低[2]。從專業教師的角度看,缺乏較高水平的訓練經歷和較高層次的實戰經驗,理論方面的欠缺,很難將理論和實踐有效地整合到一起。
從運動訓練的社會需要看,競技體育領域眾多的人才中,很多都是為了奧運做準備的,在課程內容上也是結合這些進行落實的,很多的體育項目,目前都還沒有涉及。盡管教練員崗位基本飽和,還是有很多的教師離職,需要給予最大化的調整和供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落實后,人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社會體育人才需求大幅度增加。體育旅游、體育保險、體育經紀人等行業也開始發展,專業口徑過窄,教學內容創新性不足,培養目標定位精確度不高。以書本為中心,忽視了學生差異和創造能力發展。專業設置口徑過窄,體育健康人才、老年人體育、體育旅游專業等人才得不到滿足[3]。運動訓練專業課程設置與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相近,運動訓練專業的教師多是借用體育教育專業的教師,運動訓練專業畢業生的分配去向與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基本相同。
不能根據各校的特點和實際狀況的不同和運動訓練,不突出“一專”,辦學特色得不到體現。課程內容陳舊,前沿課程太少,課程的門類單一還零散,課程結構中必修課比例過大,選修課程太少。教學和管理方式上過于固定、缺乏靈活,設施和經費不足,人文素養建設不足。體育場館配備率不高,器材還是處于不足的境地。在跨學科的內容整合中,影響了學生的組織結構,不利于終身的發展和學習[4]。
此時,需要結合運動訓練專業學生掌握基本的發展技能和技巧,加大基礎知識建設,緊接著還需要落實營養衛生、生物、心理、教育、人文等視角的主要內容[5]。知識、能力、素質等都需要根據學科的知識學習,真實地落實到課程的設置當中。在實施課程設置的時候,還需要區分專業學生和非專業學生之間的區別,根據他們的不同需要合理地定制。不僅需要拓展課程的深度與廣度,還需要考慮到學生自身的特點,在合理的統籌規劃下,落實教學方式,加大人文素養建設,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道德修養、樂于助人、吃苦耐勞等品質也需要具備,保持一定的原則性,降低教育資源,實施彈性化的學分建設路徑[6]。
運動訓練從本質上看,不僅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專業,還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工作。對于教練員來說,想要給運動員“一碗水”,那么他自己就需要具備“一桶水”。我國高等體育院校的教師一部分是專業的,還有一部分是兼職的教練。不僅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還具備較高的運動訓練精力。但是,一般情況下,體育運動更加傾向的是實踐上的內容,對理論上的知識就會出現一定的欠缺性。這個時候,只有加大學生技能的學習和訓練,多組織他們觀摩更多的比賽,并且通過實踐驗證理論,使用理論優化實踐[7]。在此種形勢下,才可以減少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對于國家來說,還需要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合理地對地區教師優化配置,加大教師隊伍建設,滿足現代化的發展需求。
運動訓練專業人才落實,也需要轉變以往的發展局面,結局地區不均衡的問題,根據社會的需求,人才的特點,建立一個全新的訓練層次。“3+1”模式,就是結合學生的意愿,在之前的學習中,先主修運動訓練專業課程,最后一年需要落實自己的選修方向,并且這份方向需要滿足學校體育、社會體育、產業體育等方面的需要。“3+0”模式就是根據學生的選擇,以學分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降低教育資源的主要目的[8]。“3+3”模式,就是進行本科和碩士直通車,向著高級人才的方向實施發展。“3+8”模式是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需要,可以三年畢業,也可以八年畢業。解決“學訓”之間矛盾,以學生為本,結合不一樣的學校,將彈性學制和學分制有機地整合起來,合理地選擇和定制內容。
不管是運動訓練,還是運動人體科學、民族體育等方面的訓練,都需要將專業的設置和社會體育的覆蓋率有機地結合起來,分析存在的缺陷,解決體育產業領域的普遍現象,合理地統籌規劃。在一些其他的國家中,還會將運動專業的訓練與運動學專業、體育交流、健康、舞蹈專業、老年體育專業等有機地整合起來。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統一發展的口徑,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從修訂教學計劃入手,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等實施合理化的調整,延伸基礎口徑,加大專業思維意識。在職業對口和合并的視野下,確定社會專業人才的發展需要,確定社會的需要,保持專業方向的合理發展。之后,還需要在專業學科的基礎上,提高人文社會學的基礎知識學習,增強基本的發展素養,最大限度培養自學、思維、實踐、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向著復合型人才的方向進行發展[9]。
在一些國外的體育大國中,動動訓練專業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需要根據學生自身的條件進行落實,加大自主的選擇性,提高社會競爭力。在現實的發展路徑中,教師需要根據教育資源,合理地統籌規劃,轉變原本的發展目標。在研討會上,分析特色課程方案,保持學生全面發展。不管是專項訓練、體育教學,還是實踐性較強的競賽組織、體育科研等內容也需要及時地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落實,滿足社會的需要,以培養目標的方式實現課程設置。
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之間存在著較大的關系,這也是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之間的邏輯內容,為各體育院校的特色辦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專業課程及課時分配,還需要和實踐部分的入學教育、軍訓、勞動教育、社會調查等有效地結合起來。此外,還包含了就業指導和持續性的終身教育的問題。尤其是選修內容的增加,不僅可以保持知識的完整性與系統性,還需要保持多樣性,體現專業特色,加大可操作性的發展。
從“科技奧運、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的思想呈現到大家的視野當中以后,人文體育的思想就烙印到了大家的心目當中[10]。美國NBA 籃球之所以可以主宰市場,高超體能和技藝僅僅是一方面,還需要培養的是“以人為本”的籃球理念和培養方式。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我國的乒乓球隊之所以可以長盛不衰,主要的成因就是“零開始”危機感和“祖國至上”責任感中,不斷地與時俱進。運動訓練專業學生也需要結合現實的需要,秉承科學發展觀的主要思想,將吃苦耐勞和艱苦奮斗的人文精神落實到實踐教學當中。人文精神不僅需要融入全過程當中,還需要完成課程設置,加大內容的融合。
一般情況下,我國高校在實施教學的時候,主要的經濟來源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當地政府對其的撥款。(2)需要在高校行政事業的基礎上,結合一定的比例進行適度的撥款。(3)需要得到社會與企業的資金上支持。(4)需要得到俱樂部或者是其他方面的經費支持。運動隊的訓練、比賽、觀摩交流等都需要大量的金錢作為基礎性的保障,并且在合理的統籌規劃下,保持訓練的可持續發展。嘗試走體、教、企相結合的方式,聯合不同項目的俱樂部,建立全建設的計劃項目,吸引更多非專業的人才前來參與,增加資源的來源,擴大自身影響力。也可以使用比賽的方式,獲取“轉會費”以增加資金來源,為國家培養更多的高質量人才。
對于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來說,具備較好的專業技能和專業技術都是必備的條件之一。在現實的實踐中,教師僅僅就是起到一個引導性作用,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來講,還需要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在期初的時候,學生也需要樹立運動訓練專業人才終身發展和繼續教育的路徑,不斷提升自身的運動技術,加大技術培訓的力度,滿足信息化的發展需求。激活辦學的活力,保持復合型人才的發展,建立開放型的辦學方向。在全方位的基礎上,建立靈活多樣、多層次、高質量人才培養方式。提高教學質量,達到學術性的深造,保持發展的層次性。
運動訓練專業學生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不僅需要提高,還需要結合當前面的發展格局,建立“跨學科的活動”。首先定位在學科之間,具有深厚理論基礎,多門學科知識,多種技術,還需要具備創新思維,科學研究成果。運動訓練專業跨學科人才培養就需要從根本上發展跨學科的內容發展和建設。實行學科專業教育的開放式,落實科學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滿足綜合性的科學發展需求,落實核心主義發展觀,端正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念。
隨著社會的進步,高校運動訓練也需要調整人才培養方向,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優化人才培養模式。以學生為本,滿足3+X的運動訓練發展需要。突出專業特色,拓寬方向,合理定位,突出“一專多能”的特點。增加人文社會學科類課程的內容,優化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多渠道加大辦學經費的投入,最大限度加大復合型人才培養,實現大家共同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