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峰君
北海職業學院,廣西 北海 536000
高等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過程中,產業人才結構和專業結構應根據區域發展不斷調整,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相輔相成,產業也應承擔社會責任,為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提供建議,二者良性互動[1-2]。高職院校必須依據專業特色,結合行業特點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突出實踐教學模式[3]。北海職業學院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2010年開始招海洋方向,2016年增設食品營養與檢測(食品安全方向),2021年9月教育部統一更名為食品檢驗檢測技術專業,不區分海洋方向和食品安全方向,人才培養方案保留海洋方向課程體系和核心課程,并進一步強化海洋特色。廣西北海沿海、沿江、沿邊,坐擁北部灣,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一帶一路”倡議、“兩廊一圈”“渝桂新通道”是北海的優勢。北海職業學院食品檢驗檢測技術應抓住“向海經濟”政策,培養海洋人才,服務地方經濟。
1.政策方面
繼古代絲綢之路之后,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理念。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首站抵達北海,在鐵山港公用碼頭發表了重要講話,首次提出“向海經濟”概念,為邁入新時代的北海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國家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向海經濟”政策支持下,北部灣海洋產業前景廣闊。
2.區位優勢
北海市擁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和優越的海洋資源,水產加工業加快發展,加工總量和產品銷售收入穩步增長。海洋食品加工、檢測、研發等人才需求不斷增多。北海職業學院食品專業與“向海經濟”重點產業中健康養生、海洋、食品加工都具有相關性,亟需加強海洋職業教育,與北海海洋食品行業發展相匹配。
廣西加快發展向海經濟推動海洋強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中指出,打造一批現代漁港經濟區,升級改造合浦營盤、南澫漁港。積極推進“藍色糧倉”和“海洋牧場”工程,加快北海銀灘南部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重點推廣深海抗風浪網箱生態養殖。壯大海產品精深加工業,建立北海海產品精深加工集聚區和南珠產業標準化示范基地,推進北海福達國際農商冷鏈項目建設。“向海經濟”背景下,食品檢驗檢測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必須重點突出培養“具有海洋和水產特色的應用型高素質專門人才”目標,培養具有“海洋食品加工—海洋食品檢測—海洋食品研發”三大核心技能的專業性人才,與區域海洋經濟相關企業要求相一致。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水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2020年水產品總產量6549.02萬噸,人均占有量46.4千克。2020年我國水產品加工總量2020.80萬噸,同比下降3.71%,其中海水加工產品1679.27萬噸,同比下降5.45%。經調研,2018—2020年上半年北海市規模以上加工數據截至2021年7月,北海市共有80家食品企業,其中年產值兩千萬以上的企業有24家,35家速凍水產企業,近一半企業是2015年后成立,人才需求量大。北海市特色食品產業主要集中在合浦工業園區。合浦工業園區食品加工企業共45家,2019年食品加工產業產值達35.5億元,2020年上半年食品加工產業產值達16.7億元。園區充分利用合浦豐富的農、水產品資源,以及眾多的食品企業,規劃打造大健康食品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力爭在把大健康食品飲料產業打造成為百億元產業。重點規劃建設3平方公里的合浦月餅小鎮,目前已引進企業29家,其中食品加工產業18家,10家已于2019年正式投產(5家當年投產當年上規),食品檢測相關人員需求較大。
通過對廣州奧昆食品有限公司,上海雅茗天地集團,津味(上海)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中鼎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北海田野食品有限公司,北海旦生元食品有限公司,東莞市東正農產品檢測公司七家合作企業進行網絡調研(見圖1),分析情況如下。
圖1 合作企業問卷調查
企業對學生的食品檢測和加工技能要求較多,一半企業傾向于聘請有職業資格證的同學,一半企業認為職業資格證僅代表某方面能力達到,并不能代表所有能力。對于高職食品專業學生,企業傾向于聘請生產、檢驗和質量控制、食品銷售崗位,由于學歷和能力限制,研發崗位專科學生的需求相對較少。企業更關注學院開設的食品營養、檢測、加工、安全類課程;對于工作能力,企業對溝通協調和敬業競賽的要求高過專業技能要求。綜上所述,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對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建設等提供參考和導向。
在2010—2018級同學中,發出調查問卷,回收調查問卷77份。學生的收入大部分工資在3000~5000元/月之間,工作年限與工資呈正相關,學生反饋,工資漲幅隨著工作經驗逐年增加。
根據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公布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的通知》(人社部發〔2017〕68號)規定,原食品檢驗工統一整合為農產品食品檢驗員。為培養學生食品分析與檢驗能力,內容分為食品分析與檢驗的基本知識、食品感官分析、食品化學分析檢驗技術、綜合實訓等十一個章節。實驗實訓包括基本技能訓練、單項實驗技術、綜合實訓三種不同層次的訓練。2020年上半年北海職業學院首次進行中級農產品食品檢驗員考證培訓,參與培訓共45人,取得資格證書44人。計劃每年培訓1~2次。
食品檢驗檢測技術專業依托北海沿海區位優勢,通過對北海市水產企業、專業合作企業、畢業生進行調研,制定“海洋食品加工—海洋食品檢測—海洋食品研發”一體化的海洋食品檢測專業特色課程體系,對比2020年人才培養方案,2021年修改調整課程,11門專業課名稱和課時量未作調整,調整的課程具體見表1。課程體系建設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專業課程體系凸顯“向海”特色。
表1 2020年與2021年專業課程對比
《海洋產品加工技術》《海洋食品檢測技術》兩門專業核心課程,配合《食品摻偽鑒別檢驗》,介紹食品產品質量最新標準和有關摻偽的簡便易行的快速檢測方法、鑒別檢驗新技術以及防偽技術,包括各類食品的感官檢驗和理化檢驗等,課程能以水產品為原料的全部用水產品進行摻偽鑒別檢驗,其他課程以此類推,配合《實驗設計》和《畢業設計》,形成“海產品加工—檢測—研發”一體化課程體系。
帶領學生參加專業相關比賽,將“挑戰杯”“大學生化學技能競賽”“工業分析競賽”“世界技能大賽化學實驗室技術”等比賽常態化,通過專業搭建的主動實踐競賽平臺,學生參加科技競賽活動的氣氛更濃、意識更強、成果更豐富。以賽促學,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目前已獲挑戰杯區級一等獎1項、三等獎3項,大學生化學技能競賽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工業分析競賽二等獎1項。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明顯提高,改變了過去“被動接受”和“注重理論”的學習定位,使教學實踐變得生動、活潑。
畢業設計意圖采用海洋特色“新工科”創新型人才培養主動自適應學習模式。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學生畢業設計選題偏向海洋加工與檢測。目前,團隊有區級中青年課題《催化動力學分光光度法測定水產品中微量甲醛的研究》《混合菌發酵柚子皮糯米果酒的工藝研究》《利用羅非魚下腳料魚骨制備復合營養面條的工藝研究》和院級課題《即食沙蟲加工工藝研究》《利用百香果全果制備低糖果醬的工藝研究》《沙蟹汁快速發酵工藝研究》等,選擇學生參與課題研究,并將研究成果作為案例融入課程教學,將學科前沿知識加入授課內容,拓展學生知識面,在課程中凸顯海洋特色,教學科研相輔相成。按照“雙向選擇,自愿組合”的模式,大二學生確定導師。導師針對學生的能力及興趣,結合研究方向,為學生實習、畢業設計等予以指導,形成個性化人才培養計劃。
中級農產品食品檢驗員考證時間在第四學期,2021級人才培養方案中增設綜合實訓課程,學習內容包括十五大類食品的28個有代表性的檢驗任務。第四學期增設食品檢測綜合實訓,按照銜接職業技能證書大綱進行綜合實訓,幫助學生取得職業技能證書,掌握食品檢驗技能,與用人單位零距離對接。
打造頂崗實習雙導師新模式。從2018年起,頂崗實習采用“蘑菇丁”APP,搭建實習生、教師、企業三方互通橋梁,雙導師制實習,實現實習流程化、過程化管理。建立嚴格的雙考模式,在職教師和企業導師都要掌握學生實習成績報告,及時反饋學生思想、生活和工作等問題。學生頂崗實習課程由校內、校外雙導師共同培養和最終考核,實現學校到企業的良好過渡。
按照水產品加工產業鏈設置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理論與實訓相結合。第一學期專業基礎課,第二、三學期專業核心課,在第四學期開發一門融合食品檢驗檢測技術專業綜合實訓課程,制定課程標準、授課計劃,為學生考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畢業設計和頂崗實習進行培訓總結,分階段、分層級構建課程體系。具體見圖2。
圖2 課程設置結構圖
通過課程體系構建,創新改革和建設“海洋食品加工—海洋食品檢測—海洋食品研發”一體化具有“海洋特色”課程體系;強化“海洋特色”實踐教學,理論實訓課程融入海洋特色,專業技能大賽項目建設提高學生技能,海洋特色“新工科”畢業設計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科研課題中,真正做好畢業設計,提高專業技能;綜合實訓課程銜接職業技能證書,與用人單位零距離對接。真正將區域經濟特色融入高職教育中,培養“海洋特色”技能型人才,為區域經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