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圣堃 郭惠濤 殷梓萌 龍 詩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河北 秦皇島 066099
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因素。學科競賽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激發大學生創造潛力的重要途徑。對于高校來講,構建科學、高效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不僅促進高校取得競賽佳績,也有利于為國家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然而,現實中存在全校師生參賽熱情不足,學生創新能力較弱,競賽成績不夠理想的問題。高校針對參賽學生制定的激勵機制是學科競賽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對激發全校師生的參賽熱情、堅定學生獲獎的決心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激勵機制不完善、不高效是學校很難取得優異的競賽成績的關鍵因素。本文的目標是調查并分析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對高校競賽獲獎成績影響,進而優化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構建具有高度創新能力的高校。
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培養“新工科”人才成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有文獻通過分析高校學科競賽中高校、二級學院、指導教師、參賽學生4大參與者之間的激勵與反饋關系,明確了激勵體系結構,建立了具體可行的激勵措施。通過激勵措施實施前后的效果對比,驗證了應用激勵機制的必要性和有效性[1]。有文獻指出地方院校的科研人員在院校的發展過程當中具有巨大的作用,科研人員可以促進院校的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為學生全方面發展鋪墊好道路。所以,對科研人員的激勵顯得尤為重要[2]。還有文獻以“三因素激勵模式”為視角,觀照地方院校高層次人才激勵,其基本要素生成了若干具體要求以及相應的條件假設[3]。
以上三篇文獻分別從“4大參與者者間的激勵與反饋關系”“對科研人員進行激勵的重要意義”“三因素激勵模式”論述了激勵性培養機制對推動創新能力、提升和促進科研成果誕生的重要意義。三篇文獻角度獨特,提出的解決方案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意義,給予本研究一定的啟發,以期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研究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該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出發,通過搜集分析相關數據,得出影響大學生參賽積極性的六項重要因素,編制面向學生調查問卷,而后整理與分析相關激勵政策數據,從而得出結論與建議。
通過前期閱讀大量文獻初步了解國內外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的現狀以及學科競賽的激勵機制所存在的問題。
以該高校為研究對象,編制以“能夠激勵大學生參與競賽活動的因素”為題的問卷,通過互聯網形式分發給本校各年級學生,回收問卷后進行數據的整合與分析。
通過訪談對各個學院競賽指導教師以及各個學院各個專業的學生對于參與競賽以及發表論文的看法,參與創新能力培養活動的愿望,最能夠促進其參與創新活動的政策進行改進。
將該高校的參賽學生獎勵以及指導教師獎勵與東北大學參賽學生獎勵以及指導教師獎勵進行對比。
1.數據采集
“影響大學生參與創新活動積極性因素”的問卷以線上調查的形式面向該高校大一至大四的學生展開。選項所涵蓋的激勵因素,基本實現了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的調研。本問卷共設置6個選項,分別是:獲取科創學分、獲得學校獎學金、提升創新能力、贏得榮譽稱號、學習氛圍帶動、身邊榜樣激勵。填寫者可從中選取三項。樣本分布情況描述統計如圖1所示,“獲取科創學分”占26.38%,“獲得學校獎學金”占21.96%,“提升創新能力”占18.48%,“贏得榮譽稱號”占15.17%,“學習氛圍帶動”占 12.80%,“身邊榜樣激勵”占5.21%。
圖1 影響大學生參加競賽的激勵因素
2.基于調查問卷統計結果分析
(1)關于“獲取科創學分”這一選項結果的分析:在高校實行的學分制政策下,學分的多少是衡量學生優秀程度的標準之一。學分的多少影響著大學生的諸多方面,如能否獲得獎學金、能否順利畢業、能否出國留學深造及能否順利工作入職。
(2)關于“獲得學校獎學金”這一選項結果的分析:大學生收入來源較少,而適量獎學金可以滿足大學生的部分經濟需求;同時拿到獎學金也表明外界對自身能力的認可,能夠增強學生成就感,增加學生自信心。但其不是第一影響因素的原因可能在于獎學金名額設置較少,獲取難度較高。
(3)關于“提升創新能力”這一選項結果的分析:大學生目標明確,自我要求高,自我提升尤其是創新能力提升的欲望強烈,希望通過參加創新活動的方式提高自己科研創新的能力。
(4)關于“贏得榮譽稱號”這一選項結果的分析:部分獎學金評選有對榮譽稱號的硬性要求。面臨就業時,特別是行政單位有對榮譽稱號這方面的要求。
(5)關于“學習氛圍帶動”這一選項結果的分析:大學課時相對高中較少,學業較輕松,學生心理壓力較小,競爭意識不強,學習氛圍不夠濃烈,因而帶動作用較弱。
(6)關于“身邊榜樣激勵”這一選項結果的分析:高校每個優秀的大學生都有各自擅長的領域,而所擅長的領域與個人的興趣、性格、能力密切相關。因此,即便身邊有榜樣,但因興趣、性格、能力的原因無法真正向榜樣學習并且取得成績。再者大學里學生的活動比較分散,無法時刻向榜樣學習、在榜樣的帶動下努力。
1.競賽數據采集
為探究合理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以該985高校為例,從其2016年至2021年部分競賽獲獎數據入手,試圖從中得到一般性的結論,總結該高校政策對本科生的激勵成果。
由于學校參賽項目、參賽隊伍、參賽人數、專業類別、碩博生比例、生源情況每年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且近年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賽事無法開展,導致每年具體賽事獲獎數目統計結果說服力較低。故采用教育部公布的評估體系,從中抽取A校歷年競賽獲獎數據,計算得到B校的獲獎數據,并與C校、D校兩所河北省內著名高校進行對比,如圖2所示。
圖2 2016年—2021年四所高校獲獎對比
2.數據分析
(1)2016—2021年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中,A校獲獎數量為848項,而B校為284項,雖然分校僅有總校1/4的生源,但五年來卻為總校穩定支撐33%以上的獎項數量。說明學校的激勵政策帶來的效果較為穩定且有效。
(2)2016—2021年針對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開展的眾多競賽中,對比C校、D校獲獎數據。C校位居全國第48名,其中421項獲獎;D校位居全國第139名,其中249項獲獎;B校位居全國第107名,其中284項獲獎,位于河北省高校第2名。由于C校人數遠多于B校,且囿于專業數目等因素限制,導致可參賽項目數量少,此外碩博人數遠低于C校,部分比賽不區分學位賽道,導致類似“互聯網+”賽事參賽人數減少。
因此,研究獎項產出比即獲獎人數占學校總人數的比重更具實際意義。通過大量計算,得到B校的產出比較C校要高,即科研人才實力較為豐厚,并且在五星級以上的賽事中,獲得一等獎的核心成員累年增加。由此可見,該高校的激勵政策取得一定的效果。
(3)由于以上提到的諸多因素影響,現選取歷年來重量級比賽一等獎以及特等獎獲獎數據進行分析。得到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車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賽事獲獎數量呈現波動態勢,穩定性較低。而全國大學生“飛思卡爾”杯智能汽車競賽、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全國大學生網絡商務創新應用大賽、“外研社杯”全國大學生英語辯論賽等大賽僅在多至兩年時間內獎項有較大突破,在兩至三年時間內并沒有獲得較大成果。可知該高校長期激勵政策還有較大進步空間。
(4)統計分析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歷年參賽隊伍數目,可看出存在隊伍規模不斷減小的現象。如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2018年有200多支隊伍報名參加,而到了2021年僅剩80余支隊伍;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2018—2020年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參賽隊伍分別為164、118、103支;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與2016年208個團隊相比,2018年僅有144個團隊報名參加。綜上可知,學校參與各大競賽的積極性有所下降,可知該高校激勵政策有待提高。
(一)該高校學科競賽管理采取了學校、二級學院兩級管理方式,由二級學院按照上級政策大綱制定主要的競賽政策內容,但各學院的政策制定實施不盡相同,尺度把握差距非常大,制定者與師生所處視角不同,有關內容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激勵手段諸如加分、推免對于為競賽付出巨大精力的學生所獲得獎勵并不可觀,學生積極性易受影響。因此,建議將指導競賽的教師這一影響因素一同加入到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去,原因在于教師對于競賽學生水平和習慣的了解要更為深刻。
(二)部分學生功利思想較為嚴重,不斷“跳槽”跟隨導師發表論文以及跟隨團隊發表科研成果,企圖“低努力、高回報”。此外,論文代表,使用一個科研成果參加多項比賽等投機取巧的現象屢見不鮮,建議學校對于加分政策、推免評價政策進行規范化處理。
(三)學校可以促進學術人才團隊的文化傳承,構建優良的學術氛圍。因此建議學校邀請歷年優秀科研人才回歸母校或采用線上會議交流方式給予參賽成員一定的建議與幫助,形成良性循環。
(四)針對教師指導學生競賽,并非所有教師都有能力指導競賽,且學校在相關政策方面上的規定并非強制性,對于教師來說,指導學生競賽并非必選項,激勵效果較弱,同時因學校對于教師的激勵不足導致指導學生參加競賽的教師更少。因此,高??山o予一定表彰并適度增加物質獎勵,并掛鉤教師年終考核和績效工資予以政策支持。
(五)在國家“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提出的背景下,學??蛇m當提高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課程的融合度,加大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開設更多的創新創業講座論壇,采取“以學啟創”“以練促創”“以競激創”的方式進一步促進在校本科生的創新創業綜合素質的提升,為國家社會輸送更多的“雙創”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