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凡 梁世山
早產兒為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高發人群,對于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發病機制目前尚無統一定論,且早期診斷難度大,是目前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中診療難度較大的疾病[1]。有研究報道稱,在早產兒肺部疾病發生的過程中,維生素D 充當著重要角色[2]。有資料表明,維生素D 以及DBP 可對胎兒機體肺發育以及成熟度進行調節,可將高氧與炎癥引發的肺損傷減輕,與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哮喘、免疫功能調節等均存在密切關聯[3,4]。但對于25-(OH)D 和DBP 在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中的影響研究較少[5]。本次研究就選取早產兒165 例,探討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與25-(OH)D 和DBP 水平的關系。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早產兒165 例,根據出生后28 d 是否發生支氣管肺發育不良分為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組(53 例)與非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組(112 例)。納入標準:胎齡<32 周;家長均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先天畸形;遺傳代謝性疾??;染色體疾病;住院時間<28 d。
1.2 研究方法 收集早產兒基本資料,同時在其出生時與出生后28 d 采集靜脈血,開展25-(OH)D 與DBP水平檢測。將靜脈血放入離心機內3000 r/min 速度離心15 min,離心完成后取上層血清開展檢測,血清25-(OH)D 水平的檢測方法為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DBP水平檢測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劑試驗。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組與非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組的基本資料,包括性別、胎齡、出生體質量、新生兒肺炎、新生兒窒息、敗血癥、動脈導管未閉、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②比較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組與非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組出生時與出生后28 d 的血清25-(OH)D 與DBP 水平;③開展Logistic回歸分析,總結早產兒發生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影響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影響因素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基本資料比較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組的新生兒肺炎、新生兒窒息、敗血癥、動脈導管未閉發生率均高于非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組,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長于非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男性占比、胎齡、出生體質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基本資料比較[n(%),]
注:與非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組比較,aP<0.05
2.2 兩組出生時與出生后28 d 的血清25-(OH)D 與DBP 水平比較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組出生時與出生后28 d 的25-(OH)D 水平低于非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組,出生后28 d 的DBP 水平低于非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出生時的DB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出生時與出生后28 d 的血清25-(OH)D 與DBP 水平比較()

表2 兩組出生時與出生后28 d 的血清25-(OH)D 與DBP 水平比較()
注:與非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組比較,aP<0.05
2.3 早產兒發生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多因素分析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新生兒肺炎、敗血癥是早產兒發生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危險因素(P<0.05),出生時高25-(OH)D 水平是早產兒發生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保護因素(P<0.05)。見表3。

表3 早產兒發生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多因素分析
有資料顯示,每年全球的早產兒增加數量能達到1500 萬,在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醫療技術不斷發展、產前糖皮質激素與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應用以及機械通氣的優化影響下,早產兒的生存率明顯提升,但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升高趨勢。由于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早產兒需進行長時間輔助用氧治療,因此對于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目前臨床上并不具備特異性治療手段,支氣管肺發育不良具備較高的死亡率。部分患兒即使存活,也容易出現多種后遺癥,如高反應性氣道疾病、反復呼吸道感染、生長發育緩慢、喂養困難等,因此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發生會使早產兒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頻繁住院也會使早產兒家庭的經濟負擔加重。支氣管肺發育不良屬于早產兒常見并發癥,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發生是受到遺傳易感性因素的影響,由于氧中毒、容量傷、氣壓傷與感染炎癥等因素刺激,導致早產兒未能得到成熟發育的肺部從而受到損傷,同時在損傷后肺組織出現異常修復的情況。支氣管肺發育不良主要出現在超低出生體重兒群體,由于其肺部的解剖結構以及功能尚未發育成熟,在出生時早產兒的肺組織僅形成管腔,因此氧損傷與壓力損傷的發生風險較高,會阻滯肺泡的發育,導致肺泡數量減少,同時發育不良,而通常不會出現嚴重的氣道損傷或纖維化。
目前對于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發病機制尚無統一定論,大多數學者認為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是在基因易感性的作用下,由宮內與生后多種因素導致的炎癥級聯反應,其會對胎兒的肺部產生損傷,使肺泡化和肺微血管發育受到影響,使肺組織出現異常修復[6]。有研究報道,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發生受到新生兒敗血癥以及肺炎的影響[7]。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新生兒肺炎、敗血癥是早產兒發生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危險因素(P<0.05),與前人研究報道相符[8]。
維生素D 屬于機體內的重要營養物質,其可有效促進機體對鈣與磷的吸收,同時可依靠對甲狀旁腺素的釋放進行抑制,使機體血液內鈣與磷的水平保持均衡,避免機體的神經肌肉與骨骼功能出現異常。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有研究發現,維生素D 還具備多種骨骼外作用,比如維生素D 可在肌肉、代謝、心血管、免疫以及胎兒發育中起到重要作用。維生素D 由人體皮膚中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B 光照射產生,維生素D 在胎兒肺發育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有研究發現,維生素D 可能和支氣管肺發育不良存在著密切關聯。有研究報道,早產兒出生后24 h 內,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發生受到血清25-(OH)D 水平的直接影響,血清25-(OH)D 水平越低,則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發生率越高,反之血清25-(OH)D 水平越高,則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發生率越低,二者呈現負相關性。有研究發現,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組的血清25-(OH)D 水平明顯低于非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組,同時可將血清25-(OH)D水平作為預測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有效指標[9]。本次研究顯示,出生時高25-(OH)D 水平是早產兒發生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保護因素(P<0.05)。維生素D 可經由多個環節對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發生進行影響,①其可使Ⅱ型肺泡細胞的分化和增殖以及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得到促進,可促使肺血管得到改善,在肺成熟與減輕高氧肺損傷中的效果突出[10];②可對炎癥介質與纖維母細胞增殖進行抑制,從而使氣道重塑減輕[11];③可通過維生素D 受體介導,依靠各類免疫器官和細胞發揮抗炎功效[12]。DBP 可對維生素D 與其代謝產物進行結合轉運,使維生素D 的活性得到調節。本次研究顯示,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組出生后28 d 的DBP 水平低于非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是由于血清DBP 依靠多種生物過程參與到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發生中有關。
綜上所述,早產兒出生時高25-(OH)D 水平是預防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因素,出生時25-(OH)D 與出生后28 d DBP 水平低下,則容易發生支氣管肺發育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