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林 錢鳳漢 張锃柏
臨床上骨質疏松是引起股骨粗隆間骨折的重要原因,PFNA 內固定術是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常用的治療手段,該術式操作簡便,對患者創傷輕,并可降低繼發性髖內翻畸形等并發癥發生風險[1]。隨著對股骨粗隆間骨折研究逐步深入,發現單純進行手術治療無法提高骨折的愈合能力,因而需要給予針對性藥物進行輔助治療,以改善機體骨代謝水平,促進骨折愈合,提升髖關節功能[2]。近年來中醫療法在骨折類疾病中得到廣泛應用,祖國醫學認為,在骨折早期時患者主要是滯血瘀證,應以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其中桃紅四物湯為常用的活血化瘀類方劑,具有破血化瘀及養血活血等功效[3]。本研究分析了桃紅四物湯對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近期髖關節功能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84 例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經CT、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存在股骨粗隆間骨折,且均符合骨質疏松診斷標準;②均行PFNA 內固定術治療;③均為閉合性骨折;④均無凝血功能障礙;⑤年齡>18 歲。排除標準:①病理性骨折;②伴有其他部位骨折;③合并骨髓炎、骨結核或者惡性腫瘤;④存在精神疾病或者認知功能障礙;⑤雙側股骨粗隆間骨折;⑥患者或家屬不同意參加本次研究。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研究同意,并與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2 例。對照組男19 例,女23 例;年齡58~79 歲,平均年齡(70.34±5.68)歲;Evans 分型:Ⅱ型15 例,Ⅲ型19 例,Ⅳ型8 例。研究組男20 例,女22 例;年齡56~79 歲,平均年齡(70.15±5.83)歲;Evans 分型:Ⅱ型12 例,Ⅲ型21 例,Ⅳ型9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PFNA 內固定術治療,入院后均接受影像學、血常規等詳細檢查,在明確無手術禁忌證后,由同一組手術室醫師開展手術。麻醉方式為腰硬聯合麻醉,于透視下進行牽引復位,在復位滿意之后插入PFNA 的主釘,然后按照前傾角要求于近端插入導針,沿導針打入適宜長度的螺旋刀片,行遠端鎖釘固定后將主釘尾帽擰上。沖洗切口并縫合。術后第2 天,研究組患者加用桃紅四物湯治療,方劑組成:當歸、熟地黃及紅花各15 g,桃仁及赤芍各20 g,川芎及甘草各10 g;上述中藥水煎服用,早晚各1 次,150 ml/次;2 周為1 個療程,連用4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NRS 評分及骨折愈合時間、髖關節功能改善效果、骨代謝指標水平。①術前及術后1、4 周通過NRS 對疼痛程度進行評估[4],NRS 由間隔相同的11 個數字0~10 組成,其中0 為無疼痛,10 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嚴重。②術后6 個月,通過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對患者髖關節功能進行評分[5],分數越高表示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越好,滿分為100 分,其中<70 分為差,70~79 分尚可,80~89 分為良,90~100 分為優。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③于術前1 d 及術后3 個月,采集患者靜脈血5 ml,離心后分離血清,檢測患者骨代謝指標水平,其中通過電化學方法檢測tPⅠNP,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iPTH、CⅠCP 和CTX-Ⅰ。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NRS 評分及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術前,兩組NR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1、4 周NR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骨折愈合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NRS 評分及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表1 兩組NRS 評分及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髖關節功能改善效果比較 術后6 個月,研究組患者髖關節功能改善優良率92.8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1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髖關節功能改善效果比較[n,n(%)]
2.3 兩組骨代謝指標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tPⅠNP、iPTH、CⅠCP 以及CTX-Ⅰ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研究組tPⅠNP水平高于對照組,iPTH、CⅠCP 以及CTX-Ⅰ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骨代謝指標水平比較()

表3 兩組骨代謝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PFNA 內固定術是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重要術式,該術式雖然為微創術式,但是由于術中擴髓以及術后制動、患肢腫脹疼痛等因素,延長了患者術后康復時間,部分患者難以及早開展肢體功能鍛煉,不利于患者順利康復。中醫認為,在骨折早期患者會出現局部的氣血運行不暢,血不循經溢于脈外,故而形成血脈瘀阻,氣行不利,而且氣滯會進一步加重瘀阻,不通則痛,從而增加患者疼痛程度;同時,若不及時進行活血治療,瘀阻無法散緩解,從而降低患者骨折愈合速度[6]。因此,以活血散瘀為主的中西醫結合療法成為股骨粗隆間骨折的重要治療手段。
桃紅四物湯源自《醫宗金鑒》,為臨床常用中藥方劑,具有養血活血、化瘀散結等功效。目前,桃紅四物湯已經在骨折類疾病的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取得滿意療效[7-10]。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4 周,研究組NR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PFNA內固定術治療基礎上加用桃紅四物湯,可以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復。其原因為桃紅四物湯具有祛瘀、行氣、活血等功效,可以改善氣血瘀滯,通則不痛,故而加用桃紅四物湯輔助治療可以減輕術后疼痛。臨床上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而言,應及早恢復其髖關節功能,這對于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術后6 個月,研究組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桃紅四物湯中,紅花與桃仁為君藥,可通經止痛、活血化瘀;炒白芍及川芎為臣藥,其中炒白芍能夠養血和營,川芎能夠調暢氣血、活血行氣;當歸與熟地黃為佐藥,當歸利筋骨,化瘀散結、補血活血,熟地黃可滋陰補腎,二者可增強活血行血;甘草為使藥,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全方以活血祛瘀為核心,并輔以行氣、養血、止痛、消腫等效果,使患者經脈以及筋骨得到有效濡養,因而改善了患者髖關節功能[11-13]。
骨折的愈合涉及血管生成、局部微環境改變以及成骨細胞活化等。CTX-Ⅰ、tPⅠNP 及iPTH 均是反映機體骨代謝情況的常用指標,其中tPⅠNP 與機體骨形成密切相關,CTX-Ⅰ及iPTH 水平升高會提升破骨細胞的活性[14-16]。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 個月,研究組tPⅠNP 高于對照組,iPTH、CⅠCP 以及CTX-Ⅰ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在PFNA 內固定術治療基礎上加用桃紅四物湯,可以改善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骨代謝水平。藥理研究指出,紅花以及桃仁具有抗凝血、抗血栓,降低血漿粘度及全血粘度,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促進微血管再生等作用[9]。因此,桃紅四物湯輔助治療能夠為機體骨折愈合提供適宜的微環境,從而提高療效,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在PFNA 內固定術治療基礎上加用桃紅四物湯,可進一步改善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近期髖關節功能及骨代謝水平,促進骨折愈合,并減輕疼痛程度,值得臨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