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鑫
冠心病是當前臨床比較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屬于臨床風險較高的疾病,大大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1]。冠心病發病主要是由于機體脂類物質代謝發生問題,使脂類物質在體內大量堆積,進而出現動脈堵塞,最終導致冠心病發生[2]。針對冠心病臨床大多采取藥物實施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及氯吡格雷均為臨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常用藥物,且以往的實踐發現,對患者實施單一藥物治療其效果不理想,因此,必須進一步研究聯合用藥的效果。本文選擇100 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對阿司匹林腸溶片聯合氯吡格雷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2 月~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對照組中男28 例,女22 例;年齡52~79 歲,平均年齡(60.94±7.44)歲。觀察組中男31 例,女19 例;年齡50~75 歲,平均年齡(60.11±5.2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使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德國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80078)治療,100 mg/次,1 次/d 口服。觀察組使用阿司匹林腸溶片聯合氯吡格雷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用法用量與對照組一致;氯吡格雷(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國藥準字J20080090),1 次/d,75 mg/次口服。兩組患者均服用1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心絞痛發作次數和發作持續時間。療效判定標準[3]:顯效:治療后心絞痛癥狀分級降低2 級或消失,未出現病情反復;有效:治療后心絞痛癥狀分級降低1 級,偶有反復;無效:癥狀無改變。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8.0%,高于對照組的8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和發作持續時間對比治療前,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和發作持續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心絞痛發作次數少于對照組,發作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和發作持續時間對比()

表2 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和發作持續時間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心絞痛是冠心病的一個分型,導致患者患病的因素較多,如過度疲勞、心律失常、情緒激動以及急性循環衰竭等[4]。目前臨床針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主要采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腸溶片、華法林以及氯吡格雷等藥物進行治療[5,6]。阿司匹林屬于比較典型的非甾體抗炎藥物之一,能夠對患者體內血栓素A 的形成進行阻斷,同時凝聚患者體內血小板,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生幾率[7,8]。氯吡格雷則可以阻止機體二磷酸腺苷和血小板受體,抑制血小板凝聚,是臨床中非常常見的一種抗凝藥物[9,10]。對患者聯合使用阿司匹林腸溶片與氯吡格雷可以提升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降低冠心病心絞痛發病率,同時能夠較好的抑制患者病情發作,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11,12]。聯合使用阿司匹林腸溶片與氯吡格雷能夠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抑制患者體內血栓素A、B 的形成,進一步緩解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情況,具有非常高的治療安全性,是現階段臨床中較為優質的治療方式之一[13-1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8.0%,高于對照組的8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和發作持續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心絞痛發作次數(1.23±0.24)次/周少于對照組的(3.39±0.43)次/周,發作持續時間(4.24±0.17)min/次短于對照組的(7.99±0.24)min/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采取阿司匹林腸溶片聯合氯吡格雷治療的效果顯著,能夠明顯減少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縮短心絞痛發作持續時間,值得在臨床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