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宏杰 楊冬紅
糖尿病高發于中老年人群,且多發生于年齡60 歲以上的群體。誘發老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人體內的胰島素功能下降或者是胰島素分泌水平下降,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高血糖[1]。長期高血糖會引起神經、血管以及心腦肝腎等器質性器官功能受損,增加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2],危害患者健康。目前,由于臨床上并未研究出治療糖尿病的特效藥,所以通常情況下只能通過控制血糖,降低高血糖對靶細胞和胰島細胞的損傷,幫助患者恢復胰島素分泌功能,然而在該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低血糖,對患者的身體危害比高血糖還高,所以安全有效控制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是臨床上最為關注的問題[3]。現臨床上治療老年糖尿病多采用甘精胰島素或阿卡波糖片兩種藥物治療,但單純靠其中一種藥物治療,其效果是遠遠不夠理想的。隨著臨床不斷研究發現,聯合兩種藥物治療,能更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治療效果。本文對甘精胰島素結合阿卡波糖片治療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進行評估,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根據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 例。對照組男19 例,女11 例;年齡61~76 歲,平均年齡(69.39±4.23)歲;病程3~14 年,平均病程(6.78±2.41)年。觀察組男21 例,女9 例;年齡63~79 歲,平均年齡(67.37±3.88)歲;病程1~13 年,平均病程(7.54±3.87)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被臨床確診為2 型糖尿病;對治療方案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協議;年齡≥60 歲。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慢性心血管疾病者;存在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者;胃腸道疾病者;既往有藥物過敏史者;研究中途失訪或脫落研究者;存在意識障礙、精神障礙者。本院倫理委員協會已審批通過本研究。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甘精胰島素(珠海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173001,規格:3 ml∶300 U)進行治療,每天睡前注射1 次,初期使用劑量為0.2 U/kg。治療期間,根據患者FBG 水平變化情況,每隔3~5 d 調整一次劑量,具體調整方法為:當患者的FBG<4.4 mmol/L 時,甘精胰島素每天給藥劑量減少幅度為2 U;當患者的FBG 維持在4.4~6.1 mmol/L,用量則保持不變;當患者的FBG 為6.2~7.8 mmol/L 時,每天給藥劑量增加幅度為2 U;當患者的FBG 為7.9~10.0 mmol/L 時,每天給藥劑量增加幅度為4 U;當患者的FBG>10.0 mmol/L,每天給藥劑量增加幅度為6 U。患者需連續治療3 個月。
1.2.2 觀察組 使用甘精胰島素結合阿卡波糖片(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202,規格:50 mg×30 片)進行治療,其中甘精胰島素用藥方法與對照組一致;阿卡波糖片可選擇與食物一起服用或者飯前口服,初期用藥劑量為50 mg/次,3 次/d;隨后用藥劑量增加0.1 g/次,每天次數保持不變。患者需連續治療3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血糖水平、不良反應發生率、治療效果。患者血糖指標主要包含FBG、HbA1c、2 h PG。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包括低血糖和胃腸道不適。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FBG、2 h PG 均退回至正常范圍內或FBG 下降幅度>40%;有效:患者FBG 下降幅度20%~40%,但未恢復到正常水平;無效:患者FBG 下降幅度<20%。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后血糖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FBG、HbA1c、2 h PG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血糖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后血糖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2.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不斷變好,導致飲食方式發生改變,出現飲食不合理化的現象,導致各種營養性疾病的發生,糖尿病就是其中常見的一種。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顯示,全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數一直呈現出攀升狀態,而我國的患者已超多1000 萬人次,且每年死亡率占10%。由此可見,該病對人類的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糖尿病在老年人群中發病率較高,其主要典型特征為身體內的血糖水平居高不下,如果患者的血糖水平長期升高,會加重病情,誘發各種并發癥,如常見的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故臨床上主張對糖尿病患者及時進行治療[4]。由于老年人患糖尿病人數居多,所以要對老年人群給予科學有針對性的治療。臨床上一般考慮到老年人的病程都比較長,長期用藥后身體產生了耐藥性,如果僅是單一注射甘精胰島素治療,其血糖不能被很好地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因此臨床上建議采用藥物聯合的治療方法,即甘精胰島素結合阿卡波糖片。
本文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FBG(5.22±0.57)mmol/L、HbA1c(5.28±0.67)%、2 h PG(7.32±1.16)mmol/L 均低于對照組的(7.34±1.05)mmol/L、(8.22±1.74)%、(9.59±1.46)mmol/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甘精胰島素是利用基因重組技術組合而成,是目前醫學上頻繁使用的長效胰島素類似物,只要達到pH 值為4 的情況下即可完全溶解。甘精胰島素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肝糖原釋放,患者通過皮下注射方式給藥,其藥效可以維持24 h,能長效且平穩降低患者血糖,但皮下注射后可形成微沉淀,并產生持續緩釋效果[5]。阿卡波糖可以有效抑制葡萄糖苷酶,是一種高效的降糖藥物,除此之外,它還能阻礙食物多糖分解,減少人體對糖類的吸收量,從而達到穩定及降糖的目的,因此兩種藥物結合,能較好促進血糖水平降低[6]。本研究發現,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3.33%低于對照組的4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阿卡波糖具有高效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是一種非胰島素促進類非注射降血糖藥物。由于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葡萄糖在吸收過程中需要分解葡萄糖淀粉酶,而葡萄糖淀粉酶又需要α-葡萄糖苷酶進行分解才能合成,所以患者服用阿卡波糖可阻礙α-葡萄糖苷酶形成,從而減少葡萄糖淀粉酶合成,減緩食物進入腸道內分解葡萄糖的速度,有利于控制或者降低餐后血糖水平。除此之外,阿卡波糖不僅能減少葡萄糖淀粉酶合成,還能阻斷碳水化合物降解,使其能夠順利進入小腸后段位置,刺激體內的胰高血糖素樣肽-1,促進胰高血糖素樣肽-1 分泌,從而調節患者體內的胰島素分泌作用,達到減少胰島素抵抗的目的,進而達到持續且長久降血糖的作用,同時阿卡波糖不直接參與刺激胰島素釋放[7],所以在與甘精胰島素結合時,可以有效降低低血糖和腸道不適等不良反應風險,從而提高用藥的安全性,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67%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于甘精胰島素在臨床上獨立使用,其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可以將其與阿卡波糖聯合治療老年糖尿病,更能發揮其長效且穩定降血糖功效,除此之外也能有效彌補阿卡波糖獨立使用的不足之處,兩者相互彌補各自的不足之處,加強了針對性作用,從而能夠增強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效果[8],減少治療過程中產生的不良反應,避免患者身體再受其他并發癥損傷,從而加快患者病情康復。
綜上所述,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甘精胰島素結合阿卡波糖片的治療方法,不僅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還能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及安全性,值得廣泛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