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煒
食管癌是一種原發于食管部位的惡性腫瘤疾病,腫瘤多發于中段食管部位,因此隨病情惡化患者多會出現吞咽時異物感、進食硬食困難、疼痛等癥狀,受進食狀態影響,部分患者還會出現體重下降、嘔血、休克等癥狀,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出現疑似病癥者和已確診者需及時入院就醫,以控制病情發展進程[1,2]。臨床中,針對食管癌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內鏡治療、放化療、中醫治療、前沿治療,放化療為普遍輔助治療形式,在手術前后對潛在腫瘤細胞進行進一步清除,對提升患者的手術療效有重要作用。也有部分患者僅接受放療治療,但此治療方式易出現局部復發問題,所以為提升食管癌放療后復發的臨床療效,本文選取2020 年3 月~2021 年6 月本院收治的50 例食管癌放療后局部復發患者,經再程放療聯合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同步化療治療,對其臨床療效及安全性進行深入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3 月~2021 年6 月本院腫瘤科收治的50 例食管癌放療后局部復發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非手術治療食管癌的臨床分期標準》[3]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放療時間≥1 年,經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病理確診為局部復發;②預生存期≥6 個月;③有手術禁忌證,經過胸外科會診確定無法接受手術治療;④因自身或家屬拒絕手術治療者;⑤基線資料完整;⑥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食管非鱗癌或重復癌;②腫瘤細胞有明顯轉移;③對化療用藥有嚴重過敏反應;④惡病質者;⑤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癥者;⑥不愿配合研究者。將患者按隨機分組法分為放化療組和單純放療組,各25 例。放化療組患者男17 例,女8 例;臨床分期:ⅡA 期9 例、ⅡB 期10 例、Ⅲ期4 例、ⅣA 期2 例;年齡32~70 歲,平均年齡(51.02±6.35)歲。單純放療組患者男15 例,女10 例;臨床分期:ⅡA 期8 例、ⅡB 期12 例、Ⅲ期5 例、ⅣA 期0 例;年齡33~68 歲,平均年齡(50.53±5.8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單純放療組行單純放療治療。采用三維適形放療(3 d-CRT)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Medtec 熱塑體膜固定機體。經CT 檢查定位放療位置,在患者體表進行定位標記,后將CT 定位掃描圖像錄入至Version 計劃系統(TPS)內,由經驗豐富的醫師(≥2 名,且含1 名副主任醫師)為患者勾畫、定位靶區。設定參數,腫瘤靶區(GTV)范圍包含原病灶、周圍淋巴結;臨床靶區(CTV)包含GTV 范圍外1.0~.5 cm(上下)、0.5 cm(四周);計劃靶區(PTV)包含CTV 三維外放0.5 cm。勾畫相鄰危及器官(OAR),其他部位參數,全肺V20 ≤25%,脊髓最大劑量(Dmax)≤20 Gy,心臟平均計量(Dmean)≤30 Gy。PTV 95%體積者行100%以上處方劑量照射,95%~107%(均勻性),1.8 Gy/次,5 次/周,總劑量45~54 Gy,用直線加速器6MV-X 行射線治療。治療5~7 周。
放化療組行再程放療聯合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同步化療治療。放療第1 天給予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齊魯制藥(海南)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93309,規格:100 mg]260 mg/m2,靜脈滴注30 min,21 d 給藥1 次,至放療結束;放療治療方法與對照組一致,治療5~7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近期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完全緩解(CR):經食管鋇餐造影、胸及上腹CT 復查,結果顯示腫瘤病灶消失;部分緩解(PR):經食管鋇餐造影、胸及上腹CT 復查,結果顯示腫瘤病灶明顯減小,且腫瘤體積減小≥30%;疾病穩定(SD):經食管鋇餐造影、胸及上腹CT 復查,結果顯示腫瘤病灶體積趨于穩定,無明顯減小或增加,減小范圍<30%,增加范圍≤20%;疾病進展(PD):經食管鋇餐造影、胸及上腹CT 復查,結果顯示腫瘤病灶體積有明顯增加,且腫瘤體積增加>20%[4];RR=(CR+PR)/總例數×100%。
1.3.2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包括惡心嘔吐、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食管瘺及出血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對比 放化療組RR 80.00%明顯高于單純放療組的5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對比[n(%),%]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放化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36.00%與單純放療組的24.00%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食管癌是較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可知,男性發病率、死亡率普遍高于女性,且發病部位以食管中段為主,高發區域集中在太行山脈附近,即食管癌的發病因素還受種族、地域、生活環境的影響[5]。一般情況下,吸煙、酗酒、攝入過多的亞硝酸鹽、過于肥胖、患腐蝕性食管灼傷和狹窄等癌前疾病、遺傳、真菌感染等因素均會增加食管癌的發病率[6]。臨床表現方面,隨腫瘤對食管及周圍組織、器官的侵損,患者會逐漸出現吞咽困難、持續性胸骨后疼痛等臨床病癥,會對患者的正常生活狀態、身心健康造成損害,因此人們需重視食管癌的防治工作,一旦確診需采取積極診療措施,以控制病情,提升生存率[7]。
臨床中,部分食管癌患者以單純放療治療為主,但單一放療治療易出現放療后復發跡象,所以為提升食管癌放療后局部復發患者的臨床療效,本研究擬將再程放療聯合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同步化療治療方式應用于此類疾病的治療中。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放化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36.00%與單純放療組的24.00%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在放療基礎上加上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進行同步化療治療不會增加不良反應,這主要是因為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屬抗微管藥物,可通過促進微管蛋白二聚體中微管聚集,達到穩定微管系統、阻止腫瘤細胞轉移擴散的目的。由于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可經肝腎代謝排除,因此與單純放療治療相比,再程放療聯合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同步化療治療的不良反應不明顯,用藥安全性較高[8]。放化療組RR 80.00%明顯高于單純放療組的5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聯合治療能達更好的臨床療效,這主要是因為放療治療能通過向腫瘤病灶處放射特定的X 射線、電子線,達到消除腫瘤細胞、減小腫瘤體積的治療目的。若在放療基礎上加上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進行同步化療,能通過抑制微血管生成,達到抑制腫瘤細胞擴散、轉移的目的,提升治療效果[9]。朱林等[10]的研究中,針對食管癌患者接受白蛋白紫杉醇聯合順鉑方案行同步放化療治療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研究,根據其研究數據可知,接受聯合同步放化療的患者,其療效為RR 的患者更多,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同步放化療能達更好的臨床療效,且診療安全度較高。同時其研究論述中也有明確提及,同步放化療能提升腫瘤疾病的局部控制率,這對提升食管癌患者的臨床療效和生存率均有重要意義,能有效殺滅腫瘤細胞,進一步控制腫瘤細胞的轉移、復發率,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再程放療聯合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同步化療治療食管癌放療后局部復發患者,能進一步提升患者的臨床療效,降低復發幾率,且診療安全度較高,不會對患者機體造成過多副作用,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