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動 王燕萍 通訊員 吳遠光 高倩
群眾路線是我黨永葆青春活力、不斷增強戰斗力的法寶。作為與人民群眾“交往”最頻密、聯系最緊密的部門之一,城管系統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走好黨的群眾路線?
自“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啟動以來,鄂州市城市管理執法委員會(以下簡稱鄂州市城管委)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
2022年,鄂州市城管委繼續繃緊弦、拉滿弓、鉚足勁,按照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湖北省城市管理執法監督局和鄂州市委、市政府有關要求,緊緊圍繞機動車停車泊位建設、口袋公園建設、背街小巷整治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點(站)升級改造等重點任務,持續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走深走實,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福祉,讓群眾路線綻放新時代的光芒。

鄂州市城管委領導班子成員實地調研城區停車泊位建設
走群眾路線,必然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必然要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
為了精準發力,切中群眾關注的重點、難點、焦點問題,鄂州市城管委由領導班子帶頭,帶領全體黨員干部走基層、訪企業、下社區,深入一線了解群眾所需、聽取群眾所盼,梳理線索問計于民,從而確定出有針對性的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
同時,鄂州市城管委由黨組領導班子成員領銜掛帥,分別領辦一件實事項目,推行“六個一”工作機制,督促每件實事的牽頭責任單位成立一個工作專班、制定一個推進工作方案、收集整理一套完整全面的資料臺賬、建立一個長效機制、制定完善相關制度規定、交一份群眾滿意的答卷,確保實踐活動落地落實。
經過調研,解決“停車難”問題被擺在“為民辦實事”的首要位置,并由鄂州市城管委黨組書記、主任程貴華親自掛帥督導解決。程貴華表示:“近年來,隨著產業布局不斷完善,鄂州經濟發展的勢頭越來越好,老百姓的荷包越來越鼓,路上的小汽車越來越多,市民對‘停車難’問題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因此,我們必須對人民群眾的這一呼聲進行切實回應。”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該委按照以公共停車場建設為重點、以施劃路內停車泊位為補充的原則,加速政府投資公共停車場建設;同時在不影響車輛和行人通行的前提下,在主次干道、支路和背街小巷劃設臨時停車泊位,滿足市民臨時或夜間停車需求。
2022年,該委計劃完成新建泰富廣場、飛鵝廣場等5個停車場,新增停車位500個;在城區主次干道、支路和背街小巷新增路內停車泊位1000個。截至目前,該委已經完成4個新建停車場建設,新增停車位303個。
當談及推進相關工作遇到的難點時,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是停車位權屬不明確,管理上存在模糊地帶;二是停車不規范,消減了施劃停車位的效果。比如部分在背街小巷施劃的停車位,本已預先留足了行車行人空間,但由于亂停車,反而增加了交通堵塞現象。
因此,解決“停車難”,除了提升“增量”,更要管好“存量”。鄂州市城管委在新增停車位的同時,不斷加強靜態停車管理,完善靜態停車整治方案,通過規范停車、新增車位雙管齊下破解“停車難”痼疾;并積極推進主城區市政道路路內停車泊位及政府投資公共停車場特許經營,從而更合理地調配有限的停車資源。
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在鄂州城管委精準發力下,進一步讓停車有位、文明“入位”,城區停車難這一市民“心頭病”正在得到有效緩解。

市政設施管理處工作人員在濱湖西路劃非機動車位線
“口袋公園”,園如其名:園雖小,卻貼近市民日常生活,它們如同散落于街頭巷尾的一顆顆綠寶石,讓老百姓隨時可以推窗見綠、出門見景。
小工程編織大綠景,小切口服務大民生。鄂州市城管委堅持把建設“口袋公園”作為優化城市綠地布局、拓展綠色公共空間、推進城市綠地共享的有效抓手,把更多的綠地建在百姓身邊,精心規劃、統籌推進。
服務民生,就必須問需于民。該委堅持以人為本,突出便民實用,加強實地調研,與群眾現實需求相結合,集社交、游樂、健身等功能于一體,使健身器材、休閑座椅、垃圾桶、避雨亭架等服務設施成為“標配”,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讓老百姓“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的美好愿望成為了現實。
“口袋公園”多而散,更需要全面統籌、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精準施策。鄂州市城管委結合《園林綠化十四五規劃》和增綠提質三年行動方案,將口袋公園建設納入規劃體系進行統籌安排,積極謀劃口袋公園5年規劃。同時,對已完成的51個“口袋公園”按照位置、規模、功能進行分類統計,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全面巡查,建立整改問題清單,按照既定的規劃方案,對原有設施陳舊、植物老化、功能不完善的小游園,進行集中改造提升。在建設過程中,鄂州市城管委按照《湖北省城市口袋公園設計指引》的有關要求,以“一園一策,一園一品”的建設思路,重點依托城市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建設,充分利用裸露地、空閑地塊,因地制宜開展破墻透綠、見縫插綠、小微造綠、提質增綠,規劃建設社區公園、街頭公園,不斷提升城市景觀效果。
園林綠化建設,向來是“三分建七分管”。鄂州市城管委突出建管并重,緊抓管護養環節,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的全民管理局面。該委對具備移交條件的“口袋公園”,積極與財政等部門對接,統一劃歸公共綠地管理范疇,實行統一的養護管理,提高“口袋公園”養護管理水平。同時,該委還積極探索實施“市民園長”制,鼓勵單位、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采取多種形式認建認管“口袋公園”,讓群眾參與進來,強化群眾“自主管”的意識。
截至目前,鄂州市城管委已完成新建鄂城區東塔社區鳳凰臺水廠小區游園、鄂城區吳都社區游園、鄂城區鄂州大道凱瑞城門口游園、鄂城區鄂州大道海寧皮草城門口游園等4個“口袋公園”,還有4個“口袋公園”正在建設中。

改建后的小區口袋公園
三百多米的窄街小巷,打掃得干凈整潔、一塵不染,街道兩旁的大小商鋪鱗次櫛比、井然有序。鄂城區明堂后路,這條位于鄂州市老城區中心繁華地段的背街小巷,鬧中取靜,充滿了煙火氣息。
然而,過去的明堂后路卻完全不是如今這番景象:眾多商家出店經營、占道經營、亂擺亂放的現象屢禁不止,讓本就狹窄的街道更加擁塞、交通更加混亂;加上垃圾亂扔亂倒,油污水污四溢,環境臟亂不堪。
城市環境衛生、市容秩序不能留有死角,鄂州市城管委將鳳凰街辦明堂后路、古樓街辦鏡園巷等8條背街小巷被納入治理的重點。
在環境衛生方面,增加道路清掃保潔頻次,及時清運垃圾,保持道路整體清潔。對垃圾桶、花壇等公共設施進行及時清洗,清除表面塵土、污水污漬、亂貼亂畫。落實“門前四包”責任制,保證各類餐飲經營場所及周邊無隨意丟棄餐廚垃圾、無隨意潑倒污水污漬,無明顯異味。
整治街巷沿線廣告招牌,清除城市“牛皮癬”,加強市容秩序管理的巡查和執法力度,查處背街小巷占道經營、流動攤販、亂停亂放、亂堆亂放等違規行為。
與此同時,該委根據實際情況對破損道路、排水設施、路面窨井蓋等進行整修,不斷完善市政公用設施。
忠于本職,卻不局限于本職,鄂州市城管系統主動作為,群眾的需要在哪里他們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以負責明堂后路環境衛生的鳳凰街道環衛所為例,他們除了負責本職工作外,還聯合社區開展每月一次的公益勞動,幫助無物業的老小區清運生活垃圾;街頭的小游園尚未移交,權責不明,該所主動組織黨員干部輪班進行清掃。
以法規為準繩,卻不拘泥于法規,而是以法規為基礎,從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出發采取“柔性執法”。在整治店招過程中,鄂州市城管和文化執法支隊并未“一刀切”,而是聯合商家、社區進行會商,綜合考慮商家經營權益和街道的整體美觀、安全,制定最切合實際的方案。
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各項工作開展也自然能到老百姓的配合支持。目前,相關背街小巷的面貌煥然一新,同時鄂州市城管委也將其全部納入常態化整治范疇,并強化巡查監管,確保整治效果及時到位不反彈。

環衛中心積極開展背街小巷環境治理
“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鄂州市城管委通過加強引導,完善相關設施,以點帶面扎實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改善居民分類投放環境。對老舊、破損、臟污、標志標識不規范的容器、箱房、桶站等設施設備進行更換,杜絕污水溢漏,避免污染環境。
提升居民分類投放便利。對分類投放收集點(站)進行地面硬底化改造,具備排水功能,污水排入市政污水管網。鼓勵有條件的增加洗手擦干、語音提示、自動開關蓋、人臉識別等功能,提升居民投放便利,提高垃圾分類投放點便利化、精細化、人性化。
促進居民分類習慣養成。廣泛發動黨員干部深入基層社區,帶頭參與垃圾分類督導和志愿服務,桶邊指導居民群眾投放。組織垃圾分類督導員、環衛工人、志愿者等進行生活垃圾分類政策和業務方面培訓,提升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普及分類知識,促進居民自覺參與。
鄂州市共有居民小區生活垃圾投放點2572個,2021年底前已升級改造分類投放收集點(站)1368個。2022年,該市計劃完成分類投放收集點(站)升級改造120個。截至目前,已經完成升級改造11個,其他收集點升級改造正在抓緊進行。
群眾的事無小事,群眾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在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鄂州市城管委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放在首位,主動作為,勇于擔當,城市宜居指數不斷攀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讓黨的群眾路線在新時代綻放出更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