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莉 王夢琦

城鎮河道主要目的就是防洪、供水、排澇、美化環境,整治河道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在對河道整治過程中,要求在河道流域范圍中避免水土流失、推進退耕還林,將地面徑流攔截。另外,利用上堵下排方式加強堤岸整治,并且認識到河道規劃改造的重要性,保證河道生態平衡,保護天然河道。所以,對河道防洪、洪水出路進行安排具有重要意義。
寨蒿河屬于都柳江左岸一級支流,劍河縣老山界為發源地,山峰海拔高程1589m,自北向南過劍河縣高定村進入榕江縣,流經朗洞鎮八書、色邊、定向、宰岑、岑最,于黎平縣育洞接納左支流尚重河,再入榕江縣經寨蒿鎮便裳、平堡,于寨蒿接納右支流八妹河,匯口前也稱育洞河,往南流經三洲、江邊寨、忠誠鎮干烈、寨章、忠誠、車江,于縣城北三江口接納右支流平江河后注入都柳江。寨蒿河全長99km,全流域面積2326km2,平均坡降3.32‰。寨蒿河流域內大面積出露前震旦系板溪群地層,震旦系地層僅局部出露。巖性以板巖、變余板巖、變余砂巖為主。寨蒿河流域屬典型的山區雨源性河流,河水的漲落直接受降水影響。暴雨成因與夏季風的進退有密切聯系,西南暖濕氣流占主導地位,以鋒面降水為主,形成暴雨的天氣系統多為低渦切變型,冷風低槽、兩高切變等。寨蒿河流域屬于雨源山區峽谷型河流,洪水一般由幾次連續暴雨所形成,(如圖一)由于地理位置及移動方向不同,而形成不同組成的洪水,表1為本站、石灰廠站年最大洪峰流量的出現幾率。

表1 本站、石灰廠站年最大洪峰流量的出現幾率

圖1 榕江縣城受淹圖
規劃問題為現代河道防洪重點問題,規劃全面性差是指河道防洪治理規劃只是對河道整治一個方面進行分析,缺乏防洪綜合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全面認知。比如,在河道防洪治理中當地機構通過河道疏浚進行規劃,忽視河道洪水峰值的洪峰分流等突發問題解決方案。所以,在現代河道防洪治理中具有多種類似片面化考慮,無法有效提高河道防洪治理效果。
雖然河道防洪治理通過統一部門規劃,但是具體責任落實模糊。北方河道網稀疏,河道防洪整治壓力小;南方縱橫交錯河道網防洪壓力大,尤其是在雨季,防洪為南方社會主要問題之一。簡單來說,河道防洪治理存在社會性,在具體責任落實過程中,通過社會管理部門領導承擔責任,通過明確河道防洪治理責任人,才能夠提高具體防洪指導和措施使用效果。
首先,責任落實不明。因為缺乏明確責任,在河道防洪治理過程中,措施如何收集、分配等無法具體規劃,影響了措施執行效率;其次,在河道防洪治理過程中,缺乏相應監管部門措施落實監督工作和具體執行措施質量監管;最后,在落實措施時缺乏清晰的標準規劃,在執行措施過程中質量參差不齊,影響了河道防洪治理標準性和統一性。簡單來說,措施落實不到位,對河道防洪治理效果造成了影響,導致出現不必要浪費。
受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影響,榕江縣、黎平縣多年來汛期頻繁發生暴雨,嚴重損害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對社會經濟發展構成嚴重危害。結合新時期治水思路,寨蒿河防洪減災治理主要注重防洪抗洪的同時合理安排洪水出路,注重打造防洪工程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社會共同參與的防洪減災體系,實行興利與除害相結合充分利用雨洪資源。
根據寨蒿河防洪減災治理思路,按照“上蓄、中滯(截)、下泄”的原則,統籌兼顧,提出防洪工程布局分治方案,構建“一縱一橫”防洪體系(如圖2)。
“上蓄”即為上游各支干流已建電站和修建防洪水庫,對上游洪水進行蓄洪削峰調節,以水庫的攔蓄洪功能為主,并設置攔沙設施將泥沙加以控制,從而提高下游河道的防洪能力,避免洪水夾帶泥沙塊石沖入下游河道。
“中滯(截)”即是在都柳江修建紅巖水利樞紐工程,并在榕江縣城河道兩岸設置防洪堤,通過水庫截流作用,防止都柳江河水倒灌,從而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另外水庫還具有供水功能,通過設置防洪限制水位,在防洪的同時還可以起到向榕江縣城供水的作用。
“下泄”即是對防洪河道進行清淤疏浚和截彎取直。通過洪水災害成因分析,榕江縣城河段洪水排泄不暢,水位壅高也是造成損失較大的原因。清淤疏浚是清理拆除寨蒿河河道內的礙洪建筑物和河道淤泥提高河道過洪能力。截彎取直是針對寨蒿河縣城河段特殊的河流走勢,通過截彎取直加大城區河段洪水排泄能力。

圖2 寨蒿河洪水出路圖
寨蒿河防洪治理除了防洪工程措施外,還應重視預警預報、防汛指揮系統、防汛預案等非工程措施的建設。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預防寨蒿河洪澇災害,減輕洪澇災害損失。主要措施從如下幾個方面開展:(1)水利信息系統工程;(2)水文氣象測報;(3)防洪搶險預案;(4)江河洪水防御方案;(5)山洪災害防御方案;(6)暴雨漬浩防御方案;(7)法制教育;(8)工程管理。
目前,榕江縣城河道尚未劃定行洪控制線,根據《榕江縣防洪規劃修編》,推薦采用堤庫結合方案,即堤防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建沒,新建紅巖水庫、忠誠水庫、料里水庫(擴建),利用三軍巖水庫,使縣城防洪標準提高到50年一遇。共三種調度方案滿足防洪標準,即忠誠+三軍巖兩水庫聯合調度,忠誠+三軍巖+料里三水庫聯合調度,忠誠+三軍巖+料里+紅巖四水庫聯合調度,各斷面安全泄量如下:
都柳江榕江縣城段設堤防防洪標準50年一遇,紅巖水庫壩址至石灰廠段安全泄量為8220m3/s。根據《榕江縣城防洪規劃修編》,經水面線復核計算,現狀堤頂與設計堤頂比較,除3.44km左堤段行洪能力不足外,其他堤段均滿足泄洪要求,考慮行洪能力不足河段左岸有老城區,該河段行洪控制線以原規劃藍線控制,河道行洪寬度控制在161m~508m。
榕江縣城段設堤防防洪標準50年一遇,寨蒿河防洪控制斷面1~寨蒿河防洪控制斷面2河段安全泄量為4110m3/s。目前兩岸已有堤防,除3.15km行洪能力不足外,其他堤防河段均滿足泄洪要求,考慮行洪能力不足河段左岸有新城建成區,右岸為老城區,擬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設堤防,為不縮窄河道,同時為保持河道的自然形態,本次規劃河道行洪寬度控制在230m~700m。寨蒿河防洪控制斷面1以上河段安全泄量為2640m3/s。經水面線復核計算,除3.99km堤防行洪能力不足外,其他河段堤防均滿足泄洪要求,考慮行洪能力不足河段(已建堤防與未建堤防)左岸有建成區、農田及村莊,右岸為有農田及村莊,未來發展為工業與居住區等,擬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設堤防,為不縮窄河道,同時為保持河道的自然形態,本次規劃河道最小寬度按110m~455m控制。
為了使洪水對河岸沖刷得到降低,要固定防洪堤岸和岸坡,根據河道的現狀進行護岸。通過結構性和非結構性兩種方式構成河道護岸,其中結構性護岸包括墻式護岸和坡式護岸,坡式護岸上部分通過水泥、漿砌石、混凝土等構成護坡方式。下部使用拋石、土工織物、鋼筋混凝土構成護坡方式。墻式護岸使用漿砌石和混凝土構成剛性護岸,能夠避免高速流水的沖刷。非結構性護岸主要包括生物、自然護岸,生物工程在構成植被前,通過稻草、大米草、黃麻等可降解材料在岸坡表面鋪設,避免出現土粒流失。
在河道防洪治理過程中,治導線規劃為重點內容,在治導線河道整治之后,要設計流量下平面輪廊線。首先,確定河道寬度,根據防護對象與規范設計流量和防洪標準,對多個方案進行考慮,選擇合理堤距。在確定河道寬度之后,要求提出多個堤距方案,根據洪水流量與河床特點計算不同方案的洪水水位,以此得出堤頂高程。另外,繪制河段堤防工程造價方案,選擇效益大、投資少、成本低的方案,充分考慮河道自身的特點,從而對最佳方案進行確定。其次,對治導線進行確定。在已經確定河道寬度之后,要對治導線基準點進行確定。河道兩岸居民對治導線位置尤為重視,所以以圓滑曲線確定治導線,之后對治導線基準點進行確定,并且通過圓滑曲線在彎曲處進行連接,曲線之間通過直線連接,并且重視治導線和洪水的走向相同。
點是指確定河道防洪治理重要河段和位置,根據耕地面積、城鎮和村莊設置位置;線是指底線、岸線等左右岸、上下游的統籌規劃,調整流向,充分發揮天然河道的作用。為了避免新建護岸工程侵占洪截面,可以利用以下方式實現:首先,不對丁壩修筑,如果必須要對丁壩修筑,要保證水流和壩軸向方向夾角在30°以下,對周邊建筑和耕地保護,避免挑流時候對對岸造成影響;其次,避免河道轉彎半徑過小,構成光滑拋物曲線,進一步加強左右岸、上下游的協調能力。面是指處理河流斷面、平面和擋水面的關系,在河道平面中,通過航測萬分之一地圖布置,從而保證整體效果。在斷面方面確定河床斷面距離,進一步提高堤防護岸抗沖擊能力。
按照“輕重緩急,突出重點,分步實施,集中治理”的原則,緊緊抓住“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機遇,精心組織,攻堅克難,全力以赴推進推動寨蒿河防洪方案項目建設。
2025年前,城市防洪方面,實施忠誠水庫、黔東南榕江縣都柳江紅巖水利樞紐工程、寨湍河左岸章魯大橋- 321國道口防洪堤段,寨嵩河右岸老城區堤段,可實現老縣城(寨嵩河右岸)及新城區章魯大橋以下河段左岸從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提高到30年一遇。
河道防洪治理有效性會影響到治理效果和成本,全面分析目前河道治理中的問題,之后提出針對性功能的措施,能夠加深發現我國河道治理中的不足。在不足中認識到我國河道防洪治理具體發展趨勢,從而有效落實防洪治理措施,突出防洪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