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金洲
(平原縣第一人民醫院 山東 德州 253100)
新生兒肺炎在臨床上是指新生兒在母親的妊娠及生產過程中因吸入一部分胎糞、羊水等異物引起的肺內感染的現象,多數新生兒還存在在其出生后或出生過程中感染病原微生物從而引起肺炎的情況,該疾病造成新生兒死亡的及危險成因[1]。根據數據調查結果顯示,新生兒肺炎的獲得比率的致死比率極高,是我國新生兒死亡的主要成因之一[2]。在臨床中,新生兒肺炎可通過對癥治療、抗病原微生物、氧氣吸入、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等治療措施達到治愈目的,但由于新生兒的內源性因素、免疫功能不全、出生天數過少等因素造成其治療難度較大或治療效果不理想的治療結果,因此這類型患者的治療方案的選擇就極為重要,應保證要在短時間內起效的同時盡量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比率[3]。本篇文章就對新生兒肺炎患者的氧氣吸入方式的效果進行了評估,詳細內容如下。
研究時間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將在這一年內進入我院進行肺炎治療的新生兒患者作為研究目標,共采集數據80例,一組為對照組一組為研究組,利用統計方法進行分組,n=40。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患者年齡極大值為27天,極小值為5天,年齡均數為(16.65±0.50)天,肺炎類型分布中24例吸入性肺炎,16例感染性肺炎;研究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患者年齡極大值為28天,極小值為6天,年齡均數為(16.95±0.50)天,肺炎類型分布中27例吸入性肺炎,13例感染性肺炎。將以上數據進行數據比對后期組間呈現出的差距不顯著,可展開后續研究(P>0.05)。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并通過倫理審核。
納入標準:①患兒家屬全程陪同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同時已經知悉全部研究流程。②已經簽署知情協議書患兒家屬。③符合新生兒肺炎標準中對肺炎診斷的兒童患者。在X光的影響照射結果中主要呈現出其雙肺部紋理加粗,并伴隨相關功能減退、窒息、氣體交換障礙困難等體征。
排除標準:①同時患有其他嚴重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兒。②對相關抗生素嚴重過敏的兒童患者。③其母親患有烈性傳染病的新生兒患者。
在進行基礎實驗室血常規及影像學檢查后,對以上患者同時實施差異性治療。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態化治療措施。對新生兒實施鼻導管插管,將氧氣流量維持在每分鐘1-2升,對出生天數過少及好動的新生兒患者實施頭罩給氧措施,將頭罩給氧的流量維持在每分鐘4-6升,過程中對患兒呼吸道進行清理,密切關注其呼吸是否順暢以及氣道是否存在異物、咳喘嚴重等現象。適當進行抗感染治療,并及時進行營養支持,時刻保持新生兒體內電解質的平衡。過程中持續觀察患者是否存在其他如發熱、咳痰等癥狀,并及時給予對癥治療支持。
研究組在常態化治療的過程中應用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根據新生兒患者的出生天數、體重、體長等基礎體格檢查結果進行綜合評估,并針對評估結果進行通氣裝置的選擇。在儀器的選擇及消毒后將導管連接至新生兒患者的鼻腔1.0厘米處,并盡量縮小動作浮動以免對其鼻內部造成損傷,將鼻導管進行固定后打開正壓通氣裝置,將裝置壓力維持在0.40.6千帕,并將氧氣流通速度調節至每分鐘6-8L,將其濃度控制在21%-50%。過程中,需持續密切對新生兒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關注,當其生命體征及情緒較穩定時撤離正壓通氣裝置,改為常態化給氧治療,利用頭罩或鼻導管進行給氧。同時可根據其血氣指數進行氧氣流量等設施數據的修改。
觀察患者最終治療成效、臨床體征改善時間及住院時間、血氣指標改善情況、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等指標。
患者最終治療成效判斷標準:在影像學、實驗室檢查后結合其體征改善情況對治療成效進行判斷。新生兒患者經治療后嘔吐、氣體交換障礙、嘔吐等體征基本消失表示為顯效;新生兒患者經治療后新生兒患者經治療后發熱、嘔吐、氣體交換障礙、嘔吐等體征顯著緩解表示為有效;以上癥狀均無緩解且影像學等檢查結果無明顯改善表示為無效。臨床體征改善判斷內容為氣體交換障礙消失、血氣指數改善、肺部干、濕啰音消失、住院時間、心率恢復正常時間。患者血氣指標判斷內容包含血氧飽和度水平(SaO2)、、動脈氧分壓水平(PaO2)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血液酸堿度水和平(pH)等指標。患者并發癥判斷內容主要包括:肺動脈高壓、膿氣胸、呼吸衰竭及死亡。
試驗各指標均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25.0檢驗,卡方比對計量資料(%)率;t值比對計數資料(均數±標準差);如組間數據有差異(p<0.05)。
研究組患者的最終有效救治比率相較對照組有較大程度提高,數據組間呈現出的差距較顯著(P<0.05),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比對患者最終治療成效[n,(%)]
研究組患者氣體交換障礙消失、血氣指數改善、肺部干、濕啰音消失、住院時間、心率恢復正常時間等指標相較對照組有較大幅度改善,數據組間呈現出的差距較顯著(P<0.05),詳細數據見表2。

表2 比對患者臨床體征改善時間
研究組患者血氣指改善水準相較對照組有大幅提升,數據組間存在較顯著差距(P<0.05),詳細數據見表3。

表3 比對患者血氣指數改善水平

續表3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的百分比率相較對照組有明顯降低,數據組間呈現出明顯差距(P<0.05),詳細數據見表4。

表4 比對患者并發癥的百分比率[n,(%)]
在新生兒患有肺炎后,應及時進行相應治療,以免肺炎病情持續發展對其生命健康造成極大威脅[4]。在出現肺炎后,會在一定時間內出現不同程度的肺內氣體交換部位的體積減小的現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通氣等基礎生理功能,導致其動脈氧分壓等指數迅速下降,此時極容易出現呼吸衰竭及高碳酸血癥等現象[5]。此時應及時進行體外的強制性氧氣吸入措施,以保證新生兒患者的氣體交換及心率維持在正常水準[6]。常態化的鼻導管或頭罩給氧措施存在氣流壓力較低的弊端,因此其療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持續性緩慢地緩解新生兒由無法自主通氣引起的一些列癥狀,但無法改善新生兒的血氧含量,同時無法對患者呼吸道進行濕潤[7]。若新生兒患者的病情惡化還需進行額外的器官插管以維持正常通氣,會對其身體及家屬的心理均造成較大傷害,并且增大其患有并發癥的百分比率。因此可適當應用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代替傳統手段進行新生兒的給氧治療,該方法無需在患兒氣管等部位制造創口,因此不會對新生兒的軀體造成損傷。同時,可持續性保證其氣道保持在正壓,降低新生兒患者的氧氣消耗量并改善其呼吸道平滑肌的疲勞從而進一步改善其心肺功能[8]。此外,該通氣措施可以更好的維持新生兒患者的肺內正壓,進一步防止其肺內肺泡因無法自主通氣產生的萎縮現象。通過足夠流速的氧氣時其肺泡得到充分擴張,正向增加其彌散面積。并且,有效提高新生兒患者的動脈氧分壓,最終達到正向改善新生兒患者的通氣換氣水平的最終目的[9]。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經鼻通氣可對其呼吸道進行持續性加濕及加溫,穩定了其呼吸道的溫度及濕度,間接稀釋其痰液,達到清理其呼吸道的目的。一定程度上避免新生兒患者因痰液阻塞呼吸道出現呼吸困難甚至窒息的現象[10]。
綜上所述,在進行新生兒患者的肺炎治療過程中,適當應用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的治療方式代替傳統通氣治療手段,可以在改善其治療效果的同時,有效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比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生兒因肺炎造成死亡的幾率。因此值得廣泛應用,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