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勇
(江西省藥品檢查員中心 江西 南昌 330029)
藥品安全直接關乎人們的生命健康,也關系我國制藥工業的全面發展與制藥綜合實力的提升。當前影響藥品質量的因素包括生產、存放、銷售、運輸等,其中影響生產的要素包括環境、場所、方法、工藝、輔料、原材料、設施、設備等[1]。在藥品生產中,必須嚴格按照藥品的生產質量管理規范、企業相關管理要求與國家、部門的管理規范進行,以確保臨床用藥的安全性。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雖然藥品生產設備更新換代[2]。我國部分廠家在藥品生產中難以對藥品內在質量達到穩定均一的要求,自動化和集約化程度不高,質量控制方法比較簡單,對先進技術的利用不夠,依賴于傳統經驗,各個生產單元獨立運行,導致質量控制效果不佳,從而嚴重制約了我國藥品生產工業的發展[3-4]。本文具體探討了基于全程質量控制理念的藥品生產標準化體系建設措施。
藥品生產質量控制關系到制藥企業的全面發展,也關系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對藥品的整個生產流程實施標準化的管理,是保證產品質量的關鍵措施,也是保障藥品安全的關鍵措施。藥品生產標準化體系建設的目的調控整個藥品制作的的過程,對于影響藥品質量的不良因素降低到最大,進而提高藥品質量。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當前部分藥品生產企業卻忽視了對生產過程管理的重視,從而造成藥品出現不合格情況[5]。具體的問題如下:
在藥品生產過程中,由于各種藥品的劑型不同,其生產方式也存在差異,這就導致藥品生產容易出現交叉污染[6]。比如在藥品生產過程中,部分企業的混合、制粒、干燥、壓片、稱量、粉碎等易產塵的房間管理不佳,一些藥品生產設施設備不能滿足藥品生產條件。一些藥品生產企業的部分儀器甚至設備及蓋內表面清場不徹底,含有一些殘留物質,比如藥液殘留。還有部分企業不能在使用后及時對儀器和設施等進行管理,造成藥品生產出現交叉污染[7]。
在特殊條件的影響下,部分藥品生產企業存在相關生產證件不齊全、廠房和設備違法租借、非法生產等問題,也發現部分企業工藝規程比較紊亂,成品質量標準比較低,使得藥品生產管理混亂。還有部分企業在藥品生產過程中只對生產工藝的反應時間、溫度、壓力等參數進行控制,標準化管理方式比較簡單。同時也有部分企業無法實現實時生產工藝監測過程,質量檢測為離線方式,多采用顯微鑒別、理化鑒別等方法,無法及時監控到全過程質量指標的波動變化,過程可控性差,導致生產管理滯后、質量控制水平低、藥品質量和療效不穩定,從而嚴重制約了我國藥品生產工業的發展[8]。
現代藥品生產趨于集中化、自動化、專業化的發展方向,也對藥品生產的質量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9]。但是由于部分因素的影響,管理人員的管理經驗不夠,部分企業的生產負責人、企業負責人、質量負責人等不能較好的履行自己的職責,同時還存在管理人員擅自離開自己的崗位,導致出現不能找到責任人的情況。還有一切藥物生產企業未對新職工的入職進行培訓,或者培訓不到位,使得操作職工實際操作能力不強[10]。
影響藥品生產質量控制的因素包括設備因素、原材料因素與人為因素,具體的因素如下:
藥品是直接被人體服用的,對于質量控制的要求很高。制藥設備對藥品的質量與安全影響非常大,藥品生產基本是由機器完成的。為此在藥品生產中應根據藥品的不同工藝要求,從設計確認(DQ)、安裝確認(IQ)、運行確認(OQ)、性能確認(PQ)對生產設備進行4Q確認。
藥品是由原材料生產而來,原材料就是生產藥品的源頭。如果原材料出了問題,藥物生產就會出現問題,后續各個工藝的質量控制也難以控制藥品的質量。如果選擇不合格的原材料或質量相對較差的原材料,可最終導致制成的藥品質量存在差異,使得藥效降低,甚至出現藥品安全事故[11]。為此在采買原材料時,要嚴格質量管理,盡量使用標準化的原材料,保障統一供給與分配;同時要隨時隨地抽查原材料質量,可實行動態檢測原則,保障原材料的質量。
隨著現代制藥工業的發展,藥品雖然是由機器生產線甚或全自動生產完成的,但是也是人力參與的過程。比如在原材料、生產設備和生產線的的選擇上,就由人為控制。同時藥品生產完成后,還需要進行質量檢測,才能夠推向市場。為此需要對藥品生產過程中涉及的人員積極進行專業素養培養,提高職工的工作態度與工作責任心,確保不合格藥品不流入市場[12]。
(1)制訂科學化的工作流程,讓事后處理轉化為事前約束管理,由經驗型管理轉化為科學化、規范化的管理模式,避免隨意和盲目性操作,定標、定質、定崗、定人。(2)加強“五常”流程化管理,“五常”流程化管理就是常整頓、常組織、常規范、常自律、常清潔,同時要求管理制度化、陳設規范化、操作規范化,提高工作質量及效率,提高職工的積極主動性,從而創造出合理規范的工作環境。(3)加強全面質量管理,需要全部的成員共同參與并且以此為基礎,建立與形成一個循環的、往返的、可持續提高的藥品質量控制質量鏈,強調過程管理,將現代網絡技術與信息技術應用于藥品生產的有效管理,進行數據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更加快捷方便,進而提高工作的質量,從而達到藥品生產過程的可持續改進。(4)實行戴明循環(Plan.Do-Check.Action)管理,加大人力資源的利用,綜合利用各種方法,將員工的工作熱情調動起來,充分提高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做到預見性管理,從而提高管理質量[13]。
3.2.1 建立和完善風險管理體系
推行質量授權人制度,確保每批上市銷售的藥品均能夠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確保對藥品生產的各個環節、整個過進行嚴格的監督、管理,允許質量受權人建立自身的工作團隊促進企業建立明確、清晰的管理框架,將最終責任落實到授權人,促進企業建立清晰、明確的管理框架。有效推進基于全程質量控制理念的藥品生產標準化體系建設,必須要健全藥品生產質量風險控制體系,在確保藥品質量和適宜的工業性能基礎。同時還需要建立可行的生產過程質量風險控制體系,規范藥品審核制度,優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質量管理系統[14]。
3.2.2 加強過程分析技術質量管理
隨著質量管理理論技術的發展,現階段,在藥品生產中過程分析技術不斷的受到重視,因此需要加強過程分析技術質量管理。過程分析技術是采用設計以及控制的系統,對關鍵質量以及參數展開實時監測,希望可以從過程以及工藝上,提高藥品生產質量與管理質量。并且其還可有效收集、匯總、分析相關數據,綜合運用質量風險的理念,確保藥品的生產質量。
3.2.3 加強對職工的培訓管理
要從質量風險控制的角度出發,提高相關職工的專業知識能力,加強對職工的培訓管理,提高職工的能力,嚴格職工的考核,提高相關職工的質量意識,優化專業知識能力。同時藥品生產企業在擁有先進生產設備的基礎上,要確保先進、可靠的技術力量進行輔助發揮,從而保證制備工藝達到最高的標準要求。最后積極通過相關培訓,用高標準來約束自身,切實做好自身工作,提高職工質量風險意識,從而有效、科學、合規的推進藥品生產質量管理[15]。加強對職工的培訓管理,同時建立獎罰措施,對其起到激勵作用
3.2.4 嚴格生產過程的標準化操作規程
標準化操作規程的應用能夠把以質量為中心的本質進行嚴格化,對生產質量狀況進行了解,可根據工作量及各崗位不同需求,科學、合理配置職工,減少冗余環節,體現了現代管理理念。標準化操作規程將質量管理前移,為患者提供質量合格的藥品。并通過標準化操作規程,可有效地處理異常波動,實現藥品穩定性,再次實現對藥品質量的有效控制。同時衛健委、藥品監管部門、檢驗相關部門在做好藥品生產過程質量風險控制的同時,需要加強合作,嚴格生產過程的標準化操作規程,從而提高藥品質量。
藥品的功效緊緊關系著人們的健康與生命安全,也決定了藥品生產過程中質量管理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藥品生產企業需要建立基于全程質量控制理念的藥品生產標準化體系,消除可能存在的質量風險隱患,貫徹落實“四個最嚴”的要求,做好藥品的全生命周期質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