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珍 孔 燦
(山東省濟寧市中醫院 山東 濟寧 272000)
心肌梗死是常見、多發疾病,此疾病具備病死率高的特點,據臨床有關資料證實,近些年因心肌梗死就診于本院病人發生率呈逐年增高趨勢[1]。心肌梗死疾病十分特殊,為進展性疾病,隨著疾病的進展,會出現各種并發癥,最為常見的并發癥為心力衰竭[2]。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在臨床治療中以對癥治療為主,但為了提升治療效果,則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通常情況下,臨床常用護理方案為傳統常規護理,但我科室為了提高護理質量,則采用循證護理干預,為了調研與分析,上述兩種護理方案實施效果,于2019.01至2020.12月期間因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就診于本院的88例病人進行調研,具體實施情況如下。
1.1基本資料選擇2019.01至2020.12月期間因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就診于本院的88例病人進行調研,將其分為2組,均分得44例。對比組:性別為男性、女性者,分別為21例與23例,年齡在41歲至60歲之間,平均為50.11歲。研究組:性別為男性、女性者,分別為22例與22例,年齡在42歲至61歲之間,平均為50.12歲。兩組病人一般資料經對比結果證實,并無差異,P值>0.05。
本次調研入選標準:(1)經檢查結果證實,均屬于心肌梗死診斷結果,同時并發心力衰竭;(2)病人無認知類疾病,能夠正常溝通;(3)病人無行為類疾病,具備行為能力;(4)病人除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疾病外,無其他疾病;(5)病人自愿參與本次調研,并簽署《知情書》。
本次調研排除標準:(1)經檢查結果證實,不屬于心肌梗死診斷結果,或是未并發心力衰竭;(2)病人患有認知類疾病,不能夠正常溝通;(3)病人患有無行為類疾病,不具備行為能力;(4)病人除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疾病外,患有其他疾病;(5)病人不愿參與本次調研,并拒絕簽署《知情書》。
1.2方式
對比組:采用常規管理模式,具體如下,(1)病人入院接受治療的24小時內,要求病人絕對臥床休息;(2)根據病人實際情況,安排病人后續運動,以下床活動為主;(3)疾病觀察:觀察病人實際情況,以心率變化、血壓變化監測為主,同時協助病人翻身,滿足病人生活需求;(4)環境干預:根據病人實際情況,保證病房的安靜、肅靜,保證病人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5)吸氧干預:入院后每分鐘以持續性方式給予病人3-4升的吸氧,還應根據病人實際情況,調整至每分鐘1-2升的低流量修養,病人病情平穩以后,立刻停止修養;(5)同時叮囑病人食用容易消化、高維生素、高蛋白質、低脂肪的食物。
研究組:則采用循證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組建護理小組:小組成員為在我科室工作年齡超過三年以上的護理人員;(2)循證施護:根據我科室實際情況,尋找在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病人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并以翻閱資料、討論、查找解決方式的形式找到答案,同時制定解決方案。通過分析與統計發現,在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病人護理中,存有以下問題:①疾病變化快,在用力或排便情況下均會誘發心力衰竭;②睡眠質量不佳;③負性情緒反應過重;④生活不便;⑤生活習慣不好。(3)根據護理問題施護,根據病人的實際護理問題制定實施干預方案:①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疾病十分特殊,在治療期間具備變化快速的特點,而且會表現出心區疼痛的情況,當病人出現激動、用力排便等情況,均會誘發與引起心力衰竭,給病人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為此要根據病人實際情況幫助病人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告知病人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等食物,保證大便順暢。②睡眠干預:治療中為病人講述如何促進睡眠,為病人提供良好的休息環境,睡覺告知病人要使用溫水泡腳,并告知病人睡覺前不要吃的過飽,也不要進行劇烈運動,而且不要飲食咖啡、濃茶以及刺激性飲料。③心理干預:大多數病人都存在焦慮、抑郁的負性情緒反應,當病人長時間處于負性情緒反應下,會加重病情癥狀,同時會影響到病人生活質量、心理健康,為此護理人員要主動與病人溝通,同時對病人實施負性情緒反應評估,幫助病人紓解心結,樹立治療的自信心,同時要安撫病人,降低病人發生抵觸情緒,同時詢問病人病人家庭情況、經濟狀況,并告知病人家屬要多鼓勵病人,從精神上理解與支持病人。④生活干預:術后叮囑病人絕對臥床休息,同時協助病人進行翻身,再對病人進行口腔護理、排便指導、洗漱干預,降低病人不必要的活動,同時指導病人改變體位,適當的活動四肢,避免病人發生肺部感染、壓瘡等并發癥。⑤科學飲食干預:疾病發生12小時內,護理人員要根據病人實際情況,合理、科學的安排病人飲食,并告知病人多食用營養豐富、清淡的流質食物,待到病人疾病穩定后,要指導病人飲食半流質食物,同時根據病人恢復情況,逐步引導病人過渡至正常食物,避免病人過渡食用食物,同時告知病人多食用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食物,滿足病人身體需求。⑥體位護理:疾病發生后,病人會發生呼吸困難癥狀,為此要協助病人選擇半臥位,同時檢查病人呼吸道是否存在分泌物堵塞情況,按時按需的清理,如果病人仍然存在呼吸不通暢的情況,要按需進行吸氧。⑦康復鍛煉:病人疾病好轉后,護理人員要根據病人實際情況制定康復訓練方案,首先指導病人借助床上吊環實施上肢運動訓練,在指導、協助病人下床行走,根據病人實際情況,協助病人站立10分至15分鐘,每天站立1次至2次,訓練強度、時間要根據病人實際情況增加或減少,在訓練結束后,按摩病人身體、肢體,加速病人身體血液循環。
1.3指標觀察和評價
分析護理結果。(1)生活質量:采用評分方式進行,總得分值越高證明病人生活質量越高。(2)護理滿意評分結果:采用評分方式進行分析與統計,此評分問卷為我院自設問卷,總得分值為百分,共計10道題目,每道題目記錄十分。(3)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為栓塞、心包炎。(4)住院時間。(5)恢復時間。(6)BNP水平:從護理前、護理后2個方面進行對照。
1.4統計學方式

2.1生活質量評分結果對照
對比組:生活質量評分結果為81.12±7.01分;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結果為91.03±7.02分,相對比對比組生活質量較低、反之較高(P<0.05)。
2.2護理滿意評分結果對照
對比組:護理滿意評分結果為72.01±0.13分;研究組:護理滿意評分結果為90.12±0.93分,相比之下對比組護理滿意評分結果較低、反之較高(P<0.05)。
2.3并發癥發生率
對比組:44例參與本次調研,有10例病人發生了并發癥,其中發生栓塞例數為3例、發生心包炎例數為6例,構成比為10/44(22.73%);研究組:44例參與本次調研,有2例病人發生了并發癥,其中發生栓塞例數為1例、發生心包炎例數為1例,構成比為2/44(4.55%),對比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0/44(22.73%)、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44(4.55%),對比組并發癥發生與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對照,前者較高、后者較低,兩組對照差異明顯,(P值<0.05)。
2.4住院時間對照
對比組:病人住院時間為15.22±1.91天;研究組:病人住院時間為9.21±1.29天,對比組住院時間與研究組住院時間相比,對比組住院時間較長、研究組住院時間較短,對比組住院時間與研究組相比,前者較長、后者較短,兩組差異明顯,(P值<0.05)。
2.5恢復時間對照
對比組:恢復時間為9.78±1.33天;研究組:恢復時間為6.41±1.25天,對比組恢復時間與研究組恢復時間對照,前者較高、后者較低,兩組差異明顯,(P值<0.05)。
2.6BNP水平對照
2.6.1護理前BNP水平對照
護理前,對比組:BNP水平為356.15±65.15pg/mL;研究組:BNP水平為356.18±65.18pg/mL,護理前對比組與研究組BNP水平對照,并無明顯差異,(P值>0.05)。
2.6.2護理后BNP水平對照
護理后,對比組:BNP水平為249.41±63.31pg/mL;研究組:BNP水平為165.49±62.59pg/mL,護理后對比組BNP水平、研究組BNP水平均有所降低,與護理前相比,差異明顯(P值<0.05);護理后對比組、研究組BNP水平均有所改善,但對比組BNP水平明顯高于研究組,兩組差異明顯(P值<0.05)。
心肌梗死是因冠狀動脈持續性、急性的缺血、缺氧而誘發與引起的心肌壞死,此疾病主要表現為劇烈、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病人稍作休息、服用硝酸酯類藥物不能夠緩解,經檢查結果證實,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心電圖變化,同時可并發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情況,心肌梗死會危機到病人生命安全。
心肌梗死在臨床治療中,實屬常見、多發疾病,具備死亡率高、并發癥多的特點,此疾病和病人飲食習慣、情緒習慣,心腦血管慢性病有很大關系。心肌梗死常見并發癥中,以心力衰竭為常見,一旦發生會加速死亡,為此要在對癥治療基礎上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3-4]。在以往護理過程中,通常會采用傳統、常規護理模式,這種護理方案雖然有效,但實施結果并不理想。但為了給予病人最佳的護理干預,故而采用循證護理。循證護理屬于新型護理模式,這種護理方案在實施期間會根據病人實際情況制定護理方案,在通過分析問題,不斷更新、完善護理方案,故而可提高護理質量,進而提高病人搶救效率,為保證病人生命安全打下基礎。
本文證實:(1)護理后對比組BNP水平、研究組BNP水平均有所降低,與護理前相比,差異明顯(P值<0.05);護理后對比組、研究組BNP水平均有所改善,但對比組BNP水平明顯高于研究組,兩組差異明顯(P值<0.05),此結果說明研究組所采用的護理質量更為理想,可降低病人BNP水平,提高救治效果。(2)相比之下對比組護理滿意評分結果較低、反之較高(P<0.05),此結果說明研究組所采用的護理方案更為理想,可拉近與病人之間的距離,提高病人護理滿意程度。
綜上所述,在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病人護理中,循證護理應作為首選,此方案能夠提高護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