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華
(谷城縣廟灘中心醫院 湖北 襄陽 441721)
引言
由于孕婦知識文化水平的差異,部分孕婦在懷孕期間對妊娠相關的知識較為缺乏,懷孕時缺少必要的保健措施和產前檢查,因此,在懷孕期間,許多孕婦都出現了妊娠期貧血、糖尿病以及高血壓等并發癥。孕婦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和運動不合理,可導致孕期體質量急速上升,進而導致胎兒出生時體質量過大。上述情況均有可能使得孕婦在分娩時發生危險的風險性增加,進而導致新生兒病死率和患病率提高,嚴重者還可能危及母體生命安全。因此,對孕婦開展孕期健康知識教育十分必要。鑒于此,本研究對86例孕婦進行分組研究,探討孕期健康教育在婦產科門診護理中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將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6例產婦作為本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和研究組(孕期健康教育)各為43例。對照組年齡范圍22~38歲,平均年齡為(27.24±2.46)歲。孕周26~36周,平均(32.19±3.49)周。研究組年齡范圍23~38歲,平均年齡為(27.39±2.81)歲。孕周26~36周,平均(32.47±3.51)周。兩組婦產科產婦的資料對比,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孕期健康教育,具體內容如下:
接受嚴格孕期群組化健康教育課程指導。按照產檢日期相近的標準,將孕婦分為10組,每組8~12人,建立聊天群。18~40周檢查7次,檢查后給予健康指導,每次2小時。主講人是經過統一培訓的主管護士或助產士和產科醫生,指導內容分為自我保健、健康指導和社會支持三部分。①切實落實基礎護理,提高護理技能。護理人員結合科室特點,為產婦就醫營造干凈溫馨的環境。加強早晚護理,落實護士長負責制度,護士長參與指導基礎護理,每日深入病房督促指導。運用文明語言,定期對全體護士進行禮儀培訓和專業技能操作培訓,確保母嬰安全,取信于產婦和家屬。②心理護理。做好分娩前期產婦觀察,護士及時詢問產婦癥狀感受,定期問診病房,與產婦及家屬保持良好的溝通,以溫和的態度對待產婦及其家屬。鼓勵家屬幫助產婦調整心理狀態,以有效預防產后抑郁癥。③健康教育:醫護人員在入院初期積極與產婦及其家屬溝通,從生理和心理2個方面提高其對分娩的認識。同時,向產婦講解妊娠過程和產后相關護理知識,介紹產后新生兒護理方法,促使產婦做好心理準備。④分娩過程護理。在分娩過程中,子宮收縮加劇,疼痛明顯,產婦對分娩的恐懼感增加。可為產婦提供專業化、人性化的護理服務,利用導樂分娩幫助產婦樹立良好的心態,增強自信,引導產婦進行有節奏的深呼吸,通過按摩腰骶痛點或按摩子宮,達到放松肌肉的效果,讓產婦在舒適、無痛、安全的狀態下順利分娩。在分娩過程中,護士要時刻關注生命體征和胎心率,及時處理異常情況。⑤產后護理。產后指導產婦做好清潔衛生工作,指導產婦產后早期母乳喂養、乳房護理技能,講解新生兒護理技巧,鼓勵產婦保持積極態度,出院時對產婦進行出院指導,宣教出院時注意事項,囑患者如有不適及時就診,定期開展電話隨訪,給予心理疏導等。
①護理風險因素,包括:護理技術不足、生產知識認知不足、新生兒護理知識落后、藥物應用風險。分數越高,表示護理風險越大。②護理滿意度評分,包括:護理服務質量、醫院設施環境、護理態度評分。分數越高,表示孕產婦滿意度越高。③自然分娩率和母乳喂養成功率。④產婦的產程時間、住院時間和新生兒健康狀況評分。

研究組護理風險評分結果如下:護理技術不足(1.21±0.32)分、生產知識認知不足(1.41±0.31)分、新生兒護理知識落后(1.77±0.17)分、藥物應用風險(0.93±0.01)分。對照組護理風險評分結果如下:護理技術不足(3.16±0.12)分、生產知識認知不足(3.02±0.37)分、新生兒護理知識落后(3.37±0.19)分、藥物應用風險(2.48±0.31)分。兩組產婦護理技術不足比較的統計結果為t=37.4151,P=0.0000;生產知識認知不足比較的統計結果為t=21.8716,P=0.0000;新生兒護理知識落后比較的統計結果為t=41.1526,P=0.0000;藥物應用風險比較的統計結果為t=32.7701,P=0.0000。兩組產婦護理風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護理服務質量評分為(92.52±3.41)分、醫院設施環境評分為(93.49±3.51)分、護理態度評分為(92.11±4.23)分、總體滿意度評分為(90.34±5.33)分。對照組護理服務質量評分為(82.10±3.99)分、醫院設施環境評分為(82.39±5.46)分、護理態度評分為(85.39±2.11)分、總體滿意度評分為(84.39±4.23)分。兩組產婦護理服務質量評分、醫院設施環境評分、護理態度評分、總體滿意度評分的統計學比較結果分別為t=13.0183,P=0.0000;t=11.2137,P=0.0000;t=9.3220,P=0.0000;t=5.7339,P=0.000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25例自然分娩,18例剖宮產,對照組自然分娩率58.14%。其中,28例成功進行母乳喂養,對照組母乳喂養成功率65.12%。研究組:35例自然分娩,8例剖宮產,研究組自然分娩率81.40%。其中,37例成功進行母乳喂養,研究組母乳喂養成功率86.05%。兩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和母乳喂養成功率相比,統計結果分別為χ2=5.5128,P=0.0188;χ2=5.1033,P=0.0238。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產婦的住院時間(5.25±1.21)d、新生兒健康狀況評分(7.62±0.32)分、產程時間(10.12±0.45)h。對照組:產婦的住院時間(7.47±0.22)d、新生兒健康狀況評分(6.02±0.31)分、產程時間(12.51±1.62)h。研究組產婦的產程時間、住院時間和新生兒健康狀況評分優于對照組,其統計學結果分別為t=11.8369,P=0.0000;t=23.5490,P=0.0000;t=9.3213,P=0.0000。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孕期健康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具有較為顯著的差別,孕期健康教育是專為孕產婦開展的特定性教育,各地區之間總體建設發展、經濟發展水平、知識教育水平、醫院級別的差異等因素都會對孕期健康教育造成一定的影響。不乏存在的是,有大部分人對孕期健康教育持以輕視甚至是拒絕的態度,即便接受了健康教育,也只是流于形式的應付了事。要想提高母嬰保健工作的成效,保證孕期健康教育的全面開展,僅僅依靠發展水平高的地區是遠遠不夠的,需將深入到教育、深入到公眾,提高孕期健康教育的影響力與認可度,充分發揮孕期健康的實質性作用。在分娩的過程中,產婦的心理和生理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產科心理護理非常重要[5-6]。如果在不良情緒刺激下,抑制子宮收縮,出現子宮收縮乏力,會延長產程。可見,產婦的心理護理非常重要。通過產婦的心理護理,可調動產婦積極的自我保健和保健能力,使其早日康復,提高健康水平[7-8]。另外,注重為產婦提供健康知識教育,可滿足其健康知識需求,提高孕產婦自我護理能力,降低產科并發癥發生率[9-10]。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法制的不斷完善,產婦及其家屬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不斷提高,給產科高風險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11-12]。只有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制度,才能減少和規避潛在的護理風險,更好維護護患關系,減少糾紛首先,需從健康教育入手,給產婦普及有關的產前檢查、優生優育等知識內容,保障產婦能夠多方面、多方位掌握孕期相關特征,分析產婦可能有的異常問題,為其做好心理鋪墊,引導其可開展自我保健和監護胎兒。其次,衛生指導。使用一般會運用多媒體教學、角色扮演、漫畫教學、游戲互動等方式,為產婦與家屬傳遞相關內容。如產后母乳喂養、分娩配合、營養知識以及自我監護等[15-16]。再次,飲食護理。一旦產婦有營養不良問題,產婦出現妊高征、早產和并發癥等,會使得產婦出現宮縮乏力、產后出血和母乳分泌量不足等相關問題。針對圍生兒的腦力發育、智力發育等均有不良影響,使得圍生兒出現死亡的風險明顯增加。需引導產婦可做到飲食均衡,保障營養補充適宜,保障胎兒可健康快速的發育,需保障少食多餐,不能暴飲暴食,避免有妊娠糖尿病、高血壓以及巨大兒等發生。最后,會陰管理:產后密切監測產婦傷口情況,每日進行沖洗、擦拭,整個過程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同時,每日按摩腹部,促進子宮的收縮,加速惡露的排出,觀察產后陰道流血情況,每日2次外陰沖洗,防止引起感染的發生。產后極易引起尿潴留的發生,指導產婦產后2h左右進行排尿,即使無尿以也要去排,可以用清水沖洗外陰,或者將水龍頭打開促進尿液排出。產婦住院3天后,身體恢復較好,新生兒各項指標較好,遵醫囑協助家屬辦理出院手續,向產婦發分健康教育宣傳手冊,以健康教育宣傳為主要內容,指導產婦出院回家后如何護理,并詳細講解在家中需要的注意事項,應注意飲食的衛生,應以清淡、易消化飲食為主,多進食新鮮的蔬菜,防止引起產后便秘,避免使用過咸、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盡量堅持母乳4~6個月,有任何不適及時到院檢查。
本研究結果也驗證了圍產期健康教育在婦產科應用價值的相關結果。在護理滿意度方面,護理人員提前多次對干預組孕婦進行健康教育指導。與對照組醫護人員的健康指導相比,更能得到孕婦的認可,讓她們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干預組孕婦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孕婦孕期開展健康知識教育,飲食指導可有效改善孕婦生活習慣,為孕婦提供營養均衡的餐食,減少孕婦肥胖情況與降低妊娠合并癥及其并發癥的發生;分娩技巧指導,可有效縮短產程,減少難產、助產及產后出血情況的發生,進而可顯著提高自然分娩率。有效保障母嬰安全,臨床極具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