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盼盼
(高唐縣中醫院 山東 聊城 252800)
糖尿病患者因其遺傳因素、高血壓因素、微血管病變等情況,相比于血糖正常的患者更容易發生心肌梗死[1];臨床案例中,糖尿病患者并發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極高的危險性[2],其產生原因在于患者的全身器官均被糖尿病所累,患者易發生冠狀動脈多支血管病變,且患者的病情變化非常快速,左心室會出現較大的損傷,造成較高的死亡率[3]。我國某研究數據表明,該類患者的發病率在逐年升高,對患者進行必要的護理干預十分重要,有利于減少患者死亡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4]。
此次研究從2018年3月開始,持續至2020年3月,于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選擇86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參與研究,按照雙盲法將參研對象劃組:43例干預組、43例常規組。表1內兩組數據經比對可得出,結果不具有差異性(P>0.05)。

表1 兩組一般資料
1.2.1基礎護理(常規組、干預組)
根據患者出現的臨床反應及癥狀給予吸氧、降血糖等相關措施,叮囑患者按照醫生要求服藥,做好每日房間整理工作、患者的口腔及身體護理,保證足夠的休息等。
1.2.2護理干預(干預組)
護理干預包括臨床病情監測、知識普及及疾病健康教育、心理引導護理、用藥護理與指導、生活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對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多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①在急性心肌梗死發作期需要對心電圖、心率、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進行持續監測,密切關注患者是否發生心源性休克、心衰的不良情況。②加強查房、巡視的力度,仔細觀察患者是否出現面色蒼白、濕冷、呼吸困難或其他異常情況,避免出現低血糖及心源性休克的不良反應。③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胰島素注射時,應定時監測血糖,及時發現應激反應帶來的血糖升高情況,同時還需要對患者的血氣進行分析,監測酮體、血鉀情況,避免發生不良事件。
(2)對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了解度進行分析,①根據患者的病情及文化程度采取適宜的教育方式,將基礎糖尿病及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特點、發病原因等知識進行普及,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了解。②將糖尿病患者自測血糖水平的方法及自測要點講解給患者,護理人員示范正確注射胰島素的手法,在患者進行胰島素注射時進行相關知道,保證患者完全掌握胰島素的注射。③建議患者常備信息卡,將自己的病情及所在醫院名稱、聯系電話等信息標注在信息卡上,防止外出時或突發意外,爭取可以獲得搶救,從而獲得最佳有效治療。
(3)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數年齡較大,需要進行相應的心理指導,從而輔助藥物治療,提高治療效果。醫護人員在于患者接觸時,應從言行舉止各個方面表現出對患者的關懷及照顧,為患者提供舒適、舒心的治療環境;心理狀態較差的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分析產生消極心理的具體原因及影響因素,并為患者提供心理指導,引導患者抒發情緒,減少不良情緒;告知家屬良好的心理狀態對病情穩定、恢復有很大的積極作用,可以減少恢復時間。
(4)在患者治療過程中增加用藥指導與護理,①一般會采用生理鹽水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輸液,生理鹽水中的鉀離子、氯離子可能會給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臟功能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增加心臟負擔,所以在生理鹽水類輸液用藥時,需要密切關注患者身體情況,必要時可以減慢輸液速度。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會采用溶栓治療,在此治療中需要注意觀察患者是否有出血的征兆,同時需要關注血壓的變化情況。③使用血管活性類藥物如多巴胺、硝普鈉類藥物使用時,需要根據患者反應調整輸液速度,避免患者血壓發生較大變化;還需要按照要求對患者的血壓進行嚴格監測。④在整個用藥治療期間,每日需要詢問患者是否出現黑便、血尿等現象,觀察患者的皮膚情況,在進行日常置尿管、翻身、口腔護理等日常護理時,需要動作輕柔、態度真誠關懷。
(5)對患者的生活習慣、飲食、運動等方面進行相關護理干預,提高治療效果。①將患者的飲食需求及病情綜合分析,制定患者病情及需求的食譜,合理飲食,減少高熱量、高糖高鹽、高油脂食物的攝入量,同時需要注意飲食對用藥的影響;②嚴格要求患者戒煙戒酒,并建議家屬進行必要的監督,告知其吸煙會使血糖水平升高,增加血管病變的風險,建議患者保證每日的睡眠時間,避免熬夜;③推薦患者進行一些低氧度運動,如太極、快慢走、瑜伽等,每日進行一些有氧運動,可以增強身體抵抗力及各個系統的免疫力。
(1)分對比兩組兩個時期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心肌梗死多維度評估表MIDAS評分;在護理干預前后分別對患者的血糖水平及MIDAS評分進行統計,采用心肌梗死多維度評估量表MIDAS(Myocardial Infarction Di mensional Assessment Scale)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量表中會對患者的飲食、情緒、依賴性、藥物不良反應、軀體、安全性六個方面評分,評分方式為1~5的Likert量表,總分越高,其生活質量越差。
(2)統計并對比組間患者的滿意評分、護理有效率;①采用百分制的調查表對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評分;②此研究中護理效果分為顯著有效、有效及無效三種標準;干預后,臨床病情改善顯著為顯著有效,病情有所改善為有效,病情無明顯好轉為無效。

在血糖水平及MIDAS評分兩方面,護理干預前兩組相對比,差異較小(p>0.05);而護理干預后常規組高于干預組,差異顯較大(p<0.05),見表2。

表2 分析組間干預前后血糖控制情況及MIDAS評分分)
在滿意評分及護理效果方面,干預組均高于常規組,且差異較大(p<0.05),見表3。

表3 分析組間護理干預前后患者的滿意度評分及護理效果
糖尿病患者治療周期較長,臨床無法徹底治愈,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后期可能會并發心肌梗死[5],且心肌梗死是糖尿病患者出現死亡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該類患者會出現心力衰竭、糖代謝紊亂或脂代謝異常等情況,同時伴隨著多個身體部位梗死現象[6]。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接受長期治療,患者的身心均會遭受較大的折磨,因此患者的心理狀態不好、生活質量明顯有所降低[7],病情也會因各種因素影響而有所加重或治療效果不理想[8]。相關研究者提出在該類患者的治療期間,給予患者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夠緩解不良心理狀態,提高患者生活質量[9],從而讓患者保持較好的狀態去接受治療,有利于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基礎護理僅針對畫呢的病情進行基礎護理,缺乏人性化、針對性,無法在醫生、護士、患者三者之間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10];而護理干預是根據臨床患者出現的問題而增加的護理,如心理指導、生活護理等,為患者提供較為全面的護理,不僅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護理,還對心理狀態、疾病的了解、生活方式等方面進行護理[11]。此次研究中,干預組接受護理干預后,血糖水平控制情況優于常規組,差異較大(p<0.05),且干預組患者的MIDAS評分低于常規組,常規組對基礎護理的滿意度低于干預組對護理干預的滿意度,組間差異較大(p<0.05);數據說明,護理干預能夠更好地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及其他臨床癥狀,能夠降低MIDAS評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及護理感受,從而對治療有較高的積極影響。干預護理中的疾病知識普及使患者對疾病有了更好的認知,減少了對疾病無知的恐懼、擔憂等不良心理,同時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消除其不良情緒,盡量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療時的。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效果較為理想,有利于穩定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質量水平及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