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霞
(聊城市莘縣古云鎮中心衛生院 山東 聊城 252429)
腦梗塞作為臨床常見缺血性腦血管病,該疾病在臨床發病率較高,常見疾病類型是腦血栓、腔隙性梗死[1]。腦梗死發病后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早期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搶救后,患者需留院觀察,部分患者在發病后,神經功能損傷,常見運動功能異常、語言功能障礙、吞咽功能受限等[2]。術后康復護理對患者機體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有效的護理模式,改善患者負面情緒,使患者生活質量提升。綜合護理的意義在于自心理、生理多個層面為患者提供系統化護理,讓患者在住院治療時感到舒適。本研究將我院納入的腦梗塞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分析不同護理方式對患者的影響。
研究時間:2020年5月--2021年7月;人數:60例;分組方法:隨機法數字法平均分組:性別:男34例、女26例。患者年齡:51-76歲,平均年齡(63.41±3.45)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p>0.05。
納入標準:患者均滿足腦梗塞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完整,同意治療方法及護理方案。
排除標準:將凝血功能障礙、認知障礙等無法配合護理的患者排除。
對照組:患者在本院接受常規治療及護理,包括溶栓治療、水電解質糾正治療、強心治療。在護理過程中,對患者進行跟蹤,為患者施以藥物治療,對患者病情變化進行記錄。向患者傳遞腦梗塞基本知識,穩定患者情緒,避免患者抗拒治療及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構建綜合護理方案。①認知干預:腦梗塞患者機體功能趨于穩定后,將認知作為基礎,傳遞疾病知識,讓患者認識到腦梗塞是一種可控性疾病。護理重點是自我管理,讓患者在院治療期間,注意飲食結構、用藥方法,避免患者隨意用藥及食用高脂肪、高糖等食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患者久坐、久臥,適當展開功能訓練。若患者病情相對危重,及時進行認知教育,避免患者存在巨大的錯誤認知。②心理護理:腦梗塞患者易發生偏癱或者語言功能障礙,患者發生悲觀及焦慮的情緒概率高。護理人員做好心理疏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患者病因,使用轉移注意力、情志導向方法,不違反醫院規定的情況下,滿足患者的護理要求。護理人員以朋友的身份關心患者,將患者不良情緒緩解。引導患者多讀書、多看報、少吃零食、多運動。在心理疏導后,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積極參與到早期康復治療中。③病情分析:觀察患者體征變化,包括血壓及心率等變化,一旦患者發生異常,應當及時向醫師報告,并及時對患者的異常情況處理。若患者身處梗塞急性期,應當取側臥位,及時將嘔吐物排出,避免對患者氣管產生影響。④肢體功能訓練:早期康復訓練對患者神經功能修復具有重要意義,指導患者上舉、外展、屈肘等活動方法,在訓練過程中,每個姿勢保持數秒,保持機體良好的控制力。自床邊對患者進行訓練,適當使用輔助器,每天鍛煉30min。④飲食管理:據腦梗塞患者發病原因,為患者施以飲食護理,患者保持清淡的飲食結構,食用低脂肪低鹽食品,家屬為患者熬制山楂銀耳湯,避免患者食用辛辣刺激性食品。患者每天堅持食用水果,保持身體營養平衡。
①觀察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患者發放滿意度調查表,患者在非常滿意及滿意、不滿意一項指標上打勾。②觀察患者生活質量(SF-36),調查內容包括軀體功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物質生活。每個項目為100分,分值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良好。③觀察患者負面情緒狀態,使用SAS及SDS焦慮抑郁自評量表進行調查,分值高代表患者負面情緒嚴重。
選擇統計學軟件spss22.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標準差表示,t值檢驗,計數資料概率%表示,卡方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滿意度(96.67%)高于對照組滿意度(73.33%),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觀察組患者軀體功能(61.54±4.55)分、精神健康(62.48±4.13)分、社會功能(63.41±5.87)分、物質生活(60.48±5.34)分;對照組患者軀體功能(53.13±4.54)分、精神健康(54.85±4.34)分、社會功能(54.74±4.31)分、物質生活(55.38±4.25)分,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比對照組高,p<0.05。
護理前,觀察組患者SAS(42.41±4.31)分、SDS(43.85±4.21)分;對照組患者SAS(42.12±4.25)分、SDS(43.74±4.32)分;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AS(36.41±4.25)分、SDS(36.12±4.13)分;對照組患者SAS(39.41±4.02)分、SDS(38.64±3.87)分,護理前,兩組患者SAS及SDS評分對比,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AS及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腦梗塞是腦卒中的一種類型,主要是患者腦組織供血異常,血管發生狹窄病變后,血液無法正常進入腦組織,導致患者局部軟化及壞死。腦梗塞也叫做缺血性腦卒中,該疾病周期較長,在護理工作中臨床發現,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已經高達15%以上,一旦發生并發癥,患者的生活質量遭受重大影響[3]。為患者采取綜合護理的意義在于,改善患者預后,從而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在過往的護理工作中,常規護理工作關注基礎性護理內容,針對患者病情采取藥物管理及健康教育,這種護理方式較為普遍,針對性不強。
綜合護理屬于一種系統性、規范化護理方法,護理工作內容范圍不斷拓展,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比如,在認知干預后,通過該護理方法,讓患者對疾病有深刻認識,掌握自身發病原因,認識到自身不良的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提升患者認知率及自我管理能力[4]。認知干預作為綜合護理的重要環節,關注對患者的綜合指導,從而使患者掌握疾病、認識到疾病治療方法及康復進程,避免患者情緒較為沮喪,無法參與到治療中,這對患者疾病治療整體效果會產生影響,對此,認知干預具有重要意義。心理護理是綜合護理重要內容,貫穿在護理工作的始終,患者在發病后中樞神經功能受損,導致患者心理狀態受到影響,尤其是患者發生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及語言功能障礙后,患者容易出現焦慮及抑郁等負面情緒,在負面情緒影響下,患者不愿參與到治療中,甚至抗拒護理人員的工作行為,若護理人員態度較為強硬,容易發生嚴重的護患糾紛[5]。對此,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音樂及溝通的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適當為患者講解康復知識,使患者認識到機體功能可控性,從而緩解不良的心理狀態。在臨床護理中,護理人員也要積極學習心理學知識,通過心理學知識對患者進行引導,提升患者疾病治療依從性。針對患者不同階段的病情變化,也要實施病情分析,分析患者在機體功能上的變化,評估患者處于疾病的階段,包括加重期、緩解期、康復期等,根據不同階段的病情狀態,為患者提供對應的護理操作。處于急性加重期的患者不宜運動,護理人員應當患者保持臥位,適當為患者翻身,避免患者壓力性損傷。針對康復期及緩解期患者,展開早期功能鍛煉具有重要意義。在康復訓練過程中,根據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的位置,選擇對應的鍛煉方法。比如,肢體功能鍛煉、語言鍛煉等,及時改善患者機體功能,加速患者神經功能恢復,避免患者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飲食護理也是綜合護理中的一部分,在患者治療階段,保持清淡的飲食及營養均衡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飲食護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營養狀態,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病情康復。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取綜合護理,在護理過程中,制定每個階段的護理目標,實施認知干預、心理護理、病情分析、肢體功能鍛煉、飲食護理,患者在護理后,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較高,明顯高于對照組常規護理患者。觀察組患者在護理后的生活質量改善,軀體功能有一定恢復、精神狀態尚可,生活質量分值均高于對照組。在兩組患者負面情緒狀態上,護理前,兩組患者情緒狀態均不佳,主要是此時處于疾病發病期,機體功能受到嚴重影響。經過護理后,患者的機體功能改善,情緒狀態得以緩解,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均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為患者施以綜合護理有利于促進患者康復進程,該護理方法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