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秀珍
(東營市第二人民醫院 山東 東營 257335)
近年來,隨著我國先進醫療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人口平均壽命持續增長,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加劇。周圍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尤其是各類心腦血管疾病在老年人口中的發病率增長更為明顯。介入治療,作為針對老年周圍血管疾病患者的有效治療方案,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在實際治療過程中,一些患者可能由于護理質量的影響,引發了各類不良反應的發生,延緩了手術進度,對手術預期治療效果不良影響,并極大地影響了患者預后情況。故需通過圍術期的優質護理,對上述情況進行改善[1-3]。綜上,為探討臨床中圍手術期常規護理與優質護理在老年周圍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手術治療中的不同影響,進行本次研究。
于2019年10月~2021年10月隨機入選東營市第二人民醫院,共58例擬擇期行介入治療的老年周圍血管疾病患者。
對照組,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齡62~71(66.58±7.44)歲;包括主髂動脈狹窄、閉塞(8例),股胴動脈狹窄、閉塞(9例),深靜脈血栓(12例)。試驗組,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齡63~74(68.53±7.61)歲;其中主髂動脈狹窄、閉塞(8例),股胴動脈狹窄、閉塞(10例),深靜脈血栓(11例)。
1.1.1納入標準:
患者年齡≥60歲;符合周圍血管疾病診斷標準;擬行介入治療。
1.1.2 排除標準:
存在全身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存在介入治療絕對禁忌癥的患者;碘劑過敏的患者;確診糖尿病的患者;嚴重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急性腎功能不全的患者。
1.2.1 分組
根據計算機隨機生成的數字隨機抽選20年10月前入院的29例患者設為對照組,20年10月后入院的29例患者設為試驗組。患者入選分組及臨床資料數據的收集由指定研究人員負責。所有患者均被告知并知悉研究內容,獲得家屬同意后自愿簽署《同意知情書》。根據國內外介入治療指南,并結合患者自身病情決定手術治療方案。
1.2.2 干預措施
對照組:介入治療術前給予患者基本的引導,輔助完善術前準備;術中實時監測患者基本生命體征,密切關注病情變化;術后予以常規護理。所有護理流程均嚴格遵循我院制定的護理實施標準。
試驗組:除對照組的圍術期常規護理外予以優質護理:(1)術前:開展病情相關,尤其介入治療相關的知識宣傳教育,評估患者心理狀況,疏導患者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情緒,促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在進行健康知識普及教育時,要求家屬進行陪同參與,配合進行手術說明,增進患者對手術方法及可能存在風險理解,其后由家屬配合醫護人員,對其進行心理引導,疏導患者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提升患者對治療及預后的信心。而在引導患者進行術前準備時,應根據患者手術方式選取適宜手術穿刺區域進行備皮消毒、導尿管內置,清腸、灌腸等術前準備,并于術前予以患者血小板抗凝治療,以期提升手術效果[4-6]。(2)術中:因患者在手術過程中采用局部麻醉,術中意識處于清醒狀態,除使用專業設備(心電監護、有創動脈血壓監測儀)持續監測患者基本生命體征變化外,同時就術中體感進行詳細詢問、記錄,結合生命體征變化進一步明確患者綜合生理變化情況。若患者體感及基本生命體征出現異常改變,應立即采取相應處理措施進行治療。術中及時與患者交流溝通并進行安撫,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避免疼痛或不良情緒誘發應激反應[7]。(3)術后:在術后12小時的高風險期內,每間隔30分鐘,監測并記錄患者的呼吸頻率、脈搏、血壓等基本生命體征,確保及時發現術后肺栓塞及造影劑不良反應并積極對癥處理,以保證術后護理的安全性。術后藥物治療期間,根據患者應用的藥物類型,對用藥穿刺點及全身性的出血情況進行監測,預防血管栓塞或嚴重出血等不良事件的發生。除上述護理措施外,還需加強對患者術后休養體位的調整,避免介入治療肢體受壓,或適當墊高肢體高度,促進靜脈血液回流,降低靜脈血栓形成風險,并對患者每日凝血指標進行監測,若凝血指標存在異常,則需要立即聯系主治醫師,實施抗凝或促凝治療,進一步提升患者術后安全性[8-9]。
收集所有入選患者的性別、年齡、病變類型;監測并記錄術中的不良反應,記錄患者對圍術期護理的滿意度及護理前后情緒質量、生活質量的評分變化。
使用我院制定的問卷評價表對護理滿意度進行同步測評。由患者及家屬共同打分,該評價表包含以下評分項:護理效果、護理實施情況、服務態度等。評價表共記20題,總分為80分。得分>60分為滿意,40~60分為基本滿意,<40分為不滿意。
生活質量評估采用SF-36量表對患者護理前后生理機能(PF)、生理職能(RP)、軀體疼痛(BP)、精力(VT)及情感職能(RE)各維度生活質量進行測評,各維度總分均為100,且得分越高,則表明患者該維度生活質量越高,取各組評分均數進行組間對比。
情緒質量評估采用HAMA量表及HAMD量表,是對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程度的評測,分別計14題和17題,每題0~4分,兩表得分均與患者焦慮、抑郁的程度呈正比。

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經組間比較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
相較對照組,試驗組患者術中各類不良反應發生率均明顯減低(P<0.05),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術中不良反應對比(n,%)
試驗組護理滿意度評價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護理滿意度評價對比(n,%)
護理前,各維度生活質量評分兩兩對比結果無明顯差異(P>0.05);經護理后,兩組各維度生活質量均有明顯改善,但試驗組改善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護理前,焦慮、抑郁評分組間對比結果無明顯差異(P>0.05);經護理后,兩組情緒質量均有改善,但試驗組焦慮、抑郁評分改善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情緒質量評分對比
在當前國內外周圍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療方案中,介入手術治療已經成為一項主要治療的方案。與外科手術相較,其微創入路損傷小,治療效果佳,因此在臨床對周圍血管疾病的診療中得到廣泛應用。近年來介入治療在老年周圍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中逐漸替代外科大手術治療,實現手術微創化。周圍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通常基礎疾病較多;其突發性使患者在發病后產生較為嚴重的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導致患者術中、術后均存在介入手術安全隱患,從而影響介入手術的實施質量、效果及預后情況,故需通過合理護理措施可降低手術風險[10]。
本次研究結果發現:護理前,兩組間各維度生活質量、焦慮、抑郁評分對比結果無明顯差異(P>0.05);經護理后,兩組生活質量及情緒質量均有一定改善,但試驗組各維度生活質量評分及焦慮、抑郁評分改善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中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相較對照組,試驗組護理后患者術中各類不良反應發生率均明顯較低(P<0.05)。考慮圍術期優質護理在介入治療中的優勢存在以下原因:(1)術前向患者及家屬進行介入治療的宣傳教育,使得患者對介入治療的必要性、方法、安全性及注意事項有了充分認知,以消除患者對介入手術的產生恐懼,焦慮、顧慮、緊張等情緒。進而降低術中相關應激反應產生的風險,保障了手術過程的順利完成;(2)術中熱情接待患者,做好溝通工作,減輕患者緊張心理。協助患者舒適臥位介入手術臺。為患者做好放射防護。對患者體感變化進行詢問,對患者精神狀態、意識、呼吸、心率、血壓、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的變化進行密切監測;傾聽患者的主訴,保持有效溝通,及時處理患者不適。提升患者術中安全感,預防應激反應發生;(3)術后監測患者意識、心率、血壓、呼吸、體溫等指標,關注預后治療藥物的不良反應,根據病情選擇體位調整、注意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滲血、出血等情況及遠端血液循環情況,指導臥床時間,注意靜脈補液囑其多飲水等一系列護理措施的開展,進而降低患者并發癥風險,確保介入手術效果可實現預期療效。
綜上,在圍手術期,予老年周圍血管疾病患者優質護理,可以有效降低在介入手術治療中不良反應及不良事件的發生,增強了治療效果,改善了預后質量,提升了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故極具臨床護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