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昭亮 朱文靜 佘崇文
(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人民醫院 山東 濱州 251900)
眩暈主要是由于空間位置障礙所造成的運動幻覺或錯覺,門診就診患者的常見主訴,病因復雜多樣,其診療流程與神經內科、耳鼻喉科、骨科、急診等多科室均有涉及[1-2]。眩暈以視物旋轉、搖擺、晃動不穩感等癥狀表現為主,多伴有植物神經癥狀,例如惡心、歐統計腹瀉等。反復眩暈發作,極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精神癥狀[3]。但由于疾病發作時無典型癥狀表現或對病因缺乏充分認識,極易導致臨床誤診出現偏差。隨著近年來現代醫學對眩暈的深入了解,相關科室之間緊密連接[4-5]。本研究為明確眩暈患者的臨床特點,從耳鼻喉科門診角度出發,可幫助各科室臨床醫生建立正確的診斷思維。
回顧性分析耳鼻喉科門診378例眩暈患者臨床資料,收取時間:2020年6月,截止時間:2021年6月。對其臨床特點進行分析。均收診為眩暈,無精神意識障礙、癡呆及聾啞者。
根據自制調查問卷,對所有納入患者的基本人口學數據、臨床癥狀表現。加重因素、生活習慣及情緒特點、病史概況、眩暈家族史以及其他檢查結果等,并對耳科純音測聽結果、聲導抗測聽結果和前庭功能檢查結果等臨床測試結果進行準確記錄。最后,根據患者個人病史和認耳科檢查結果進行準確診斷。其中,符合《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中的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診斷標準。
BPPV:頭部運動到某一特定位置后出現短暫眩暈情況;變位性眼震試驗結果顯示為特定眼震,且潛伏期在30s內,具有疲勞性。
梅尼埃病:反復發作眩暈,發作2次及以上,每次眩暈時間最短可持續20min,最長可持續12h;具有典型的聽力學改變特點,即患者發病前期表現為低頻聽力下降,后期表現為平坦波動性;伴有耳鳴癥狀或加重,伴有耳脹悶感,無其他因素引起眩暈。
探究數據,皆由SPSS23.0統計軟件解析,所因素邏輯回歸對外周性眩暈的診斷依據進行分析;雙側檢驗P<0.05存在統計意義。
378例眩暈患者中,男性115例,所占比率為30.42%,女性263例,所占比率為69.58%。發病年齡在15-80歲范圍中均有分布,均齡為(53.72±13.28)歲。<30歲共計19例,所占比率為5.03%;30-39歲共計34例,所占比率為8.99%;40-49歲共計53例,所占比率為14.02%;50-60歲共計136例,所占比率為35.98%;61-69歲共計87例,所占比率為23.02%;≥70歲共計49例,所占比率為12.96%。
378例眩暈患者中,眩暈感共計324例,所占比率為85.71%;惡心嘔吐共計285例,所占比率為75.39%;漂浮感共計81例,所占比率為21.43%;頭重腳輕共計175例,所占比率為46.29%;頭痛失眠共計115例,所占比率為30.42%;手腳麻木共計38例,所占比率為10.05%;失去意識共計20例,所占比率為5.29%。
378例眩暈患者中,嗜煙嗜酒共計154例,所占比率為40.74%;暈車共計120例,所占比率為31.75%;過度疲勞共計81例,所占比率為21.43%;精神壓力大共計48例,所占比率為12.69%;聲音刺激共計21例,所占比率為5.56%。
耳鼻喉科門診眩暈患者病因分類:外周性、中樞性及難以區分性眩暈。其中,以外周性眩暈最常見。外周性眩暈病因中,以位置性眩暈、梅尼埃病為患者發病主要誘因。見表1。

表1 病因及臨床特點分析
神經內科首診共計265例,所占比率為70.11%;耳鼻喉科首診共計63例,所占比率為16.67%;急診科首診共計42例,所占比率為6.19%;骨科首診共計8例,所占比率為2.11%。結果顯示,不同首診科室眩暈患者所表現的耳鼻喉科臨床特點分布有所不同,神經內科首診眩暈患者以體位變化相關、外周性眩暈等耳鼻喉科臨床特點為主;耳鼻喉科首診患者以體位變化相關、前庭功能下降、外周性眩暈等臨床特點為主;骨科首診患者以體位變化相關、外周性眩暈等耳鼻喉科臨床特點為主;急診科首診眩暈患者以體位變化相關、外周性眩暈等耳鼻喉科臨床特點為主。詳見表2。

表2 首診科室患者耳鼻喉科臨床特點分析[n(%)]
對眩暈患者年齡因素、性別因素、高血壓及糖尿病等因素進行控制后,較前庭功能下降及伴有體位改變的眩暈、聽力下降(OR=0.81,P>0.05)。對外周性眩暈的診斷影響無較大差異;較聽力及前庭功能下降的眩暈患者,伴有體位改變的眩暈患者被診斷為外周性眩暈的風險更高(OR=4.05,P<0.05)。
眩暈是因內耳迷路半規管壺腹嵴神經末梢、前庭神經及神經核、中樞神經入徑或大腦皮層投射區受到較強烈的病變刺激,且嚴重超出機體的代償功能,導致人體自身的空間定向和平衡功能障礙,繼而使患者出現運動性幻覺[6-8]。眩暈是臨床常見多發病,由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不同,對患者的肢體功能、生活能力及情感意志的影響也存在差異性[9]。眩暈的發病與患者年齡、病程等因素存在密切關聯[10-11]。
本研究中,從人口學特點分析,378例眩暈患者中,男性115例,所占比率為30.42%,女性263例,所占比率為69.58%。提示,女性眩暈發病率高于男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心理因素和就醫意愿因素的影響。相較于男性,女性心理波動更大,且情感體驗較豐富,就醫意愿更加強烈。年齡層次方面:<30歲為5.03%;30-39歲為8.99%;40-49歲為14.02%;50-60歲為35.98%;61-69歲為23.02%;≥70歲為12.96%。顯示,50-60歲年齡段是眩暈的發病高峰。究其原因:多數眩暈患者疾病發生與機體供血障礙、血管緊張素代謝紊亂、腦干前庭系統血管動力學改變和迷路積水等相關因素有關,隨著年齡增加,人們機體的代謝速率會呈現下降趨勢,血管斑塊和硬化的概率隨著增加,知識患者機體自我康復能力降低,是上述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12-13]。而61-69歲、≥70歲的患者發病率呈下降趨勢。究其原因:①由于老年人行動不便、經濟水平較差或其他原因導致其就醫意愿下降。②隨著年齡增加,人們的神經敏感性也會呈現下降趨勢;③反復出現眩暈使患者逐漸習慣。首診科室以神經內科為主,需神經內科和急診醫生首診,從而有效排除腦出血、頭部占位病變和腦梗死等危急重癥[14-15]。從病因分類分析,根據耳鼻喉科門診眩暈患者發病部位及原因,可將其劃分為外周性、中樞性及難以區分性眩暈三種病因類型。其中,外周性眩暈發病率較之中樞性眩暈更高。
本文結果顯示,在外周性眩暈病因中,以BPPV、梅尼埃病為患者發病主要誘因。提示,BPPV是引發眩暈的首要病因。BPPV是俗稱的“耳石癥”,在耳鼻喉科眩暈門診中屬于較常見的眩暈疾病。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大多認為是耳石碎片脫落至半規管內或嵴帽處而導致因頭位改變所致的眩暈發作[16-18]。根據其受累半規管類型可分為后半規管、外半規管、前半規管、多半規管等四類BPPV。本文結果顯示,神經內科首診為70.11%;耳鼻喉科首診為16.67%;急診科首診為6.19%;骨科首診為2.11%。可見,患者多于神經內科進行首診,經詳細的體格及輔助檢查,排除嚴重器質性病變后,將患者收治入院,會診后考慮為BPPV,經行手法復位治愈,此方案會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同時會造成較大的醫療資源。因此,加強醫院醫生對BPPV疾病的認識十分重要。此外,不同首診科室眩暈患者所表現的耳鼻喉科臨床特點分布有所不同。耳鼻喉科臨床表現方面,眩暈患者合并聽力下降、體位變化相關等臨床特點,是外周性眩暈患者常見的臨床表現。對外周性眩暈的診斷影響無較大差異;較聽力及前庭功能下降的眩暈患者,伴有體位改變的眩暈患者被診斷為外周性眩暈的風險更高(OR=4.05,P<0.05)。提示,體位改變相關性眩暈會使外周性眩暈的診斷率提示,雖然部分眩暈疾病合并聽力下降,但并不一定會出現聽覺和前庭覺損害,聽力下降用于診斷眩暈具有局限性。BPPV與體位相關的眩暈關聯密切,其在所有病因中占比最高,因此,可為臨床診斷外周性眩暈提供更大的貢獻[19-20]。提示,臨床發現伴體位變化引起的眩暈應考慮BPPV的可能性,并及時采取有效鑒別。
綜上,眩暈是多因素引起,且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多集中于50-60歲年齡段群體發作,BPPV在所有病因中占比最高,對伴有體位變化后引發眩暈者應考慮外周性眩暈的風險。但本研究是以耳鼻喉科門診患者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因此,病因分布特點與全科、神經內科及急診科等就診患者特點可能存在差異性。加之,部分科室采集病例資料較少,對此,值得增加樣本量、多中心的數據進行眩暈臨床特點的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