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陽 姜松林 張 霞 任希琳
(萊西市市立醫院 山東 青島 266600)
在臨床上,骨質疏松性(DBD)脊柱骨折屬于常見骨折類型,此類骨折多發于骨質微結構受損、原發性DBD骨量減少等患者中,以中老年人較為多發,是一種十分常見的DBD并發癥[1]。對于單節段DBD脊柱骨折而言,其發病后主要以脊柱活動受限、腰背疼痛為主要表現,且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存質量存在嚴重威脅[2]。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增多,近些年單節段DBD脊柱骨折發病人數呈不斷增多的趨勢[3]。在治療此類患者時,以往采取的微創術式主要為短節段內固定(SSPI),其優勢在于療效確切,操作簡便,但極易發生內固定物松動,所以整體療效并不理想[4]。而隨著微創術式的飛速發展,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TVBG)在治療此類骨折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其主要通過植骨對縫隙進行填補,極大的解決了SSPI的缺陷[5]。因此本文抽取60例患者,調取時間為2020.03~2021.03范圍,均確診為單節段DBD脊柱骨折,以隨機法進行對照分組,最終均分為2組研究,即探討了單節段DBD脊柱骨折采取SSPI聯合TVBG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做下述闡述報道:
抽取60例患者,調取時間為2020.03~2021.03范圍,均確診為單節段DBD脊柱骨折,以隨機法進行對照分組,最終均分為2組研究。對2組常規資料做出統計,其中對比組、分析組男女分別為18:12和17:13。而年齡區間值均為55-77歲之間,統計年齡均值,對比組、分析組分別為(68.6±3.2)歲、(67.8±4.2)歲。正式開展研究前需對2組對比統計前述資料,若對比P>0.05,則分組研究可行。所有對象均知情且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本研究滿足倫理委員要求。
入選及排除條件[6]:均滿足2017年《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治指南》中關于DBD的診斷條件;均確診為單節段DBD脊柱骨折,且經磁共振(MRI)X線片等確診;骨密度<-2.5;臨床資料完整;無手術或麻醉禁忌。排除凝血功能障礙;伴有骨髓炎;合并惡性腫瘤;無法配合隨訪;精神疾??;免疫系統疾病;手術或麻醉禁忌;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臨床資料不全。
采取SSPI治療對比組,行全麻處理,常規消毒鋪巾,取俯臥位,適當墊高肩髂部,將縱向切口作于腰椎后正中,對上下椎體關節圍繞骨折平面仔細觀察具體結構,對其有無缺損進行明確后,則采用連接棒、椎弓根釘等,將損傷椎體與正常椎體進行連接,然后復位,對復位情況在正側位下經C臂機X線透視,將不滿意部位切除后,實施橫連接或在突入部位利用L型捶打器加以改善。在此方案上采取TVBG治療分析組,該組的消毒鋪巾、手術體位、麻醉方式、連接棒、椎弓根釘置入方法、手術入路等均同上組。對椎弓根釘的方向和位置全程在C臂機X線下進行觀察和記錄,將椎弓根釘取出后,將粒狀人工骨經植骨漏斗、推入棒、植骨通道等置入后,對椎弓根經骨蠟彌合,最后將切口縫合。
對比組間手術指標(觀察記錄術中出血量、手術及住院等耗時)、并發癥率、JOA(評估頸椎功能,工具為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量表[7],分值為0~29分,分值越高越好。)及VAS(評估疼痛,分值為0~10分,以視覺模擬評分量表[8]為工具,疼痛輕者分值更低。)評分、椎體高度丟失量及Cobb’角等指標。

經統計2組對比術中出血量、手術及住院等耗時的結果差異較小(P>0.05)。如表1示。

表1 比較組間手術指標
與對比組比較顯示,分析組并發癥率指標的結果更優(P<0.05)。如表2示。

表2 比較組間并發癥指標[例(%)]
與對比組比較顯示,分析組術后半年JOA及VAS評分等指標的結果更優(P<0.05);但術前2組對比前述指標的差異較小(P>0.05)。如表3示。

表3 比較組間相關評分指標分)
與對比組比較顯示,分析組術后半年椎體高度丟失量及Cobb’角等指標的結果更優(P<0.05);但術前2組對比前述指標的差異較小(P>0.05)。如表4示。

表4 比較組間傷椎修復指標
目前在內固定術前提下創立的SSPI聯合TVBG方案在單節段DBD脊柱骨折中應用效果較好,二者可促使傷椎高度有效恢復,且可增強DBD椎體強度[9]。其中SSPI主要采取椎板鉤、椎弓根螺釘等,促使冠狀面和矢狀面達到整體平衡的效果,可有效固定骨折處,但因患者體內成骨細胞活性明顯小于破骨細胞活性,所以此種技術對患者實施固定后難以達到較好的機械穩定性[10]。而TCBG則是利用前柱支撐聯合后柱固定,操作中增加了植骨緩解,盡管操作較為繁瑣,但由于操作技術的日趨成熟和手術治療理念的發展,此種技術并不會增加術中出血量和手術耗時[11]。本文結果中,經統計2組對比術中出血量、手術及住院等耗時的結果差異較小(P>0.05)。該結果表明SSPI聯合TCBG治療患者后,操作相對簡便,對手術情況不存在影響,且不會增加機體受損程度。作為一種撐開復位手術,SSPI單用時效果欠佳,將其聯合TCBG則可促使上下終板受損部位的支撐獲得增加,可促使修骨取骨時間明顯縮短,可有效緩解疼痛,減少神經刺激,以改善椎體角度,促進骨折愈合,減少高度丟失量,進而對患者的腰椎功能發揮顯著的改善作用。本文顯示,與對比組比較顯示,分析組術后半年JOA及VAS評分、椎體高度丟失量及Cobb’角等指標的結果更優(P<0.05)。這表明兩種手術聯合可改善患者關節功能,可緩解疼痛,促進傷椎修復。同時TCBG實施時,其采用的人工骨是一種骨誘導材料,其作用在于可避免骨折處微小距離位移產生,可加速骨折愈合,可減少SSPI導致的空腔,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椎體穩定穩定性,從而預防內固定物松動或斷裂[12]。文中還顯示,與對比組比較顯示,分析組并發癥率指標的結果更優(P<0.05)??梢?,單節段DBD脊柱骨折采取SSPI聯合TVBG治療發揮著極大治療優勢和積極作用。
綜上,單節段DBD脊柱骨折采取SSPI聯合TVBG治療的效果確切,即可減少患者各種并發癥,可促進傷椎修復,并改善腰椎功能,利于患者病情康復,可進一步借鑒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