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靖志 王 琦 張燕燕
(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蘇州 215009)
本次研究的大鼠隨機選取30只,大鼠需要選擇健康清潔級8周齡左右,有動物質量合格證的Wistar大鼠,其中雌鼠15只,雄鼠15只,體質量180~260g。按隨機數字法將大鼠分為對照組(Control)10只、腸內普通營養組(EN)10只、腸內生態營養組(EIN)10只。
采用無菌手術的方式對大鼠進行胃造瘺模型的建設,這個手術一般在對大鼠進行2天適應性喂養后做,術后大鼠的居住環境要求溫度22°C~26°C、濕度40%~-70%,并且要通風、安靜、單獨飼養。手術結束后開始給予對照組大鼠喂養正規大鼠專用飼料,給腸內普通營養組、腸內生態營養組經胃造瘺管給予腸內營養液,在等氮等熱量情況下,給腸內普通營養組瑞素,給腸內生態營養組瑞能,大鼠喂養的能量需要維持在I037kJ/(kg·d)。注入量逐日遞增,第1天注入1/2,在第二天時需要將注入量調整為2/3,然后在第3-7天時大鼠的注入量為完整注入量,在對大鼠喂養一周后,將大鼠處死取出大鼠的末端回腸標本,進行檢測。
1.3.1病理學檢測
在常規光鏡下對大鼠的腸粘膜形態結構進行詳細的觀察,這個腸粘膜是經過HE化染色后小腸組織中的腸粘膜。腸粘膜形態結構的觀察方式是通過在每組研究大鼠的末端回腸標本上截取不連續性的5張切片,對于每張切片采取奇數的觀察順序,觀察每張切片上的20個絨毛,測量相關形態參數。
1.3.2腸黏膜lgA+、CD3+、CD4+、CD8+細胞檢測
免疫組在通過染色后的鏡下觀察,其棕黃色為陽性細胞,具有細胞質豐富、體積大特點。然后每張切片上需要選取5個方位的視野角,通過高倍鏡進行觀察,對每個視野的平均lgA+、CD3+、CD4+、CD8+細胞數量進行計算。
1.3.3腸內營養液和檢測試劑
在FreseniusKabi—華瑞公司購入腸內營養液,瑞能(Supportan)和瑞素(Fresubin)。每100ml瑞能添加0.625g精氨酸,促進瑞能每100ml蛋白質由5.85g增至6.475g,熱量由130kcal增至132.75keal。于Serotee公司購入小鼠抗大鼠CD3+、CD4+、CD8+抗體試劑,于Rockland公司購入山羊抗大鼠IgAot重鏈特異性抗體,于北京中杉生物技術公司購入SP系列試劑盒和相關二抗試劑。

參與研究的30只大鼠,實際有效實驗數量為27只,其中一只普通營養組大鼠于術后6h不明原因死亡;并且在實驗中有兩只大鼠出現術后胃造口脫出或者堵塞導致臨床實驗研究出現無效,這兩只大鼠分別為普通營養組和免疫營養組各占有1例。通過對比在手術結束后大鼠的皮毛的光澤程度、皮毛的顏色、毛發的密集程度以及毛發的清潔度等發現,免疫營養組大鼠各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在手術后大鼠出現腹瀉的情況,普通營養組和免疫營養組均明顯的高于對照組;本次研究的并發癥比較不存在差異性,究其原因是由于本次研究的大鼠樣本較少,導致在手術結束后大鼠的并發癥發生率較低。
對于大鼠手術后的小腸黏膜的形態進行觀察發現,在顯微鏡下大鼠的腸壁層次能夠清晰的展現出來,且在本次研究中的大鼠上皮組織均正常,沒有其他的癥狀。從腸黏膜絨毛高度、黏膜厚度、腺隱窩深度和絨毛表面積四個方面進行研究,將普通營養組、免疫營養組、對照組進行對比之后可以發現,普通營養組和免疫營養組數值要高一些,詳情請見表1。

表1 三組大鼠小腸黏膜形態參數比較
通過小腸黏膜中T淋巴細胞數量對比小腸黏膜中lgA+、CD3+、CD4+、CD8+細胞的數量(細胞數/高倍視野),發現免疫組化染色后,lgA+、CD3+、CD4+、CD8+細胞胞漿呈棕黃色,細胞核呈深藍色,陽性細胞在粘膜層里面。這樣結果可以看出,在陽性細胞數量對比上,對照組比兩組營養組少,免疫營養組則高于對照組和普通營養組(P<0.05),如表2。

表2 四組大鼠小腸黏膜中T淋巴細胞的數量細胞數量(個)
根據實驗結果表明,要想使大鼠腸道內粘膜屏障恢復,可以在EN液中添加能夠增強營養提升免疫力的營養物質,這樣可使腸道局部CD3+、CD4+、CD8+T以及lgA+等細胞的數量出現顯著的提升,增強機體免疫力。本次實驗中采用的瑞能腸內免疫營養劑,其中有數種免疫營養成分,因此該營養劑對于大鼠的腸道以及機體的免疫力提高具有較為顯著的效果。研究結果表明給術后大鼠給予的各種營養劑對小腸絨毛高度、粘膜厚度、腺隱窩深度以及絨毛表面積都比對照組要優秀。腸道內分泌物中免疫球蛋白是最為旺盛的,在免疫功能這塊發揮著重要作用。ω>3PUFA對于細胞膜的流動性、細胞膜信使傳遞和細胞膜上的受體功能具有較大的影響性,這主要是由于其對于細胞結構的改變,而這種改變能夠直接的降低炎性遞質性遞質前列腺素E2(PGE)的形成,并且對于降低IL-1和TNF等細胞因子的產生能夠較好的對機體細胞免疫功能抑制炎癥反應進行把控。中鏈三酰甘油(MCT)對于長鏈三酰甘油造成的肝脂肪堆積和膽汁淤積情況具有較好的改善性效果,因此能夠有效的降低肝網狀內皮系統的損害,減輕ω6脂肪酸衍生物血栓素的強烈收縮血管和促血小板聚集的作用。Kono等通過實驗發現在大鼠腸道的表達中MCT對于分泌型lgA+具有較好的提升性。創傷后大鼠在給予腸內免疫營養后對腸粘膜屏障功能進行了改善和提高,體內免疫細胞和免疫體液功能增強,能有效減少炎癥因子,促進術后恢復。
通過實驗證明,當我們的腸道長時間處于饑餓狀態,腸上皮就會出現菱縮,或者脫落現象。實驗中采用的對照組,組內大鼠均由普通大鼠飼料喂養,缺乏維持氮平衡和蛋白質合成的相應底物,會使大鼠出現腸道障礙。而普通腸內營養組和腸內生態營養組,在進行喂養時平衡了氮,并添加了腸內營養制劑,實驗結果是這兩組大鼠的小腸絨毛高度、黏膜厚度、腸腺隱窩深度、絨毛表面積優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腸內營養能夠有效減少應激反應對機體腸道粘膜的損傷。免疫營養組與普通營養組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腸道上皮營養可以通過腸內營養供給,無論何種營養都能保護腸上皮。實驗結果中可以看到,腸內營養的供給,尤其是腸內免疫營養供給,能夠提高腸道黏膜lgA+、CD3+、CD4+、CD8+細胞數量,隨之大鼠腸道粘膜免疫屏障重啟,大大提高了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