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集美
(安徽省宣城市寧國市南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安徽 宣城 242310)
前言:闌尾炎是一種臨床發病率較高的急癥疾病,該病的致病因素較為復雜,且多數患者人群均為青年群體,患者在發病后多可出現較為明顯的中腹部疼痛或臍周疼痛,而在病情發展過程中,多數患者則可伴有一定的右下腹疼痛、惡心、嘔吐、發熱、腹肌緊張等癥狀表現;若患者在病情發展期間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對癥治療干預,則可逐漸發展為壞疽性闌尾炎,病情嚴重者甚至可出現腹膜炎等并發癥表現,由此可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3]。因此,在明確闌尾炎患者的病情現狀后,盡早給予患者有效的手術治療干預是十分必要的。以往,臨床方面多主要采用傳統手術方法為闌尾炎患者開展手術治療干預,該治療術式在開展期間雖可有效清除闌尾病變組織,但依據過往臨床經驗可得知,該治療術式的手術創口相對較大,進而易導致患者于術后恢復階段出現創口愈合不良等并發癥表現,從而可對患者的預后康復質量及術后恢復效果均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4-5]。針對上述情況,依據闌尾炎患者的疾病特征,為其選用一種更為有效的手術治療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這一新型治療術式現已于闌尾炎治療中得到了有效應用,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治療干預效果[6]。為進一步驗證上述新型術式的臨床應用價值,本文主要對比分析了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與傳統手術治療闌尾炎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在于本院接受治療的闌尾炎患者中隨機抽取9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首例及末例研究對象的納入時間分別為2019年10月及2020年10月,之后采用隨機數字表分組法進行患者分組,組別分別為對照組(45例)及觀察組(45例)。觀察組中,男性及女性患者例數分別為31例及14例,年齡范圍為19~60歲,平均值為(41.17±4.16)歲,病程為4~60h,平均值為(35.14±4.77)h。對照組中,男性及女性患者例數分別為29例及16例,年齡范圍為21~64歲,平均值為(41.19±4.17)歲,病程為7~65h,平均值為(35.17±4.79)h。兩組的上述各項基線資料數據組間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
納入標準:(1)病情經臨床綜合診斷確診為單純性闌尾炎,且符合手術治療相關指征;(2)患者年齡大于18歲;(3)藥物治療無效,且病情反復發作者;(4)均自愿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且符合手術治療相關指征。
排除標準:(1)合并患有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或系統性功能障礙疾病的患者;(2)合并患有嚴重的精神障礙疾病;(3)合并存在手術治療相關禁忌癥。
觀察組給予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治療,具體手術流程如下:待各項術前準備均結束后,協助患者將體位調整為平臥位,并給予患者連續硬膜外麻醉處理,之后于右側腹部麥氏點位置處作一長約1.0~2.0cm的手術切口,待沿切口逐層分離表層皮膚及皮下組織后,對腹橫肌及腹內斜肌均進行鈍性分離處理,之后充分暴露闌尾組織及其周圍系膜,然后于闌尾根部位置處進行結扎及切除處理;當上述手術操作結束后,即可對闌尾殘端進行局部縫合及消毒處理,同時應用無菌敷料有效沾除腹腔內滲液及膿液,最后應用可吸收縫合線對手術創口進行逐層縫合處理。
對照組給予傳統手術治療,具體手術流程如下:待各項術前準備均結束后,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為患者開展手術麻醉處理;當麻醉起效后,即可于右側腹部麥氏點位置處作一長約6.0~8.0cm的手術切口,之后逐層分離表層皮膚及皮下組織,同時對腹內斜肌及腹橫肌進行鈍性分離處理;在明確闌尾組織位置后,應用鹽水紗墊將其與小腸隔開,并將其位置調整為充分暴露狀態,之后對其進行闌尾根部結扎處理,同時有效切除闌尾組織,然后對盲腸壁進行荷包縫合處理,待充分消毒闌尾尾端后,于盲腸內部包埋荷包,最后于手術部位處實施逐層縫合處理。
比較兩組接受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水平、手術治療相關指標及術后并發癥發生幾率。
臨床療效的具體評價標準如下:(1)痊愈:治療后,機體癥狀表現均已消失,各項病情相關檢查項目結果均恢復正常,且無并發癥表現;(2)顯效:治療后,機體癥狀表現均已消失,各項病情相關檢查項目結果均趨于正常,存在輕微并發癥表現;(3)有效:治療后,機體癥狀表現得到大幅改善,各項病情相關檢查項目結果均有所改善,存在明顯并發癥表現;(4)無效:治療后,機體癥狀表現及病情相關檢查項目結果均未發生改善,且存在嚴重并發癥表現。

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相對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水平對比[n(%)]
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手術時長、恢復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長均相對更短,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的手術治療相關指標對比
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相對更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闌尾主要是指位于機體盲腸及回腸之間的器官組織,其主要呈細長彎曲形態,且遠端呈閉合封鎖狀態;在機體盲腸組織出現梗阻表現后,可致使腸道內部出現大量積液,進而可導致腸內壓力水平顯著升高,由此可嚴重影響闌尾組織的正常血運,若此時闌尾組織并發黏膜受損表現,則可導致其出現炎性癥狀,從而引發闌尾炎相關病癥[7]。對于闌尾炎患者而言,患者在發病后多可出現較為明顯的轉移性腹部疼痛、反跳痛等機體癥狀表現,進而可對患者的健康水平產生嚴重威脅;及時有效的對癥治療干預是控制闌尾炎病情發展的關鍵所在[8]。手術治療是臨床方面較為常用的闌尾炎治療方法;以傳統闌尾炎治療術式而言,其在手術操作開展過程中可對患者機體造成較為明顯的治療創傷,進而易導致患者于術后階段并發較為嚴重的切口感染等并發癥表現,且術后康復時間相對較長,從而不利于患者的預后康復質量[9-10]。而在現代醫學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這一新型治療術式現已于臨床范圍內得到了有效應用,該術式在開展期間僅可于病灶部位處作一長約1~2cm的小型切口,且可保證切除完畢的闌尾組織自手術切口有效取出,進而可有效減少不必要的手術創傷,同時可顯著降低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加快術后康復速度,由此可顯著提升整體治療效果及安全性[11-13]。
為進一步驗證上述治療術式的臨床應用效果,本文于研究開展期間為觀察組闌尾炎患者開展了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治療,進而發現,與接受傳統手術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相對更高;由此證明,為闌尾炎患者開展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治療的手術效果更為突出,可有助于提升整體治療有效率。此外,與對照組患者相對比,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長、恢復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長等各項手術治療相關指標結果數值均更短;進而可得知,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治療闌尾炎患者可有助于改善術后康復效果,提升機體功能恢復速度,減少治療耗時。且與對照組患者相對比,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相對更低;從而表示,為闌尾炎患者于治療期間開展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治療可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表現,提升治療安全性。
總而言之,將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應用于闌尾炎治療中的手術干預效果更為突出,其與傳統手術治療方法相比,可得到更為顯著的治療有效率,并可有效縮短患者的術后康復時間,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幾率,具有一定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