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蓮
(揚州市江都中醫院/內科 江蘇 江都 2252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醫療服務和醫療水平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護理對于臨床療效的作用也備受重視。以往臨床上對于在醫院就診的患者主要采取常規護理管理方法,常規護理管理可以滿足患者的基本需求,但對于潛在的或發生可能性高的風險問題卻難以規避。風險管理法是針對臨床工作中已知存在的或是潛在的風險問題制定的護理管理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風險事件的發生,降低醫療風險的發生率,從而輔助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靜脈留置針是一種新型的輸液方式,對于連續輸液、間歇輸液患者均有很好的應用效果,可以避免反復穿刺損傷血管,減輕了患者的心理負擔[1-2]。雖然靜脈留置針有諸多優勢,但在臨床應用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影響了靜脈留置針的長時間使用。本次研究共選取的研究對象是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行靜脈留置針操作的60例患者,旨在進一步分析和研究風險管理法在靜脈留置針患者護理管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詳述如下。
將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接受靜脈留置針的患者60例作為主要研究對象,60例患者用隨機數字表法的原則分為兩組,分組時保持1:1的比例,對照組與觀察組中各有30例。觀察組:男女比例是17:13;年齡最小50歲,年齡最大95歲,經計算患者的平均年齡是(72.15±3.26)歲。對照組:男16例,所占比例是53.33%,女14例,所占比例是46.67%;年齡最小51歲,最大者94歲,經計算患者的平均年齡是(72.46±3.88)歲。運用統計學軟件對病患的基礎資料進行分析以評估兩組是否具備可比性,結果提示兩組在性別和平均年齡上對比均無顯著性差異,由此可見,兩組是能夠進行臨床對照研究的。
納入標準[3]:(1)研究中納入的所有患者均具備認知和理解能力,可與醫護人員正常溝通交流;(2)入組研究對象的血管條件較好,適合靜脈留置針;(3)年齡區間在40到95歲之間,且基礎資料完整;(4)向所有患者與陪同家屬介紹此次研究的目的以及具體的操作過程之后,患者和家屬均表示認可,同意參與研究。
排除標準[4]:(1)合并嚴重的心肺、肝腎功能障礙;(2)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3)合并嚴重高血壓;(4)合并器質性疾病。
對照組運用常規護理開展工作:在選擇穿刺部位、血管和留置針型號時,要充分考慮患者的血管情況、患者的病情以及患者的年齡等相關因素,綜合上述多種具體因素選擇最佳的穿刺方式。在穿刺時,要優先選擇粗大的、回流通暢的血管。穿刺結束后,使用膠帶將靠肝素帽和延長管的位置進行固定。護理人員向患者說明使用靜脈穿刺針和輸液過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項,同時,護理人員要加強對靜脈留置針患者的巡視頻次,叮囑患者要避免穿刺部位受壓迫。
觀察組在護理管理中實施風險管理法:首先,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由護士長制定統一的操作規范、細化操作流程,重點培訓如何選擇留置血管、如何妥善固定留置針、如何做留置后護理等。其次,制定靜脈留置針的風險評估方案。在使用靜脈留置針進行輸液之前,護理人員綜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分析患者在使用靜脈留置針進行輸液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以及容易出現的護理風險事件,綜合查閱的相關資料和既往工作經驗,總結風險發生的要素,并制定風險評估方案。最后,開展預防風險事件的護理措施。①預防針管脫落:留置針脫落主要是因為留置針的尾部較局部皮膚高,如果受到一點外力作用的影響,就有可能造成留置針的脫落。針對此種情況,護理人員在操作之后需要用敷貼將穿刺部位與針梗進行嚴密的覆蓋,同時,使用膠帶對延長管穿刺口進行有效的固定,還要將針柄固定好。在采用靜脈留置針為患者進行輸液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多進行巡查,加大巡查的力度和頻率,在巡查時并向患者說明輸液時的一些注意事項。②預防液體滲漏:造成液體滲漏主要是因為導管選擇不當、固定不牢固或進針角度不當等,對此,護理人員要根據每一位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患者的留置針型號,穿刺前,反復評估和確認患者的穿刺部位與穿刺血管是否是最適合的,確保選擇最佳的穿刺部位和穿刺血管。并且,做穿刺動作時速度要快、目標要精準,完成穿刺后立即固定針管。在患者使用靜脈留置針輸液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注意監測患者的留置針中是否會出現滲液的情況,如果發現有液體滲漏則第一時間予以針對性處理,并再次檢查靜脈留置針的放置情況。③預防靜脈炎:靜脈炎是靜脈留置針患者的常見并發癥,此項并發癥的發生與輸注藥物濃度和輸液時間等均有一定相關性。因此,護理人員不僅需要掌握穿刺技術,還需要了解關于藥物配伍之間的問題,明確藥物的配伍禁忌,重視用藥的一些注意事項,操作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穿刺時要做到動作輕柔,避免損傷靜脈壁,同時加強對患者的營養支持,提高機體免疫力。
觀察指標:(1)本組中出現的風險事件主要有以下三種:針管脫落、液體滲漏、靜脈炎,統計發生率并將計算結果進行組間對比(2)記錄靜脈針留置時間,并將兩組的時間指標進行組間比較。
評價標準:(1)使用滿意度問卷的方式評估患者的護理滿意度[5],問卷中共包括10項內容,如果患者在該項內容后打√則說明其對此項護理內容的態度是滿意的,統計最終的打√總數量,若為8~10個表示患者的總體態度是非常滿意,若為4~7個表示患者的總體態度是滿意,否則是不滿意。(2)采用SF-36量表[6]對護理后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系統的評估,選擇量表中的4個維度作為具體的評價指標,得分與評估結果之間呈正相關,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分析數據使用的軟件是SPSS25.0,符合正態分布的計數指標用卡方檢驗,計量指標表示為均數±標準差的形式,采取的檢驗方法是t,P<0.05表示差異顯著。
通過比較兩組的風險事件發生情況,觀察組的發生率是6.6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6.66%,見表1。

表1 風險事件發生率的組間比較分析[n(%)]
觀察組的滿意度是96.67%,與對照組的80.0%相比,有顯著性差異,見表2。

表2 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組間比較分析[n(%)]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各項評分均相對較高,并且組間相比,差異顯著,P值均為0.000<0.05,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分)
觀察組的留置時間更短,見表4。

表4 靜脈留置針的留置時間對比分析
靜脈留置針是臨床上較為常用的操作,能夠避免反復靜脈穿刺對血管的損傷,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同時也可以減輕患者的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在方便給藥的同時也強化了藥效,并且也可以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和工作壓力,具備諸多優勢。雖然使用靜脈留置針的給藥快,但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針管脫落、液體滲漏、靜脈炎等是常見的風險事件,風險事件的發生會影響輸液的順利進行,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對于靜脈留置針患者,臨床上需要加強對其進行護理管理,尤其是需要對其實施風險管理,以減輕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的不良影響,減輕患者的痛苦。本研究結果顯示,經實施風險管理法的靜脈留置針患者風險事件發生率更低,留置針的留置時間也相對較長,而且患者的滿意度高、生活質量好。風險管理法是對風險事件的預判和管理,先做到預防,若預防無效則立即予以針對性的管理,最大程度上保障靜脈留置針的操作安全和使用安全[7-8]。風險管理法的目的是要確定具有風險環境中制定針對性的預防性和干預性的措施,將對患者的傷害降到最小,此種管理方法的原則是要對可能導致較大損失的或發生可能性較大的風險事件進行優先處理,通過評估使用靜脈留置針的風險因素,提前進行預防,最大程度上保障輸液的安全性,強化靜脈輸液的安全管理力度。風險管理法的運用第一可以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讓護理人員對靜脈留置針的護理管理和操作有更豐富的經驗,并正確和及時處理靜脈留置針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各樣問題。第二,雖然護理風險并不能完全避免,但通過規范護理人員的操作方法、培養護理人員的管理意識,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和操作水平,依然可以避免較大一部分風險。第三,通過運用風險管理法,患者對于護理人員和醫院的信任感增強,不僅有利于維護醫院在社會上的良好形象,同時也可以增進護患與醫患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和諧、健康醫患關系的長遠發展。風險管理法是提前預知風險、有效規避風險的重要途徑,更有利于從整體上提高醫院的綜合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
綜上,將風險管理法運用在靜脈留置針護理中有積極意義,此種管理方法無論是對于延長留置針的使用時間、降低使用風險,還是獲得患者主觀認可,均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