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秋菊
(德州市立醫院/內五科 山東 德州 253000)
癌痛作為腫瘤病人病癥之一,其通常展現出延續性及其劇烈性的特性,對病人心態及其身體健康導致危害極其明顯,使病人身體疼痛體會提升,相匹配主要表現出胃口降低及其行動受到限制等狀況,使睡眠遭受明顯危害,對于此事積極主動進行癌痛護理干預具備明顯實際意義[1-2]。此次科學研究將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接診的30例癌痛病人數據隨機分組法分類;各自探討選用傳統護理+規范性疼痛護理方法及其基本護理方法進行病癥干預可行性分析,以完成癌痛病人合理預后。癌痛現狀我國每年新發癌癥病人約180萬,其中62%伴有疼痛的中晚期癌癥患者,這一比例高達80%,并且以中度、重度疼痛為主。癌性疼痛影響癌痛的折磨可以讓病人選擇輕生,因為對于遭受劇烈疼痛的癌癥病人來說,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常人無法想象的痛苦,這不是僅憑意志力可以忍受的。眼見病人在劇痛中,也成了其家屬、親友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癌癥疼痛對病人的影響主要有:生理機能下降,體力與耐力下降,惡心,食欲下降,睡眠不佳或失眠;焦慮,恐懼加劇,消遣,消遣限制、抑郁、憂郁、無法集中精力思考身體疼痛;社交活動減少,性功能和情緒降低;對自我喪失信心給家庭增加了精神壓力,增加了經濟負擔。減輕疼痛的常規治療分為三個等級:藥物+物理療法,神經阻滯療法(局部封閉注射)以及微創治療。如果僅用藥效果不佳或對藥物有依賴,可同時進行物理治療及神經阻滯等。若慢性頑固性疼痛仍無法改善,可選擇微創治療-影像學介入微創治療,確切的表述為“影像學及電生理學引導介入微創”。影像學和電生理學引導介入技術是一種治療慢性疼痛的新技術,它可參照靶區電生理學反應,在X線透視或CT引導下選擇性地行X線透視或CT導引下治療,阻斷疼痛信號的傳導或解除對神經的壓迫。
1.1一般資料:將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接診的30例癌痛病人數據隨機分組法分類;規范性疼痛護理組(15例):女5例,男10例;年紀36~85歲,均值為(63.12±2.13)歲;基本護理組(15例):女5例,男10例;年紀37~86歲,均值為(64.15±2.18)歲;(1)列入規范:晚期癌病癥得到診斷;病人溝通協調能力優良;(2)清楚規范:展現出精神類疾病狀況;展現出認知功能阻礙狀況;就2組癌痛病人性別、年紀對比,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對比性。
1.2方法:基本護理組:選用傳統護理方法進行病癥干預,關鍵根據病人疼痛水平,有效挑選藥品進行遵醫囑干預;規范性疼痛護理組:選用傳統護理+規范性疼痛護理方法進行病癥干預,在執行規范性疼痛評估期內,關鍵運用NRS評定量表進行疼痛水平評定工作,進行后分配技術專業護理人員進行相匹配癌痛護理,對護理人員積極主動進行規范性癌痛護理培訓工作,就癌痛評價方法,治療方案,止痛藥品特性及其副作用等保證可以充足把握。在執行癌痛評定期內,針對動態性、全方位、基本及其量化分析點評標準必須充足遵循,同病人積極主動進行溝通交流工作,就其疼痛病癥進行充足掌握,就疼痛緣故,疼痛種類,止痛實際效果及其疼痛發病頻次等進行相匹配并記錄。
1.3觀察指標值:觀察對比2組癌痛病人的NRS(數據疼痛分級評定量表)得分結果。
1.4分辨規范:針對2組癌痛病人疼痛水平進行NRS(數據疼痛分級評定量表)得分,得分區段為1分~10分,越高得分相匹配癌痛病人越比較嚴重痛感。
1.5統計學方法:針對2組癌痛病人護理結果根據統計學軟件SPSS22.0進行解決,計量資料(NRS得分)行t檢驗以x±s表明,P<0.05表明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規范性疼痛護理組NRS得分結果同基本護理組對比,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規范性疼痛護理組NRS得分小于基本護理組,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規范化疼痛評估
對于任何由內科學藥物或手術無法解決的疼痛,手術后無法減輕的疼痛,癌痛,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和頑固性神經痛,應優先選擇疼痛治療。經疼痛科專業系統治療,能達到九成止痛效果,而且疼痛復發率很低[3]。目前,我國對鎮痛治療的規范評價、診斷、藥物治療等方面均存在嚴重不足。醫護人員不理解疼痛醫療的現象也非常普遍,不少人對疼痛的理解仍停留在“疼痛只是一種癥狀”這一老觀念上。治療疼痛的方法,大多是止痛藥加上傳統的推拿、熱敷、針刺等方法,對慢性頑固性疼痛的“病根”治療,目前尚無有效的方法,使疼痛醫學治療頑固性慢性疼痛的獨到療效并未得到充分體現。一些癌癥患者在控制不住疼痛的情況下變得不耐煩,甚至放棄了根治癌癥的機會。癌癥療法本身可以控制疼痛,但是要用一定的時間來緩解疼痛[4-5]。近幾年,國際上又提出了治療疼痛的新概念,其主要目的是:持續有效地緩解疼痛;避免或減少止痛藥的副作用;減輕疼痛和治療給患者帶來的心理和精神負擔;最大化提高癌癥疼痛患者的生活質量。后期腫瘤患者的癥狀有的可通過藥物加以解決,但必須對患者進行更多細致的護理,這是患者出院護理的基礎,也是減輕患者各種不適和痛苦的重要方法。由此,通過對規范癌性疼痛的評估護理病人的疼痛得到了滿意的控制,病人對癌痛的護理滿意度顯著提高,護理工作內涵質量得到提高。
在臨床護理領域,疼痛是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后的第五個生命體征,癌痛主要是由于腫瘤壓迫,侵犯相關組織神經而產生的痛覺,為提高癌癥病人的生活質量,尋求有效的護理方法,眾望所歸。痛苦是每個外科病人都要面對的問題,病理生理學研究表明,急性疼痛對病人的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功能、免疫機制等多個方面都有不良影響。雖然對術后疼痛的發生機制及預防措施已有較深的認識并取得了較大進展,但仍有相當大比例的病人術后疼痛未得到有效緩解[6-7]。目前,由于傳統藥物及治療手段得不到正確處理,規范化護理在疼痛護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術后鎮痛質量較低。目前國內臨床疼痛管理尚處于空白階段,醫療資源的缺乏,限制了我國在這方面的應用,研究適合我國國情的疼痛管理已刻不容緩。傳統治療中,常使用止痛劑治療急性疼痛,但阿片類鎮痛藥的不良反應和藥物成癮使病人產生恐懼心理,不愿意服用[8]。經過對病人心理護理和健康知識的宣傳,可以使病人明白,少量服用鎮痛藥并不會產生成癮,鎮痛效果好,從而減輕病人的焦慮情緒,也就體現了規范化護理的作用。對疼痛進行評估是疼痛護理標準化的首要步驟,可為醫師制定止痛方案提供參考[9]。評價原則要求根據癌癥診斷標準來進行,常規評價屬于初步分級評價,而量化評價則是用數值評價量表來評估病人的疼痛程度,綜合評價包括病人疼痛部位,疼痛時間,疼痛性質,心率,血壓,注意力,壓力反應等。在此基礎上,動態監測24小時,繪制病人疼痛狀況變化曲線[10]。止痛藥物規范化護理應遵循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三階梯”原則,即第一梯隊為非阿片類鎮痛藥,第二級為弱阿片類鎮痛藥物,第三級以強阿片類鎮痛藥物為主。詳細記錄用藥情況,評估疼痛程度,為醫生調整治療方案提供重要參考依據,以供臨床醫師合理使用鎮痛藥物[11]。臨床實踐證明,心理護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對癌癥病人的疼痛有一定的緩解作用。精神護理通過一定的心理疏導方法,能夠分散病人疼痛注意力,使其保持良好情緒,忘記癌痛帶來的痛苦。總的來說,規范性疼痛評估方法合理應用,可使癌痛病人疼痛水平得到明顯減輕,最后完成癌痛病人合理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