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玉
(萊州市中醫醫院 山東 煙臺 261400)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退變、椎間不穩等因素導致椎動脈機械性或動力性受壓,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起猝倒、眩暈等癥狀的疾病,好發于中老年人,且以男性居多。西比靈聯合項七針是臨床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常用方法,但整體療效欠佳。中醫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于中醫“眩暈”、“痹證”、“頭痛”等范疇[1]。鎮肝息風湯組方中包含牛膝、代赭石、白芍等藥物,具有強筋健骨、平肝潛陽之功效。本研究旨在探討鎮肝息風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效果,現經過研究,作出下列報道。
1.1一般資料 共有76例研究對象來參與本次研究,且該76例研究對象均為本院所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選取時間范圍在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將其分為兩組,分組方法參考隨機數字表法,分對照組(38例)與觀察組(38例)。對照組患者選取年齡范圍均在45~66歲以內,平均(50.53±3.47)歲;25例男性,13例女性;病程在1~24個月以內,平均(10.25±3.64)個月。觀察組患者選取年齡范圍均在46~68歲以內,平均(50.85±3.23)歲;27例男性,11例女性;病程在2~24個月以內,平均(10.36±3.58)個月。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在統計學中進行計算與比較后可得出,P>0.05,表示數據不存在差異,在統計學中無研究價值,因此,在后續研究中,可正常進行兩組間數據的計算與比較。診斷標準:西醫參照《頸椎病的分型、診斷及非手術治療專家共識(2018)》[2]中的診斷標準;中醫參照《中醫對頸椎病診斷、治療的研究》[3]中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經比較與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符合者;②無原發性疾病者;③本研究經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等。排除標準:①耳源性及眼源性眩暈者;②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存在嚴重疾病者;③精神或心理異常者等。此次研究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口服西比靈(國藥準字H 10930003,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規格:5 mg/片)治療,10 mg/次,1次/d,并給予項七針療法治療,方法:協助患者取俯臥位,后選取其雙側天柱、風池、風府、完骨穴等穴位進行按揉,按揉時長為15 min,后行常規消毒,采用針灸針以針刺深度為0.8~1.2寸的針刺標準對上述穴位進行針刺,以直刺的手法對患者雙側天柱進行針刺,風池刺入方向為鼻尖方向,風府、完骨為斜向下刺入,得氣候手法換至平補平瀉法,患者自覺頸項部酸脹為宜,留針時間為30 min,1次/d。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另外給予觀察組患者內服鎮肝息風湯治療,該方劑組方由牛膝 20 g,代赭石、白芍、龍骨、玄參、牡蠣各15 g,鉤藤、天麻各10 g,丹參、川芎、葛根、甘草各5 g組成。以水煎至200 mL,此為1劑,患者應于早晚分2次服用,1劑/d。兩組1療程均為15 d,均以2個療程為其治療時間。
1.3觀察指標 ①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積分進行統計與比較,參照《淺議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4],內容包括:眩暈、頸肩痛、頭痛、惡心嘔吐,評分的評定視患者癥狀嚴重程度進行,無癥狀分值為0分;輕度、偶爾發生分值為2分;中度、時常發生分值為4分;重度、持續存在分值為6分,分數越高則癥狀越嚴重。②抽取兩組治療前后的空腹靜脈血5 mL,以1 000 r/min離心5 min,分離血漿置-20 ℃保存,采用全自動生化儀檢測高切及低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③對兩組治療前后的椎基底動脈內徑、收縮期血流量、舒張期血流量及椎動脈阻力指數進行檢測并比較,檢測方式均采用彩色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經過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進行比較后得出,兩組治療后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比均呈降低趨勢,且兩組間進行統計學比較后得出,觀察組較對照組均更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比較 經過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高切、低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水平進行比較后得出,兩組治療后的高切、低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水平較治療前比均呈降低趨勢,且兩組間進行統計學比較后得出,觀察組較對照組均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比較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椎動脈參數比較 與治療前比,兩組治療后的椎基底動脈內徑較治療前均變長,且兩組間進行統計學比較后得出,觀察組較對照組更長;收縮期血流量、舒張期血流量均增多,且兩組間進行統計學比較后得出,觀察組多于對照組;椎動脈阻力指數均呈降低趨勢,且兩組間進行統計學比較后得出,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椎動脈參數比較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一種多因素所致的頸椎退變性疾病,也是骨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臨床以眩暈、惡心、耳鳴、耳聾及視物模糊等為主要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西比靈聯合項七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雖然可以暫緩其臨床癥狀,但對血液流變學、椎動脈參數等指標的改善效果欠佳。
中醫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與肝腎虧虛、痰淤、氣血等密切相關,病之初期,多為風寒濕熱之邪乘虛而入,以邪實為主;反復發作或漸進發展,則氣血虧耗,肝腎虛損,筋骨失養,而痰淤諸邪未能去,為正虛邪戀之證。肝主筋,其病因病機涉及肝腎,故治療應從肝腎論治[5]。鎮肝息風湯方中牛膝、代赭石為君藥,具有補肝益腎,強健筋骨,降逆重鎮之功效;白芍、龍骨、牡蠣共為臣藥,具有養血柔肝、平肝息風、滋陰潛陽之功效;玄參、鉤藤、天麻、丹參、川芎、葛根均為佐藥,具有行氣安神、活血舒經、保肝止痙的功效;甘草為使藥,具有抗炎止痛、清熱解毒之功效,全方共奏鎮肝息風、活血止痛、安神養血、補肝益腎之功效。相關研究指出[6],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應用鎮肝息風湯治療可有效緩解其中醫證候,降低椎動脈循環阻力,增加椎動脈血流量,進而促進其椎體功能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椎動脈阻力指數較對照組均更低,椎基底動脈內徑長于對照組,收縮期血流量、舒張期血流量均多于對照組,與上述研究結果相符。全血黏度可用來反應機體血清黏度、血細胞比容、紅細胞變形性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細胞流變特性,全血黏度的測定可用來診治、預防多種疾病;血漿黏度多用來反應血液的流動性,其黏度越高,全血黏度就越高,機體微循環受阻,進而恢復效果越差;纖維蛋白原是由肝細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種糖蛋白,高纖維蛋白原是引發各種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牛膝中的懷牛膝能夠激活巨噬細胞系統對細菌的吞噬作用,促進炎性病變吸收,進而減輕炎性刺激與損傷;白芍中的芍藥苷可以直接作用或抑制副交感神經末梢釋放乙酰膽堿,且能夠抑制機體炎性因子分泌,促進機體血液循環[7]。相關研究指出[8],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應用鎮肝息風湯治療可明顯降低其血液黏度,改善頸椎局部微循環障礙,效果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高切、低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水平較對照組均更低,符合上述研究結果。
綜上,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應用鎮肝息風湯治療能夠有效減輕其臨床癥狀,改善血流速度,降低血液黏度和循環阻力,但本研究納入病例有限,還需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