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也是日本和平憲法實施75年。然而,今年以來,日本高層借各種外交場合不斷炒作所謂“中國威脅”。岸田文雄想通過幫助美國建立一個全球反華聯盟來與中國較量。在此特殊時刻,中國正告日本“勿引狼入室”。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也是日本和平憲法實施75年。然而,今年以來,日本高層借各種外交場合不斷炒作所謂“中國威脅”。在中方不斷強調“中日應增進了解、加強經貿往來以及共同為維護東亞及世界和平作出貢獻”的大背景下,日本一些以鄰為壑的勢力仍在極力推動“厭華反華”情緒。在他們的蠱惑下,“防范中國”已成為“政治正確”。在此特殊時刻,中國發出警告!
加強防衛抗衡中國
近年來,日本政壇保守勢力竭力渲染周邊安全緊張態勢,不斷為增強自身防衛制造口實,使得日本軍備擴張愈演愈烈。在俄烏沖突升級后,這一態勢更為明顯。
今年以來,日本政壇升級炒作所謂“中俄威脅論”,強調“日本安全環境愈發嚴峻,有必要徹底強化防衛實力”。在《國家安全保障戰略》修改草案的討論中,有人提議在5年內將防衛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至2%。
4月13日,日本國會參議院通過的自衛隊法修正案,就“突發事態時營救在外僑民”修改了向國外派遣自衛隊的必要條件,放寬了迅速進行營救的運送條件。此外,日本還修改了“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的運用指南,向烏克蘭提供防彈衣、頭盔、防護面罩等裝備,并使用自衛隊飛機運送物資。其名義上是援助烏克蘭,實際上是為了突破自衛隊行動區域限制。
進入5月,在連續幾日的外訪活動中,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不時稱“任何地區不允許以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尤其是在5月5日,岸田文雄訪問英國時,甚至拋出了“明天的東亞可能成為烏克蘭”的言論。他試圖將歐洲變局與亞太局勢進行捆綁,刻意渲染“臺海問題”,力圖將俄烏沖突話題延伸至亞太區域。借援助烏克蘭之名,行提升“防衛力”并抗衡中國之實。
更為赤裸裸的是,2022年版日本《外交藍皮書》(以下簡稱外交藍皮書)稱,中國軍事崛起勢頭明顯,軍費大幅增長,中國軍力增強以及中方在東海、南海的活動已引起包括日本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強烈擔憂。此外,外交藍皮書還將臺灣地區定位為“極為重要的伙伴”。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研究員高瑞連說:“日本近期對中國海上活動的戒心增強。特別是中國海軍在日本島嶼附近的常規活動,比如遼寧艦航母編隊的訓練巡航。而日本對臺灣問題的興趣日益增強,也讓中國提高了警惕。”
針對日本外交藍皮書,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說:“日方個別政客無視自身斑斑劣跡,卻大肆污蔑抹黑中國,究竟意欲何為,值得高度警惕。”
充斥著針對中國的“小心思”
從更大戰略層面而言,岸田政府意欲通過“價值觀外交”強化同盟和“準聯盟”關系,推進其所謂“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構想”,逐步升級日本“自主外交”。
日本外交藍皮書指出,世界從美國發揮主導力、支撐國際社會穩定與繁榮的時代,正式進入了中美競爭、國家間競爭的時代,冷戰后“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的國力相對下降。盡管外交藍皮書明確表示“將進一步強化日美同盟的威懾力和應對能力,確保日本的和平與安全”,外界還是從中聽到了弦外之音:在美國實力相對衰弱的背景下,日本在國際社會中應更加自主地發揮積極作用。
自俄烏沖突升級以來,岸田政府有意增加了與東南亞國家的互動頻率,如與印尼加強了供應鏈安全、經濟安保合作,與泰國達成新的防務協議,與越南確認“兩國廣泛戰略伙伴關系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這些都是岸田政府通過加強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安全合作,進一步充實和強化其所謂“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支點”的重要體現。
同時,日本也在加強與北約國家的防衛安全合作。4月28日的日德領導人會晤,進一步深化了兩國的安保合作;5月4日,日本與意大利確認擴大安保合作,就面向實現所謂“自由開放的印太”達成共識;5月5日,日本和英國就“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防務協定——《互惠準入協定》原則上達成共識。該協定一旦簽署,就意味著英國的軍事力量可觸及亞太地區,這勢必給亞太安全環境增添更多不穩定因素。
事實表明,在頑固右翼勢力的主導下,日本著力推動俄烏沖突“西禍東引”。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制造東亞亂局,為提升自身軍事實力背書,完成“修憲”夙愿。
在經濟方面,日本也有所動作。5月11日,日本參議院全體會議表決通過了《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案》(以下簡稱經濟安保法),自2023年起將分階段實施。
總體來看,經濟安保法字里行間充斥著針對中國的“小心思”。比如,該法強調日本將實現重要物資的自主生產和供應來源的多元化,以“消除因過度依賴特定國家而帶來的潛在斷供風險”,聯合美澳等國排擠中國的意圖明顯。另外,該法所涉的特定專利非公開制度亦旨在提防關鍵技術流入中國。
與經濟安保法形成呼應的是,日本外交藍皮書列舉了日美、日澳、日歐等經濟安保合作項目。這表明,日本將進一步深化與所謂“志同道合國家”的經濟聯系,意圖構筑“去中國化”的供應鏈。
中國正告日本“勿引狼入室”
5月下旬,自美國總統拜登宣布訪日后,不少外媒持續炒作,稱此舉意在對抗中國。
對此,5月18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同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舉行視頻會晤時表示,令人關注和警惕的是,美國領導人還未成行,所謂日美聯手對抗中國的論調就已甚囂塵上,搞得烏煙瘴氣。日美是同盟關系,中日則締結有和平友好條約。日美雙邊合作不應挑動陣營對抗,更不應損害中方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希望日方汲取歷史教訓,著眼地區和平穩定,務必謹慎行事,不要為他人火中取栗,不要走以鄰為壑的歧途。
然而,5月23日,日美首腦會談卻再度炒作“中國威脅論”,污蔑中國在東海等地區實施擴張,對其他國家造成日益增加的經濟壓力,拜登還宣布啟動所謂的“印太經濟框架”。岸田文雄趁機向拜登提出加強日本防衛能力的計劃,提議日本應獲得應對彈道導彈的“反擊能力”,并增加國防開支預算。此番言論體現了岸田政府意圖成為“遏制中國”的急先鋒,進而改變地區地緣政治格局的盤算。6588E762-95A6-490F-8E00-665C647C93CE
拜登和岸田文雄還認為,有必要對包括安理會在內的聯合國進行改革。拜登聲稱,一旦改革的目標得以實現,美國將支持日本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會談后,日美領導人發表聯合聲明稱,雙方將確保美國對日本延伸威懾的可靠性和韌性,鞏固關于延伸威懾的雙邊對話機制。
同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稱,日美領導人舉行會晤并發表聯合聲明,在一系列涉華問題上散布大量消極言論,粗暴干涉中國內政,惡意攻擊中國對外政策。日本作為亞洲一員,本應為地區和平、穩定、繁榮發揮建設性作用,卻極力配合美國推進制造割裂對抗的所謂“印太戰略”,公然“引狼入室”,嚴重危害地區和平穩定,也必將損害其自身利益。臺灣問題事關中日關系政治基礎和兩國間基本信義,是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日本在這些問題上挑動是非、尋釁滋事,只會讓地區國家進一步看清其制造并升級地區緊張局勢、借機擴武強軍的危險圖謀。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中方在臺灣、釣魚島、涉海等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明確的。我們堅決反對美日炒作相關問題抹黑中國形象,干涉中國內政。民進黨當局推行“臺獨”分裂活動,美國等個別國家對此推波助瀾,這是當前臺海和平穩定面臨的最大威脅。日本在臺灣問題上對中國人民負有歷史罪責,更應謹言慎行,切實汲取歷史教訓,避免重蹈覆轍。美方的所謂“威懾遏制”政策已經搞亂了歐洲,不應再來禍害亞太。亞太是和平發展的高地,不是地緣政治的決斗場。美日固守冷戰思維,拉幫結派搞軍事聯盟、經濟脫鉤的小圈子,挑動分裂對抗,其圖謀在亞太不受歡迎,更不會得逞。
然而,日本仍未收斂。5月24日下午,日美澳印“四邊機制”峰會結束后,岸田文雄在記者會上說:“會議確認,在任何地區都決不允許以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為,特別是在‘印太地區。日美澳印四國會就構筑‘自由開放的印太推進廣泛而務實的合作。未來,日本會在安保和防衛領域與澳大利亞、美國和英國等‘重要伙伴繼續強化合作。”
與此同時,日本政客頻頻發表擁核言論,妄言要同美國核共享。
對此,汪文斌表示,日本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無核武器締約國,在未能深刻反省侵略歷史的同時,長期以核武器受害國自居,唱著推進核裁軍、反對核擴散的高調,在實踐中卻享受著美國的“核保護傘”,現在又縱容國內討論違反NPT的核共享政策,極其虛偽。近期,日本還公然討論修改自身承諾的“無核三原則”,甚至在向NPT審議大會提交的最新版國家報告中刪除了相關表述,值得國際社會高度警惕。
對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副教授李明江認為,這些跡象表明,中日雙邊關系未來將面臨艱難時期。岸田文雄想通過幫助美國建立一個全球反華聯盟來與中國較量,中國對岸田政府的批評也越來越直言不諱,并以嚴厲的言辭告誡日本不要采取可能使雙邊關系惡化到無法恢復地步的激進措施,這些措施也會損害日本自身的利益。
中日關系機遇和挑戰并存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來臨之際,如何妥善處理中日關系是岸田政府面臨的主要外交挑戰之一。正如2021年10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岸田文雄通話時所說:“當前,中日關系機遇和挑戰并存。”
此前,王毅在與林芳正舉行視頻會晤時提到,當務之急要重點做好三件事情:一要切實把握兩國關系的正確方向。兩國關系越復雜、嚴峻,越要毫不動搖堅持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原則精神。應彼此樹立正確認知,積極開展正面互動;二要充沛兩國關系前進動力。經貿合作是雙邊關系“壓艙石”和“推進器”,中國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為日本及世界提供更多機遇。雙方應深挖合作潛力,實現更高水平互惠共贏;三要及時排除干擾因素。近期,日方在臺灣等涉及中國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問題上消極動向凸顯,嚴重損害雙方互信,動搖兩國關系根基。日方應遵守兩國間基本信義,不讓試圖破壞中日關系的勢力坐大,與中方一道維護好邦交正常化50年來取得的寶貴成果。
另有分析認為,在當前局勢下,對中國來說,首先,應充分把握并利用國際戰略形勢變化之機,加速改善戰略與均勢格局,增強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硬核軍事實力;其次,應深耕地區外交,拓展歐亞縱深,與周邊國家積極溝通、合作,互信共進;再次,在地區合作及區域融合的多邊主義潮流中處理中日關系,著眼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體系調整的大變局,加強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及中日韓合作下的區域經濟融合與命運共同體建設;最后,以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為契機,對日開展積極外交。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周恩來提到要“求大同,存小異”,這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經驗之談,更是中日關系走向下一個50年的智慧之方。
(《環球》等)6588E762-95A6-490F-8E00-665C647C93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