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瑞典和芬蘭一同遞交了加入北約的申請。此舉打破了芬蘭奉行半個多世紀的中立政策,瑞典也“丟棄”了上百年的中立國身份。瑞典和芬蘭為何要加入北約?這會給歐洲地緣格局帶來什么影響?俄羅斯為何如此克制隱忍?
5月18日,瑞典和芬蘭一同遞交了加入北約的申請。此舉打破了芬蘭奉行半個多世紀的中立政策,瑞典更是為此“丟棄”了已有上百年的中立國身份。兩國為何要加入北約?這會給歐洲地緣格局帶來什么影響?俄羅斯為何如此克制隱忍?
一段歷史“孽緣”
俄羅斯和瑞典、芬蘭有著一段歷史“孽緣”,上演了一場絕世“三角戀”。
10世紀后,瑞典與丹麥相繼崛起。瑞典在13世紀末征服了芬蘭并繼續向波羅的海東岸擴張。大量芬蘭人被征召進瑞典軍隊,為瑞典建立北歐霸權提供了力量支撐。
18世紀初,崛起的沙俄在大北方戰爭中擊敗瑞典,迫使其割讓波羅的海東岸領土。瑞典保住了芬蘭卻失去了霸主地位。
到了19世紀,俄國已成為歐陸一支重要力量,瑞典則淪為了歐洲二流國家。自1780年起瑞典開始執行中立政策,但這沒能為其換來安全保障。
1808年,俄國在未經宣戰的情況下入侵芬蘭,瑞典軍隊奮力抵抗,終因力量懸殊而失敗。俄國成立芬蘭大公國,瑞典對芬蘭的統治宣告終結。
芬蘭人保留了一部分自治權,但由于緊鄰俄國首都圣彼得堡,沙皇政府從未放松對芬蘭的管控。
1914年,俄國卷入一戰。1917年,俄國爆發二月革命,國內局勢一片混亂,芬蘭抓住時機于當年12月宣布獨立。剛剛誕生的蘇俄,面臨國內白俄內戰和西方協約國的武裝干涉,于是列寧主動宣布允許芬蘭獨立。
1920年10月,芬蘭與蘇俄簽訂了《塔爾圖條約》劃分兩國邊界。由于蘇俄在與波蘭進行蘇波戰爭,芬蘭占了便宜,邊界距離圣彼得堡僅32公里,還占據了北冰洋不凍港佩察莫。
希特勒上臺后,芬蘭和納粹德國關系甚密。蘇聯擔憂芬蘭與德國夾擊蘇聯,要求芬蘭讓出一部分領土,給圣彼得堡一定的安全距離卻被拒。
1939年11月,蘇芬戰爭爆發,芬蘭大敗。1940年3月,蘇芬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割地賠款。
1941年,納粹德國進攻蘇聯,鼓動芬蘭一起發動進攻,但被蘇聯成功擊退。芬蘭隨之戰敗,之后成為蘇聯事實上的附庸國。
1991年,蘇聯解體。芬蘭旋即在1995年與瑞典一道加入歐盟。21世紀前20年,俄芬之間保持了較為穩定的雙邊關系。
波羅的海局勢會否升級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后,芬蘭再度感受到威脅,于5月正式提出了加入北約的申請。
其實,2022年2月以來,“入約”已成為瑞典和芬蘭兩國社會的主流意識。最新民調顯示,在芬蘭,62%的受訪者支持“入約”。
4月13日,芬蘭政府向議會提交了一份關于安全環境變化的報告。該報告指出,歐洲現在面臨的安全形勢比美蘇冷戰結束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嚴峻。如果芬蘭“入約”,芬蘭將處于北約第5條共同防御條款的保護之下,讓其得到最可靠的安全保障。
從過去10年的民意調查顯示,瑞典比芬蘭更傾向于“入約”。一旦擁有獲得“北約觀察員”的身份,瑞典和芬蘭就可以出席所有的北約會議。這意味著兩國將參加6月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北約峰會。該峰會將公布北約未來10年的戰略方針,對北約十分重要。
雖然土耳其、克羅地亞等北約成員國出于各自利益宣布反對瑞典和芬蘭“入約”,但美國、英國等國鼎力支持。瑞典與芬蘭徹底倒向西方,給歐洲地緣格局帶來了新變數。
從地理位置上看,芬蘭緊挨俄羅斯,兩國國境線長達1300公里。俄羅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距離俄芬邊境僅約170公里,幾乎沒有戰略縱深。此外,芬蘭與俄羅斯的科拉半島接壤,這一地區是俄羅斯北方艦隊的所在地,是對俄羅斯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戰略堡壘”。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認為,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有控制波羅的海的態勢。“具體什么情況,還是要看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之后,它們自身在北約如何定位,北約多大程度上會對它們施加壓力,讓它們掉頭成為對付俄羅斯的工具等”。
因此,未來波羅的海局勢會否升級,這里是否會成為另一個北約用來圍困俄羅斯的區域,取決于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過程中與北約的談判細節,看各方如何達成平衡。
俄羅斯為何如此克制隱忍
當瑞典和芬蘭“入約”成為定局后,俄羅斯開始尋找平衡,并展現出冷靜和務實的一面。俄羅斯為何如此克制隱忍?
首先,瑞典和芬蘭都表態稱,即使成為北約成員國,也不希望北約在其領土上部署核武器或建立軍事基地。“這也是為了讓俄羅斯放心,避免造成過度刺激。”崔洪建表示,瑞典和芬蘭需要把加入北約和對抗俄羅斯加以區分。它們試圖表明自己加入北約“只是為了尋求安全保護”,而不是成為對抗和擠壓俄羅斯的“北約前線”。俄羅斯方面也很快接收到這個信號。
普京說:“俄羅斯與瑞典和芬蘭之間‘不存在問題’,因此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不對俄構成直接威脅。但北約軍事基礎設施在兩國領土上的擴張必然會引起俄方回應。”
崔洪建認為,對于俄羅斯來說,目前主要矛盾還是烏克蘭問題。“現在除了烏克蘭的正面戰場之外,北約在黑海方向還有很多動作。如果在波羅的海這邊再出現什么情況,俄羅斯將會四面受敵,因此一個冷靜和理智的政府不會在這時讓局面變得更加復雜”。
除了外交上的回應之外,拉著集安組織和北約形成一種形式上的集團對抗也是俄羅斯回應的方式之一。
集安組織日前在莫斯科舉行了峰會,普京在峰會上表示,集安組織在“后蘇聯空間”發揮著非常重要的穩定作用,而北約擴張“基本上被用作美國的外交政策工具”。在北約近期不斷組織軍演之際,普京稱,集安組織成員國在秋季也將舉行一系列聯合軍演。
但是,崔洪建分析,無論是從總體實力還是從兩個組織內部合作的機制和意愿來說,集安組織都不是能和北約抗衡的體系。另外,北約在多年擴張過程中,已經對集安組織的一些國家進行了影響和滲透。所以,雖然現在俄羅斯想拉著集安組織對抗北約,但是從規模和有效性來看都很難復制冷戰時期華約和北約之間的對抗。
(新華網、人民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