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怡青
近日,即將交付首家用戶的首架C919大飛機首次飛行試驗圓滿完成。我國研制大飛機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年前。穿越半個世紀的夢想,歷經幾代航空人的努力,一個國家的起飛終于變成現實。
近日,上海浦東機場,一架編號為B-001J的C919大飛機從第四跑道起飛,3小時2分鐘后安全降落,這標志著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商飛”)即將交付的首架C919大飛機首次飛行試驗圓滿完成。
C919大型客機是中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自主研制的單通道大型干線客機。C919既是我國大型客機項目取得的重大突破,也是我國民用航空工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性價比優勢明顯
2021年初,東航與商飛正式簽署首批C919大型客機購機合同,首批引進5架,成為全球首家運營C919大型客機的航空公司。
近日,東航的定增公告顯示,C919的單價為0.99億美元,而C919對標的空客A320和波音737MAX系列飛機的單價都超過了1億美元。從價格上看,C919占有優勢。
對標同類型飛機,C919在性能上有哪些競爭力?
中國商飛預研總師楊志剛表示,國產大飛機C919的絕大部分性能指標與現在的空客A320以及波音737持平,甚至在氣動力布局方面還優于空客A320和波音737。
公開資料顯示,C919大型客機大力實施減重、減阻設計,以及采用先進的新一代發動機,使得巡航燃油消耗率大大降低,對航空公司來說,環保性、經濟性競爭優勢明顯。
而對于乘客而言,C919大型客機寬大的機身將提供更多乘坐空間,同時采用高效空氣過濾系統提供高品質新鮮空氣,客艙照明采用人性化情景照明設計,能給予溫馨體貼的舒適環境。
除此之外,C919復合材料的應用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了機體結構的整體化、輕量化,復合材料用量達到機體結構重量的11.5%。這也是國內首次在民用飛機的主承力結構、高溫區、增壓區使用復合材料。
穿越半個世紀的夢想:造出自己的大飛機
中國大飛機的制造至少可以追溯到50年前,但是項目幾上幾下,始終沒有走完一個完整的型號研制過程,沒有形成真正的商用飛機產業。
2002年,民用航空制造業重新起步。原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的支線飛機ARJ21“摸著石頭過河”,用零星的技術經驗重塑國內民航飛機制造體系,為后續國產大飛機的研發積累了工業基礎。
時間到了2003年,當時中國要不要造大飛機,中國有沒有能力造大飛機?爭論已經到了白熱化。
絕大多數專家認為,大飛機非發展不可,必須列入國家重大專項。這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涉及到國家戰略安全。
大型客機項目是一個國家工業、科技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對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使中國早日實現現代化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與此同時,我國的民航旅客周轉量處于極速攀升態勢。一位中國民用航空局的相關人士透露,我國每年僅進口民用客機的花銷就高達數千億人民幣。除此之外,國內航空公司還要為飛機付出高額的維護費,“某國外機型的一個螺絲釘,就要價15美元”。
2008年,商飛成立,標志著中國大型客機研制項目正式啟動,也表明中國商用飛機產業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
撬動中國制造巨大潛力
2009年1月,商飛正式發布首個單通道常規布局150座級大型客機,代號“COMAC919”,簡稱“C919”。
立項之初,C919是“中國制造”還是“中國組裝”?這對于C919的團隊來說,是一個錐心之問。
對于大飛機這樣復雜的產品來說,整體的設計是極其重要的。沒有整體設計,即使把全世界最好的發動機、機身、飛控、電傳等組合起來,也得不到一架能飛的飛機。
從初步設計到詳細設計再到機體制造,C919走過了好幾個年頭。為提高研制效率,C919研制團隊采取了集群式的技術突破路徑,歷經多年創新實踐,建成總裝移動生產、中央翼、中機身、水平尾翼、全機對接等5條國際先進生產線,攻克了100多項核心關鍵技術。
2017年5月,同樣是上海浦東機場第四跑道,隨著發動機的轟鳴聲響起,第一架C919大型客機騰空而起、沖上云霄,最后圓滿完成飛行任務著陸。在經歷無數次試驗與技術調試后,天空中又一次有了國產大飛機的影子。此時,中國進入少數幾個擁有研制大型客機能力的國家行列。
據商飛官網最新數據,C919已有累計28家客戶815架訂單。
根據商飛和波音公司的市場預測,未來20年,我國對類似C919這類窄體客機的需求量為每年300架左右。伴隨著C919進入量產,這條民用飛機產業鏈無疑將釋放出巨大的經濟價值。
(《財經國家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