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次次核酸檢測、消殺、團購……在“抗疫”這個話題下,一種松散卻有力的新型鄰里關系在這個特殊時期誕生了。有人甚至開玩笑說:“再隔離久一些,小區里的鄰居我就都認全了。”
疫情打亂了無數人的生活節奏,在與社會活動隔絕的同時,許多人也因為疫情封控第一次有機會認識陌生的鄰居們。
“患難”之交,更見溫暖。大家在社區群里互通有無:可樂換酵母;小貓咪陪伴半個小時換一包方便面;一堂經濟學課換4個土豆……關于鄰居之間的特殊“交易”,有些是苦中作樂的段子,有些是真真切切的日常。
經過一次次核酸檢測、消殺、團購……在“抗疫”這個話題下,一種松散卻有力的新型鄰里關系在這個特殊時期誕生了。有人甚至開玩笑說:“再隔離久一些,小區里的鄰居我就都認全了。”以下是3個有關新型鄰里關系的故事。
“遠親不如近鄰”
我(宇桐)所在的小區有5萬居民。僅在我住的樓里,就有283人,可能相當于一個老小區的居民人數。
想著很快就要搬家了,我對小區的歸屬感并不強。有時候遛狗遇到鄰居會互相打個招呼,但并不知道對方具體住在哪一層樓。
然而,疫情改變了一切,我的生活靠鄰里互助才逐漸回到了正軌。上海浦西封控前一天,我加入了所在樓棟的微信群。之后,群里開始了以物易物。有鄰居說他只能吃水煮面,一點兒菜都沒有。我的運氣好,搶到了一個蔬菜禮包,就分了一些給他。同樣,我家沒有鹽了,鄰居也分給我一包。除了互幫互助,我們還自發地照顧鄰居中的老人,尤其是沒和子女住在一起的或是不會操作團購的。
熟絡起來后,我經常會收到來自鄰居的禮物。有一次,鄰居給我發微信,說在我家門口鞋柜上放了東西。我開門一看,是鄰居做的糕點,這讓我整天都覺得很開心。
我們樓里還有理發師,據他說是“創始人”級別的,平時找他理發要600元起。最近,他開始免費給樓里的鄰居理發,大家都直呼“賺了”。
一個月的時間其實并不長,但因為命運相連,大家都真的明白了“遠親不如近鄰”。
“感謝鄰居讓我多掌握了一門手藝”
我(尹得喜)住的樓棟已經封控了近兩個月,大家的頭發都在肆意生長。最開始是鄰居家的小男孩,頭發長得可以扎辮子了。他的家長在群里問誰家有理發工具,正好我家有。但鄰居沒操作過,死活不敢剃。這個任務便交給了我,我看了一個教程視頻后直接“上崗”。小男孩還沒剃完,另外兩位鄰居便來排隊了。之后,小區里好多老人和小孩都來找我理發。有的老人上一次理發還是在過年前,幾個月不理發實在讓他受不了。
于是,我當了6天的理發師,一共為18位鄰居理了發,收到了很多感謝。有的鄰居專門做了一個視頻,發到群里表揚我。有的鄰居幫我買菜,硬是不收錢。有的鄰居給我送禮物,來表達他的謝意。
其實,如果不是疫情,我也接觸不到這么多人,也感謝鄰居讓我多掌握了一門手藝。我們常說:“人沒有忙死的,只有閑死的。”
都說“遠親不如近鄰”,突然感覺我不再只是來滬打工的外來人口,我在小區里擁有了很多親朋好友。
“別人快樂了,她也快樂了”
我(小西)所在的北京市朝陽區松榆西里社區里,有一名特殊的志愿者。她是一名聾啞人,負責為剛做完核酸檢測的居民噴灑消毒液。
每天從早晨6點半到下午1點半,這個噴消毒液的動作,她要重復八九百次。據悉,在北京的本輪疫情中,這位聾啞大姐居住的小區升級為高風險地區。她和丈夫在參加核酸檢測時發現社區人手緊缺,就主動要求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母親本身就喜歡幫助別人,別人快樂了,她也快樂了。社區信任她,她就更想把這件事做好。”她的兒子說。
(澎湃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