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身體其實也會“說話”,打哈欠時下巴“咔噠”響、上下蹲起骨關節“咔咔”響、肚子里的“咕咕”叫……當我們的身體快要“扛不住”的時候,可能會以“發出聲音”的形式來傳達訊息。你都正確接收到了嗎?
我們的身體其實也會“說話”,打哈欠時下巴“咔噠”響、上下蹲起骨關節“咔咔”響、肚子里的“咕咕”叫……有些時候,這些聲音作為生理現象,無關緊要。但有些聲音,卻預示著身體即將出問題。
也就是說,當我們的身體快要“扛不住”的時候,可能會以“發出聲音”的形式來傳達訊息。你都正確接收到了嗎?
打哈欠時,下巴“咔噠”一聲
不知道大家大口吃飯、哈哈大笑或者打哈欠的時候,會不會突然聽到自己的下巴“咔噠”一聲。這時候,往往要摸摸自己的下巴,確定它還在才放下心來。
這種癥狀可能是有顳頜關節紊亂。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其發生率在28%至88%之間,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至5倍。
顳頜關節由三個部分組成:上面的髁突、下面的關節窩和中間的關節盤。當我們張閉口時有聲音,就是那塊關節盤在張閉口過程中沒有正常運動,彈來彈去,這就是顳頜關節紊亂。
除了開口時會有聲響,顳頜關節紊亂還會導致疼痛,可能是耳朵附近疼,也可能是下巴周圍或頭頸部疼。大張口后合不攏下巴,或者出現障礙停頓,過一會兒又能順利張口;情況繼續加重時,可能會掉下巴,合不攏嘴。
如果真的出現“掉下巴”的情況,大家一定要及時就醫,通過正確的手法進行復位,且要注意限制開口,不要大口咬東西,不要隨意打哈欠,甚至笑的時候也要注意托著下巴。
一動關節就“咔咔”響
早晨起床時扭扭脖子,結果“咔嚓”一聲清脆的聲音;也有些人一站起來膝關節會出現“咔咔”的響聲;甚至坐著工作時間長了,站起來活動一下身體,扭扭腰就會發出響聲。這是怎么回事呢?
在醫學上其實叫做“關節彈響”,是關節軟骨摩擦、碰撞產生的,但并不一定就是有關節病。
關節彈響分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
生理性的關節彈響,一般認為是關節囊被牽拉擴張,導致壓力降低,關節滑液中溶解的氣體突然猛烈析出造成的。其特點是不會產生疼痛感和關節障礙,只是單純地發出聲音,聲音清脆且不連續,不需要特別處理。適當的生理性彈響是對身體有益的。因為發生彈響時,關節周圍的毛細血管和末梢神經受到了良性刺激,有助于緩解痙攣、消炎、減壓、活絡。這也是為什么推拿師在按摩時總會讓關節咔咔作響的原因之一。
病理性彈響是關節解剖結構異常或損傷造成的彈響,如軟骨損傷、關節發炎等,往往會伴隨疼痛、麻木、無力等癥狀。這時候一定要及時干預,以防加重。
肚子不餓,也會“咕咕”叫
每個人都經歷過肚子“咕咕”叫的情況,肚子餓了或是肚子受涼了都容易出現,這在醫學上被稱為腸鳴音。當腸道蠕動時,里面的氣體和液體就會隨之運動起來,從而發出斷斷續續的氣過水聲,也就是咕咕聲。
正常情況下,腸鳴音每分鐘4至5次,聲音比較低弱、和緩,通常需要借助聽診器才能聽到。而在肚子饑餓或腹部短時間受到冷、熱刺激時,胃部劇烈收縮會把更多空氣擠入腸道,咕咕聲較響,也就容易被聽到了。
但若是在肚子不餓的情況下,腸鳴音的頻率、音調、聲響發生較大變化,很可能預示胃腸道出現了問題,要引起重視。一般腸鳴音活躍,可能是急性胃腸炎或消化道出血;腸鳴音亢進,則可能是腸梗阻。
心臟“砰砰”亂跳
日常生活中,我們總免不了經歷心臟“砰砰”亂跳的情況,一般是運動后,吸煙、飲咖啡或飲茶太多后,又或是遇到緊張、激動的事情……但若是靜靜呆著也會亂跳,又或者反反復復、伴隨不適,則需提高警惕,可能是心律失常找上門。
心律失常是心內科的一大類疾病,包括房顫、房撲、室早、室速等,這其中最常見也是最危險的要屬房顫。
房顫,是發生腦卒中的危險因素。房顫時每分鐘心跳頻率可達100至200次,嚴重時更會超過200次。此時心臟的跳動完全沒有節律,多數患者描述為“心跳得厲害”“心臟亂跳”“心臟跳到嗓子眼了”等。有數據顯示:房顫患者的腦卒中發生率是無房顫者的5至7倍。
因此,一旦發生莫名的心跳紊亂,特別是伴隨眩暈、呼吸困難、胸痛等癥狀,一定要及時就醫。
(《生命時報》)